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非常奥妙,最早的中华医书《黄帝内经》教人天人合一的养生方,和防治未病的方法;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熊庆笏一针救活难产而死的母子
在清初盛世,江西安义县有一位名医熊庆笏(一名熊笏,字叔陵)。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熊启谟是乾隆二十五年的进士,后来进入朝廷任官。熊庆笏年轻时成绩优异,是县里的秀才,但在县学读了几年书后,就立下志向成为一名济世良医。从此,他放弃了科举,转而专心研究医学。
由于他天资聪颖悟性又高,很快便掌握了医学的精髓和卓越的医术。他体悟到,医者是“圣人之事”,必须同时具备“至精足以辨之”、“至仁足以行之”、“至神足以明之”,才能成就医圣(写在他的著作《扁鹊脉书难经》开篇)。后来,他与同时代的名医陈修园比肩闻名于医林。
他治病时能迅速掌握病人五脏六腑中潜伏的病灶,明白分辨病因,用药如有神,总能药到病除。他对于气绝、窒息、昏死的病人,也能迅速将其救活。
有一次,他路过一户人家,那家中一妇人已经死去半日。但他一看认为还有救,于是煮了一碗汤药,从她的喉咙灌了进去,不久后,妇人奇迹般地醒来。另外,熊庆笏看过一位难产昏死的产妇,他即刻判断出原因,对那产妇的家人说:“放心,她还有救,肚里的孩子抓着母亲的心脏呢,所以出不来。”说完,他立刻给昏死的产妇施针,不一会儿孩子就产出了,那产妇也醒了。
当时有一位金巡抚听闻熊庆笏医术高超,就派人前来请他看诊。金巡抚长期患有顽疾,找了许多医生都无法治好。熊庆笏看诊后,开了一副药方给他,金巡抚才喝了几天,顽疾得到了根治。这使得巡抚对熊庆笏的精湛医术衷心感佩不已,想保荐他到太医院就职,但熊庆笏婉言谢绝了。
熊庆笏的心愿,就是要把悬壶济世的心得和医案留给后人。他一边行医,一边整理古代名医的医书,并将自己的医疗案例和心得写成《扁鹊脉书难经》、《中风论》(道光辛巳,1821年出版),传给后人,至今都有刊本流传。
刘道景用一面铜镜让三岁小儿起死回生
清朝嘉庆年间,江西安义县又出了位学医的秀才,名叫刘道景(字仰山,号心斋,公元1779—1883年)。他考取秀才在县学里读书准备进一步的科考时,感到自己对黎民苍生无所作为,于是便放弃科举。他萌生强烈的济世安民的志向,四处拜师学医,不久得以投身在一位名师的门下。经过多年的钻研和经验的积累,他成了儿科圣手,远近驰名,慕名前来找他求医问药的人不绝于途。
邻县有户人家的三岁小儿突然得了重病,很快地症状垂危。家里人火速去请刘道景医生诊治。可是当刘道景到时,那家人正在给孩子收尸、入殓。刘道景走上前,请人开棺,往里看了小儿一眼,便说道:“快把孩子抬出来,他还有救。”
一旁的众人觉得不可思议。孩子的父母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半信半疑地问他,还有什么办法能把死人救活?
刘道景回答说:“这是热闭至极的症状,当下孩子体内正气将绝未绝,如果方法得当就能把他救活。”
他让他们去找来一面铜镜,然后把铜镜盖在孩子的肚脐上,一会儿之后把铜镜拿下用手一摸,发现铜镜已经热得发烫了。刘道景等铜镜凉下来后,又盖在孩子的肚脐上。就这样反复做了几次之后,刚刚已经死去的孩子竟然有了气息。又反复做了十几次,就听到孩子哇哇大哭的声音。刘道景为孩子开了一副汤药,孩子服用了几天后,病就完全好了。
据当地人传说,刘道景救人起死回生的事还有很多,因此大家都称呼他“刘神仙”。刘道景活了百零五岁,于道光癸已年七月初二殁。他撰写的《幼科精华》一直流传于后世,他的子孙也皆能继承他救人济世的志业。@*#◇
资料来源:同治十年《安义县志》卷十六《杂志‧佚事》、同治十年《安义县志‧人物》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