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二十)

乡村标语 (2)
蔡成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9月24日讯】那些早已远离我们的视野,消失于人们内心世界的或狂躁的、或荒唐的、或疯颠的标语,我竟然还在南方乡村偶或见到。“无产阶级专政万岁”这话我在广东清远和福建泉州官桥蔡资深民居群里都曾看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话则是我从湖南宁乡万寿山一处民房墙壁上看到的,估计是口号满天飞的“大跃进”时代残留下来的。

毛主席语录,则在更多地方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走了这么多年,被人捧上“神坛”风光红火太多年月,在死后终于真相大白而走下“神坛”也许多年了,居然还能在农村人家的墙壁上保存众多语录,难得。

“农业学大寨”,我至少见到过10次。那句当年红遍全国农村的标语,现在显然冷落到了极点。以至于人们懒得去冲刷它,由得它在墙壁上山崖上接受风雨的洗礼和后来人的奚落与嘲讽。

现在的新标语显然没过去“口号年代”那样数量惊人,但而今的新标语的内容则丰富多了。我坐在车上,车窗外经常闪过标语。许多是广告词,少数是政策标语,反动标语倒没见到一条。口服液、各种饲料、彩电冰箱的广告词出现农民墙壁上的比例最多。

当年靠广告胡吹而红火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几乎已销声匿迹,但它们的口号还残存在诸多土房子的墙壁上。TCL王牌彩电、中国电信和海尔电器用白灰刷满了乡村公路边任何可以让庞大的汉字落脚的地方……

这些,都不算出彩的的标语,能够吸引我眼球的多由一些当地政府出面创作。 那类标语只要下乡,就能捡拾到一箩筐。天天能见到一条两条,每条都足以让你发笑或沉思。

“再穷不能穷教育!”——写此标语的地方,肯定穷教育。

“祖传老军医,专治疑难杂症。”——你不乐都不行,老中医说他是祖传的还有点子说得通,连老军医也祖传?

(网络图片)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要想发,养鱼养猪还养鸭。”——这显然是农村基层干部派人刷上墙去的。也许这浅白的语言,确实能对老实巴交种田耕地的农民起点作用。在这类标语见得多的地方,还真发现此类农副产业比较旺。

“该流不流,扒瓦牵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艰难性,也可见手段的“高明”。

“天天防盗,夜夜防贼。”老天,见到这条写在老房子墙上的标语后,我头皮发麻,我疑心该村尽是盗贼。

(网络图片)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够直截了当!毛泽东时代以穷为无上光荣,谁家有个贫农身份那就等于有了护身符,啥运动折腾起来,都不用担心挨批斗。邓小平时代,风水变了,穷光蛋遭人白眼,富贵才荣华,腰包一硬,钱袋一鼓,一不留神不捞个人大代表当当,政协委员的名分也会送货上门来。

@

———节选自《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

作者简介:

蔡成,中国青年作家,现居海外,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共发表近200万字作品,长于散文、随笔创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与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转弯》等散文、随笔集。

2002年开始,蔡成怀着社会忧虑之心,从繁华的深圳出发,先后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广东、湖北、广西、浙江、上海等省市农村,开始“风土中国”系列丛书的创作,接触过中国农村成千上万的农民,通过文字记录和照片拍摄的形式,与 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开展面对面的直接采访,先后成书《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地工开物 ——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老江湖——追踪神秘的传统江湖术》、《角落—— 99个民间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一书的删改版已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引起众多忧国忧民人士的关注。《广州日报》、《深圳商报》、《城市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扬州晚报》、《海南日报》、《中国新书》等报刊杂志曾进行报导和激烈讨论。与此同时,由于该书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观、真实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存在的大量问题,因此受到指责和批驳,被指为“无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飞速发展”,有对 “三农问题”扩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1岁的蔡关说:“正月初三就出门,走路出村,坐汽车到长沙,再赶火车。打工苦啊,要是家乡富裕,谁愿抛妻别子去打工?”蔡关是湖南益阳土生土长的农民。26岁南下广东韶关打工,后来赶上南方城镇狂卖非农户口,靠多年在韶关工作的叔叔帮助,蔡关用钞票使自己摇身一变为“城里人”。接着,艰苦奋斗几年后,他主动下岗回到了家乡。再接着,用多年打工收得,凭在城里增长的见识,再筹措资金开了个规模不小的砖窑厂。
  • 在乡下与人攀谈,问起他们心里最想望的念头。“啥盼头?不多,吃好穿好睡得好,就万事满意了。还有,儿女能读上书,以后比我们有出息就更妙了。哈哈。” 这话,或与此大致相彷的话,我至少能每天听到5次。在中国总人口数里占了三分之二的农民,绝大多数人的要求并不高啊,温饱无忧身体好,希望儿女有出息就够了。
  • 在聆听到不少声音之外,我还听闻了不少故事,故事沉默无语,但故事里也藏着各类声音。

    福建仙游县为了经济开发,向下属某镇东岭村的村民强行征收土地准备建一工业园。因村民人均耕地才2分土地,村民不肯接受协议。县与当地镇政府紧急调动600多名“执法人员”到东岭村“执法”。一时间,村民为一方,执法队伍为一方,双方开始“激战”。石块上天,尿屎乱飞……最后连县镇领导都未能幸免,披上了一身臭烘烘的人粪。

  • 有个在广东打工的人给我算过一笔账:城里人在城市中心广场上培育管理一亩草坪一年到头各类费用加起来最贵得花费2000元左右;农村种好一亩地,算上350元的化肥、农药、种子钱,再加上一年到头的农工费约450元(农工贱,没法),共800元。由此可知,城里的草贵过乡下的稻!另一个人则告诉我: “过去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而今是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不少地方腾出农田建郊野公园搞绿化。说这话的人还是一个在广东打工的的他乡民工。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句老话,但在而今的农村,仍能经常听到。这话,难免被众多的城里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农民很懂得读书作学问的重要性。实际并非如此,而是乡下人有种传统的意识: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 乡村小学过去年代的民办教师基本上没了,但校领导或村干部的儿女临时被请去当短时间的老师还是存在。乡村小学教师一般都住在学校附近,在学校是老师,回到家里就是农民。 他们在学校里握着粉笔给孩子们上课,工作之余回到家里握起的就是锄镰犁耙。这不像城里的学校,一心一意当老师的极少。
  • 乡村学校的孩子们除了教科书之外,基本上没有课外读物。

    当今中国一年要出版20万种图书,但农村学生,一年到头能看到的课外图书也许不到1 本。孩子们没有课外读 物,大人们则除了从电视画面里得知天下大事外,报刊杂志也极少见到,更别提买本少则十来元多则几十元的书了。

  • 当城市愈来愈重视环保意识时,乡村的自然环境却开始袒露出危机了。

    “要致富,先修路。”越来越多的铁路开始穿越乡村,但因铁路的出现导致的致富优势还没袒露出来,铺天盖地的垃圾已先行了。

  • 10年前,农村的生活垃圾也是极少的,而且许多是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南方农村早先年一直有积肥的习惯,就是将动植物的尸体 ,再加上生活垃圾放到一个土坑里或直接抛在化粪池里,过一定时日的发酵,就成了肥效奇佳的“绿肥”。但现在,这种很繁琐的积肥方式少有人去理却了,肥效高但污染严重的化肥彻底代替了传统的农家绿色环抱肥料。
  • 我在中国乡村奔来跑去,无论我坐在穿山越岭的火车上,还是横江踏水的汽车上,我始终发现我的身边坐着的是神色紧张又满脸热切的人们。行李架上横七竖八堆放着的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与大布袋告诉我:他们,是南下或东去的打工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