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

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的于谦

作者:华人
于谦的这些半神的操守准则,对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像韩信﹑岳飞﹑袁崇焕一样,于谦的品德操守举世崇尚。(夏琼芬/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6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过人,善书法,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传》)。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于谦的这些半神的操守准则,对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像韩信﹑岳飞﹑袁崇焕一样,于谦的品德操守举世崇尚。

兴利除弊 为民解除痛苦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明廷设立巡抚。宣宗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这是对于谦的极大信任。于谦也不负重望,足迹遍历所部,延访父老,视察政事的利弊兴革,一年之间,连续数次上疏,兴利除弊。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也都极看重于谦,对于谦的论奏朝上夕准,使于谦尽展所长,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于谦不同于一般高高在上的官僚,他看到民生疾苦,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民解除痛苦。他创行平粜条例、义仓、平准仓、惠民药局,无偿贷给贫民大量粮食,加筑黄河堤岸,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枉,并以其精干才能迅速解决问题。为了加强边防,他奏请远在边塞之外大同,另设御史管理。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闲土地收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

当国家之多难 保社稷以无虞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朝边防日益吃紧,兵部事务日加繁忙,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军席卷南下,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徐珵(之后改名为徐有贞)主张向南迁都避敌。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敌方挟持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疲累衰竭。于谦义正词严地说:“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于谦面对强敌,毫无所惧,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有勇有谋,带领22万大军与敌军激战五昼夜,终于打败瓦剌,迫使也先退回塞外,使明朝转危为安。

明廷获胜后,论功行赏,于谦功劳最大,景帝特加授他少保,仍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石亨则被封为武清侯,其余文臣武将也有升赏。面对封赏,于谦却诚心辞让,他说:“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地位,而是国家的安危。他把胜利归功于将士们。

于谦对也先的诱降、胁和、反间等种种阴谋诡计,一一予以击破,捍卫了明朝。瓦剌军则因屡次失败,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厌战情绪日益滋长,也先与脱脱不花、阿剌知院之间也因分赃不均而导致原有的矛盾不断加深。也先见明朝无机可乘,求和之心日盛。

景泰元年(1450年),阿剌遣使者来议和,表示也先愿归还上皇议和。不久,英宗终于被接回北京。

一腔热血 竟洒何地

于谦性格非常刚直,轻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因此遭到这些尸位素餐者的反对。每遇事不如意,于谦就拊胸叹道:“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他对官场恶气、士大夫们的自私自利、妒贤忌才、争权夺利、贪婪无耻等丑陋面目非常了解。

当时,徐有贞因倡议南迁受到于谦的斥责,始终痛恨于谦。总兵官石亨功劳不如于谦,却被封侯,因而内心有愧,便上疏举荐于谦长子于冕,遭到于谦的痛斥:“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石亨面对于谦的正气的批评,不思愧侮,反而痛恨起于谦来。同时,石亨掌京营兵,屡欲兴风作浪,却因于谦而不能得逞,对于谦痛恨之情与日俱增。群小很快勾结在一起,日夜筹谋算计于谦。

夺门之变 含冤而死

明景帝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即日于朝班中逮捕了于谦和王文,并以“意欲”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傅会成狱,诬判二人谋逆,处以极刑。法司对二人严刑拷打,王文极力进行辩解,于谦却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当案件提交给英宗时,英宗尚感犹豫,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马上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二十二日,于谦、王文同日被杀。在籍没于谦家产时,未发现他家中有什么值钱物,只有正室关锁甚固。打开看时,里面除去景帝所赐的莽衣、剑器,别无他物。

 

于谦死后,继任的兵部尚书陈汝言攀附石亨,贪污纳贿,使于谦整顿国防之前功俱废,英宗则忧形于色。后来西北有警,恭顺侯吴瑾对英宗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听罢,默默无语。

明宪宗下诏予以平反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八月,遇赦回乡的于冕,上疏为父讼冤,明宪宗这才亲自为于谦昭雪,将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的于谦故宅,改为“忠节祠”,遣官祭奠英魂。宪宗亲自撰写诰语:“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资料来源:
《明史》
《于少保萃忠传》

(点阅【经典历史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