宋代士子龚明之至孝至诚 年过八旬仍被破格升官

文/颜丹
龚明之因至孝至诚的品行而颇得盛名。示意图,图为清 黄增《人物(一)册.人物故事二》。(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24
【字号】    
   标签: tags: , ,

龚明之,字熙仲,是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他出身于士族,因至孝至诚的品行而颇得盛名。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他被选为贡生,赴京师入读国子监。因离开家乡,顾念家中父母无人照顾,就把他们都接到了京师。不久后,他母亲和弟弟都相继离世了。京师距离家乡有数千里之遥,他当时很贫困,没有足够的钱能让死去的亲人归乡下葬。他不愿将母亲和弟弟的灵柩暂时停放在寺庙中,也不愿将其焚烧、火化。于是,他把家中能换钱的东西都拿出去典当。只要能卖的,他一件都不留。后来,费用还是不足,他就四处求人,求别人借钱给他。就这样,他终于筹到了把母亲和弟弟送回家乡安葬的钱。

龚明之祖上的墓地在西山,那儿的参天大树多达数万棵。但他的族人想从中牟利,就去砍掉那些大树卖了换钱。龚明之好言相劝,却无法阻止他们,无奈只好买来一些松树补种在那儿,他补种的松树多达上万株。

龚明之儿时曾侍奉过祖母,他是被祖母养大的。他的祖母李氏对他说:“我三十岁那年得了寒疾,在床上躺了三天,还梦见过一个穿绿袍的判官对我说:‘给你七十七的期限’,我想,这可能就是我的寿数了。”

到了崇宁年间,李氏刚满七十七岁时,果然就病倒了,而且病情十分危急。龚明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于是他半夜焚香,向天地神明祷告。他点上香,再把香顶到头上,一连顶了七天。他甚至听到自己的脑中有爆裂声,也不为之所动,反而更加恳切地祈祷、哀求。他流着眼泪向神祈求,让自己减寿五年来延长李氏的寿命。很神奇的是,到第八天一大早,李氏的病就好了。后来,她果然又多活了五年才去世。

龚明之一生从不揭人的短处,也不说虚伪的假话,他常说每天最受用的就是一个“诚”字。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时,他才成为乡贡士子,而那时他已年过六旬了。有人劝他:“为了今后的仕途,你告诉别人岁数时,少说几岁,或者干脆隐瞒不说。”可他却笑着说:“我一生从没说过假话,也不想这样骗自己。”随后,他如实地向朝廷上报了自己的岁数。

他到了晚年时,皇帝知道他岁数大,却依然恩准他参加殿试。后来,他在科考中名列前茅,还被任命为高州文学。这时,他已经八十二岁了。按照当时的规定,年过八旬的人是不能再担任官职的。可江浙籍的在朝官员都一起在朝堂上向皇帝举荐龚明之,并列举他的许多忠义之举。于是,他破格以高龄当上了管理潭州南岳庙的官员。

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到南宋绍兴二十年时,龚明之才成为乡贡士子,而那时他已年过六旬了。示意图。(shutterstock)

说到龚明之的忠义之举,虽然正史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通过另一位忠义之士对待龚明之的态度,仍可看出龚明之的忠义之心,而此人就是李衡。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李衡曾做过溧阳县令,任职期间专以诚意来教化百姓,当地的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两次征税时,他只是把写有缴纳期限的公文张贴在县衙大门上,十里八乡就再也看不到上门收税的官吏的身影了,而溧阳县每年都比其它县更早向朝廷缴纳了赋税。

在他任职的四年中,所辖地内治安良好,犯罪的人很少,监狱甚至没关押过一个重罪犯人。金兵来犯时,其他官员都把妻子儿女送到外地避难,可李衡却把自己的家从浙东搬到溧阳。于是,溧阳民心安定,百姓没有恐慌的。更离奇的是,入侵的金兵像刺猬竖起硬刺一般,很快在邻近的郡县大量出现,而唯有溧阳县平安无事。

李衡坚守忠义,年至八旬,依然是德高望重、无人能及。而这样的李衡对待龚明之,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般,甘愿侍奉在其左右。李衡晚年也搬到昆山,居茅屋、穿草鞋,但家中藏书却超过万卷。这二人称兄道弟,为时人所敬仰,被视为昆山二老。

对龚明之十分敬重的不止李衡一人,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龚明之向皇帝辞官时,他的同乡赵再思、林振等二十位官员又向朝廷上奏,请求增加龚明之的品级。

参知政事钱师魏认为,这在此前并无先例,于是觉得很为难。另一位官员吴仁杰就对他说:“您试着跟丞相一起上奏,必定能打动皇上。”钱师魏问他为何,吴仁杰说:“你想啊,龚老以前能以孝心感动神明,如今他必定也能打动皇上。”接着,吴仁杰就把龚明之为祖母祈寿的奇事说给钱师魏听。钱师魏听了之后,不觉也肃然起敬。后来,皇帝果然下诏,封龚明之为正七品宣教郎,还赐给了他绯红色的官服和银鱼袋。

又过了四年,龚明之去世,那时他已超过九十岁了。他还在世时,有一天身体不舒服,却仍是一副安闲、自在的样子。当亲朋好友们问他的身体状况如何时,他就吟诵一段诗词来作答。龚明之还留下遗言,说他去世后,在他的灵柩前只需摆上一水、一花,诵念《论语》、《孝经》就足矣了。@*#

参考资料:

《宋史翼》
《夷坚志》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于冕上疏为父于谦平反,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钦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
  •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乱失败,曹吉祥被磔刑于市;徐有贞获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乡,后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