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重金不收谢礼的清代名医

文/颜丹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522
【字号】    
   标签: tags:

在当今中国,收红包、甚至要红包,对很多医生来说,似乎都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医生的天职本是救死扶伤,但在现今社会却成了被一些人用来敛财牟利的行业。世风日下,一般人、乃至很多从医者可能都说不清,真正的医生应该是什么样。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查阅古代医籍,映入眼帘的那些清代名医就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

不为子孙积累钱财的名医赖明鉴

赖明鉴,字晓亭,是陕西西乡人。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在读书上极有天赋。于是,博览群书后,很快就能无师自通,甚至对艰深难懂的堪舆、占卜和医术都已有所悟解。

在父亲眼中,赖明鉴是个至诚至孝之人。他年少时,父亲在离乡万里的地方为官,他就一直随侍在侧。父亲去世后,他又将灵柩一路护送回家乡。对亲戚、族人,他也同样情深义重。只要有需要,他就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

无论恰逢年节还是在平日里,他都十分乐善好施。即使有素不相识的人来登门求助,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当地的士大夫欣赏他淡泊名利的气节以及想要济世救人的志向,于是都很愿意跟他结交。

为能帮助更多人,他在县城里开了一家药铺,有时也在那儿坐诊,给人治病疗疾。多年来,他一直怀揣着慈善之心,以治病救人为愿,从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一到夏天,他就会在药铺里为过往之人备好茶汤,以供其纳凉解暑。一旦有时疫发生,他就会当仁不让地向当地百姓捐赠药材。

有亲友见他拖家带口,过得并不富裕,却依然很舍得对他人倾囊相助,于是就劝他,要想着给自己的子孙留点积蓄。可他意味深长地回答:“给子孙留下金银,他们未必能守得住;给子孙留下书册,他们未必能翻阅、研读;惟有积下累世的阴德,才能真正地福荫子孙。我是家里的长辈,又怎会不为孩子们着想呢?只是,也不能因为要积累钱财,就有损德行和志气啊!”

多年后,赖明鉴在同治元年的一次民变中,因守卫城垣有功而得到了六品军功的封赏,同治三年又在当地被授予巡检一职。后来,他因病离世了。妻子叶氏在一个破旧的竹筐中发现了一沓纸。这些纸张都是以前一些穷人向他借钱后所留下的各种契据。他妻子也是很有善心的通达之人,于是就告诉家里人:“这些契书留着也是无用的,不如种下善因,把它们全烧掉吧!”

自请为官赈济灾民的名医王国器

名医王国器,字君鼎(又字镇庵),是浙江上虞人。他年少时,曾是国子监里的一名生员。雍正皇帝在位时,有一年当地闹起了饥荒,他便自请为官,下令在寺庙里摆上大锅、点起炉灶,每日早晚各煮两次粥,为灾民们提供饭食。

可没过多久,官府的粮仓就见底了。他便立刻决定,让家里人减餐节食,然后把自家的米粮拿出来充公,继续赈济当地的百姓。于是,大量的灾民因此而活了下来。后来,他还下令让官府在出售谷麦时,每石都再便宜五分。亲友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回答:“官府的卖价高,商家也会跟着涨价;只有把价格降下来,才能让贫穷人家有饭吃。”

到晚年时,他的医术越来越高,尤其在治疗痘症时,更是出神入化。他在病人出痘前三日,就知道此人是否能活下来。尽管他在当地很有声名,却从不以医术来作为生财之道。凡遇到家境贫寒的人来看病,他不但分文不取,还把开好的药材都送给人家。

不接受官员重金谢礼的名医陈清远

江西临川县有位医生,名叫陈清远,年少时曾被选入国子监读书。他从小就对医书很感兴趣,几经钻研,便领悟出了医道中的玄妙。

二十岁后,他去了滇南一带,给当地人治病疗疾时,总能药到病除。于是,来找他看病的人渐渐多起来,可他却从不接受任何馈赠、谢礼或酬劳。别人问他缘由,他便回答:“我以前做买卖已挣了不少,现在给人治病,正好能用上这些钱来帮助需要的人。”

这位有着超凡医术、高贵德行的医生很快就轰动了整个云南。当时正值乾隆年间,不少名臣将相都慕名而来,争先恐后地要让他成为自己家里的座上宾。

一位布政使身患顽疾多年,怎么都治不好。自从把陈清远请到家中,顽疾很快就被治愈了。他拿出五百两银子和一些昂贵的裘服和玉石要送给陈清远,却被他一概拒绝了。一位巡抚的老母亲得了重病,陈清远被请去后,很快就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那巡抚拿出重金来酬谢他,可他却分文不取。感佩于他的品行与操守,这两位官员后来都跟他成了莫逆之交。

将医酬赠送给他人的名医钱以懋

清朝时,江西新建县有位医生,名叫钱以懋,字尔相。他年少时就掌握了极高的医术,给人看病时,只需观人气色就知道是何病症。每次只要对症下药,很快就能使病人痊愈。当地有不少官员跟他交情匪浅,找他看病时,都会以重金相酬,可他却不收一分一厘。

一位远在福建的参议因受多年病痛折磨,于是派人跋山涉水,把钱以懋请到家中。果然,他不负所望,很快就给人家的病治好了。那官员十分感激,最后将他与数百两银子的谢礼一起送回到他的家乡。可他回乡后,却没有把这些钱纳为己有,而是悉数都送给了亲友近邻。

他所住的地方只是一个简陋的茅屋,但仍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求医问药。他一生安贫乐道,尽管救活的人已不计其数,却从未计较过自己的得失与回报。

参考资料:
民国三十七年《西乡县志‧士女志》
嘉庆十六年《上虞县志‧人物》
道光三年《临川县志》卷二十六《方技》
道光四年《新建县志》卷四十三《人纪‧方技》@*◇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 在现代中国,许多人用中医治病往往要治上几个疗程,也没彻底把病治好。若将时光拉回到中国古代,人们就会发现,流传于上古的中医之道被代代相传后,无论是皇家御医还是民间大夫,都能准确地找出病因,并迅速地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