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弃功名立志救人济世 起死回生盛名存古今

作者:怀忍忍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诊治、用药如神的名医都有救人济世的强烈志向。(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4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国医学非常奥妙,最早的中华医书《黄帝内经》教人天人合一的养生方,和防治未病的方法;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熊庆笏一针救活难产而死的母子

在清初盛世,江西安义县有一位名医熊庆笏(一名熊笏,字叔陵)。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熊启谟是乾隆二十五年的进士,后来进入朝廷任官。熊庆笏年轻时成绩优异,是县里的秀才,但在县学读了几年书后,就立下志向成为一名济世良医。从此,他放弃了科举,转而专心研究医学。

由于他天资聪颖悟性又高,很快便掌握了医学的精髓和卓越的医术。他体悟到,医者是“圣人之事”,必须同时具备“至精足以辨之”、“至仁足以行之”、“至神足以明之”,才能成就医圣(写在他的著作《扁鹊脉书难经》开篇)。后来,他与同时代的名医陈修园比肩闻名于医林。

他治病时能迅速掌握病人五脏六腑中潜伏的病灶,明白分辨病因,用药如有神,总能药到病除。他对于气绝、窒息、昏死的病人,也能迅速将其救活。

有一次,他路过一户人家,那家中一妇人已经死去半日。但他一看认为还有救,于是煮了一碗汤药,从她的喉咙灌了进去,不久后,妇人奇迹般地醒来。另外,熊庆笏看过一位难产昏死的产妇,他即刻判断出原因,对那产妇的家人说:“放心,她还有救,肚里的孩子抓着母亲的心脏呢,所以出不来。”说完,他立刻给昏死的产妇施针,不一会儿孩子就产出了,那产妇也醒了。

当时有一位金巡抚听闻熊庆笏医术高超,就派人前来请他看诊。金巡抚长期患有顽疾,找了许多医生都无法治好。熊庆笏看诊后,开了一副药方给他,金巡抚才喝了几天,顽疾得到了根治。这使得巡抚对熊庆笏的精湛医术衷心感佩不已,想保荐他到太医院就职,但熊庆笏婉言谢绝了。

熊庆笏的心愿,就是要把悬壶济世的心得和医案留给后人。他一边行医,一边整理古代名医的医书,并将自己的医疗案例和心得写成《扁鹊脉书难经》、《中风论》(道光辛巳,1821年出版),传给后人,至今都有刊本流传。

清代名医熊庆笏弃功名立志救人济世,著作《扁鹊脉书难经》留古今。(怀忍忍/大纪元)

刘道景用一面铜镜让三岁小儿起死回生

清朝嘉庆年间,江西安义县又出了位学医的秀才,名叫刘道景(字仰山,号心斋,公元1779—1883年)。他考取秀才在县学里读书准备进一步的科考时,感到自己对黎民苍生无所作为,于是便放弃科举。他萌生强烈的济世安民的志向,四处拜师学医,不久得以投身在一位名师的门下。经过多年的钻研和经验的积累,他成了儿科圣手,远近驰名,慕名前来找他求医问药的人不绝于途。

邻县有户人家的三岁小儿突然得了重病,很快地症状垂危。家里人火速去请刘道景医生诊治。可是当刘道景到时,那家人正在给孩子收尸、入殓。刘道景走上前,请人开棺,往里看了小儿一眼,便说道:“快把孩子抬出来,他还有救。”

一旁的众人觉得不可思议。孩子的父母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半信半疑地问他,还有什么办法能把死人救活?

刘道景回答说:“这是热闭至极的症状,当下孩子体内正气将绝未绝,如果方法得当就能把他救活。”

他让他们去找来一面铜镜,然后把铜镜盖在孩子的肚脐上,一会儿之后把铜镜拿下用手一摸,发现铜镜已经热得发烫了。刘道景等铜镜凉下来后,又盖在孩子的肚脐上。就这样反复做了几次之后,刚刚已经死去的孩子竟然有了气息。又反复做了十几次,就听到孩子哇哇大哭的声音。刘道景为孩子开了一副汤药,孩子服用了几天后,病就完全好了。

据当地人传说,刘道景救人起死回生的事还有很多,因此大家都称呼他“刘神仙”。刘道景活了百零五岁,于道光癸已年七月初二殁。他撰写的《幼科精华》一直流传于后世,他的子孙也皆能继承他救人济世的志业。@*#◇

资料来源:同治十年《安义县志》卷十六《杂志‧佚事》、同治十年《安义县志‧人物》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