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相道士懂针术 医生能入冥施针

文/颜丹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古代许多医生一针即瘥的医案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3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已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在唐代,不但出现了能入冥府治病的医生,还有身怀绝技,精通针术的宰相和道士。

名相一针治肉瘤

唐代名相狄仁杰能断案,其医术也不同凡响。若非遇到一个鼻尖长了肉瘤的孩子,他那神妙的针术恐怕还不为人所知呢!

那时,他在汴州为官。有一天收到诏书后,便启程去长安觐见高宗皇帝。到华州时,人渐渐多了起来。狄仁杰与随从骑着马,来到一个集市上。只见有很多人围在一个高大的牌匾旁,议论纷纷。他立刻停住马,向那牌匾眺望。牌匾上写着: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看来是有人得了重病,于是他上前一探究竟。

他走到跟前,发现是一个富人家在替自己的孩子寻找名医。那孩子有十四、五岁,鼻子前端长了一个硕大的肉瘤,似乎没有医生能治。那肉瘤一直往下坠,他的鼻子已经被扯得有筷子那么长了,一碰就疼得不行。他的眼睛也被往下拉,眼珠都看不到了,只露着眼白。他一脸痛苦绝望,躺在那儿只剩一口气了。

狄仁杰可怜那孩子,不由得心生悲悯。他犹豫了一会儿,才对那孩子的父母说:“我来试试吧!”夫妇俩不认识狄仁杰,但是一看终于有人肯出手相助,就立刻让全家都跪下,还命人把装着一千匹绢帛的车推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狄仁杰将夫妇二人扶起来,又径直走到孩子身边。他看了看那孩子,在他后脑上扎下一针,还问他是否能感到针气已到达病处。看那孩子点点头,狄仁杰又很快把针抽了出来。在这一瞬间,肉瘤就突然脱落下来,掉在地上。这时,孩子的鼻子、眼睛也恢复了正常,并且再无疼痛感。

那对夫妇看着恢复如初的孩子,再次携家人向狄仁杰叩头拜谢,还把之前说好的谢礼都如数奉上。可狄仁杰却笑着说道:“我见你儿命在旦夕,实在是心有不忍,此番施针不是为了谋营生,不过是急人之急罢了。”他说完,便带着一行人匆匆离开了。

道士一针治腿伤

德宗在位时,有一位官员从马上摔了下来,把腿弄伤了。皇帝派了宫里的太医去施针,他刚把针拔出来,针眼处就开始往外冒气,怎么都停不下来。于是,太医只能把针扎回去。气在里面出不来,慢慢地就鼓起了一个大包。等太医再想拔针,已经拔不出来了。到傍晚时分,那官员开始犯困,不久便奄奄一息了。

当众人都一筹莫展时,有位道士突然从官员家门口经过。他告诉门外的护卫:“这病我刚好能治!”于是,道士被请了进去。他来到病人床前,一看那施针的地方,就对太医说:“这针扎得太大意了。人的脉络就像江河一样,连接着无数的穴位。这其中,死穴与活穴的差别又仅在分毫间,下针前一定要仔细地进行分辨,把要害部位找准才行。您的手法不错,但位置不对。”

他让人把官员抬到屋外,拿起针就要往那腿上鼓包的地方扎下去。这时,他转身对太医说:“您扎的那根出不来没关系,只要我这针下去,您的就能弹出来,还能弹到房檐那么高呢!”果然,他刚把针扎到一寸深时,太医的那根针就弹出来了,还一下儿弹到了房檐上。

官员腿上鼓包的地方立刻就平了下去。没过多久,他的腿伤也彻底好了。他与太医一起向那道士行礼拜谢,还拿出许多金子来作为谢礼。可那道士什么都没要,只喝了一杯茶,就起身离开了。

医生入冥府治病

文宗皇帝在位时,复州(今湖北天门)有位针术超群的医生,名叫王超。只要他出手施针,就没有治不好的病。

一天中午,他在家好端端地、也没得什么病,突然就死了。过了一宿,又活过来了。他跟人讲起他那晚的经历,说清楚地记得,自己去了一个像宫殿一样的地方。大殿里躺着一个人,召他上前去诊治。

那人把肩膀露出来,只见他肩胛骨处已肿得像碗口那么大了。王超立刻给他施针。不一会儿,就流出了一升多的脓液,那人肩膀的肿块也很快消了下去。这时,他叫来一位官吏,又指着王超说:“这人可以领毕了。”

王超不知何为“领毕”,只能跟着那官吏往外走。他们来到一座大门前,王超看到门上写着“毕院”二字。走入庭院中,他又看到不远处堆着密密麻麻的眼睛,有几千双那么多。这些眼睛偶尔还能显出人身来,若隐若现。那官吏对王超说:“马上就要毕了。”他叫来两个身形高大的护卫。这俩人分开站着,然后拿出一把硕大的扇子,向那些人眼聚集处扇去。人眼被扇了起来,有的在飞,有的在走,有的又变成了人的样子,但很快就都消失不见了。

王超向那官吏询问,自己为何会被带到这里。官吏回答:“来到这里的人都是阳寿未尽的,虽然死了,但领毕后,就能活过来。”他的话音刚落,王超就醒了。◇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