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二十)

鄉村標語 (2)
蔡成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24日訊】那些早已遠離我們的視野,消失於人們內心世界的或狂躁的、或荒唐的、或瘋顛的標語,我竟然還在南方鄉村偶或見到。「無產階級專政萬歲」這話我在廣東清遠和福建泉州官橋蔡資深民居群裡都曾看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這話則是我從湖南寧鄉萬壽山一處民房牆壁上看到的,估計是口號滿天飛的「大躍進」時代殘留下來的。

毛主席語錄,則在更多地方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走了這麼多年,被人捧上「神壇」風光紅火太多年月,在死後終於真相大白而走下「神壇」也許多年了,居然還能在農村人家的牆壁上保存眾多語錄,難得。

「農業學大寨」,我至少見到過10次。那句當年紅遍全國農村的標語,現在顯然冷落到了極點。以至於人們懶得去沖刷它,由得它在牆壁上山崖上接受風雨的洗禮和後來人的奚落與嘲諷。

現在的新標語顯然沒過去「口號年代」那樣數量驚人,但而今的新標語的內容則豐富多了。我坐在車上,車窗外經常閃過標語。許多是廣告詞,少數是政策標語,反動標語倒沒見到一條。口服液、各種飼料、彩電冰箱的廣告詞出現農民牆壁上的比例最多。

當年靠廣告胡吹而紅火一時的三株口服液幾乎已銷聲匿跡,但它們的口號還殘存在諸多土房子的牆壁上。TCL王牌彩電、中國電信和海爾電器用白灰刷滿了鄉村公路邊任何可以讓龐大的漢字落腳的地方……

這些,都不算出彩的的標語,能夠吸引我眼球的多由一些當地政府出面創作。 那類標語只要下鄉,就能撿拾到一籮筐。天天能見到一條兩條,每條都足以讓你發笑或沉思。

「再窮不能窮教育!」——寫此標語的地方,肯定窮教育。

「祖傳老軍醫,專治疑難雜症。」——你不樂都不行,老中醫說他是祖傳的還有點子說得通,連老軍醫也祖傳?

(网絡圖片)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樹;要想發,養魚養豬還養鴨。」——這顯然是農村基層幹部派人刷上牆去的。也許這淺白的語言,確實能對老實巴交種田耕地的農民起點作用。在這類標語見得多的地方,還真發現此類農副產業比較旺。

「該流不流,扒瓦牽牛。」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由此可見艱難性,也可見手段的「高明」。

「天天防盜,夜夜防賊。」老天,見到這條寫在老房子牆上的標語後,我頭皮發麻,我疑心該村儘是盜賊。

(网絡圖片)

「誰窮誰丟人,誰富誰光榮!」夠直截了當!毛澤東時代以窮為無上光榮,誰家有個貧農身份那就等於有了護身符,啥運動折騰起來,都不用擔心挨批鬥。鄧小平時代,風水變了,窮光蛋遭人白眼,富貴才榮華,腰包一硬,錢袋一鼓,一不留神不撈個人大代表噹噹,政協委員的名份也會送貨上門來。

@

———節選自《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

作者簡介:

蔡成,中國青年作家,現居海外,在中國大陸、台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共發表近200萬字作品,長於散文、隨筆創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與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轉彎》等散文、隨筆集。

2002年開始,蔡成懷著社會憂慮之心,從繁華的深圳出發,先後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廣東、湖北、廣西、浙江、上海等省市農村,開始「風土中國」系列叢書的創作,接觸過中國農村成千上萬的農民,通過文字記錄和照片拍攝的形式,與 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層的中國農民開展面對面的直接採訪,先後成書《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地工開物 ——追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老江湖——追蹤神秘的傳統江湖術》、《角落—— 99個民間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一書的刪改版已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引起眾多憂國憂民人士的關注。《廣州日報》、《深圳商報》、《城市晚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揚州晚報》、《海南日報》、《中國新書》等報刊雜誌曾進行報導和激烈討論。與此同時,由於該書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觀、真實深入地揭示了中國農村的現狀與存在的大量問題,因此受到指責和批駁,被指為「無視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的飛速發展」,有對 「三農問題」擴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國農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1歲的蔡關說:「正月初三就出門,走路出村,坐汽車到長沙,再趕火車。打工苦啊,要是家鄉富裕,誰願拋妻別子去打工?」蔡關是湖南益陽土生土長的農民。26歲南下廣東韶關打工,後來趕上南方城鎮狂賣非農戶口,靠多年在韶關工作的叔叔幫助,蔡關用鈔票使自己搖身一變為「城裡人」。接著,艱苦奮鬥幾年後,他主動下崗回到了家鄉。再接著,用多年打工收得,憑在城裡增長的見識,再籌措資金開了個規模不小的磚窯廠。
  • 在鄉下與人攀談,問起他們心裏最想望的念頭。「啥盼頭?不多,吃好穿好睡得好,就萬事滿意了。還有,兒女能讀上書,以後比我們有出息就更妙了。哈哈。」 這話,或與此大致相彷的話,我至少能每天聽到5次。在中國總人口數里佔了三分之二的農民,絕大多數人的要求並不高啊,溫飽無憂身體好,希望兒女有出息就夠了。
  • 在聆聽到不少聲音之外,我還聽聞了不少故事,故事沉默無語,但故事裡也藏著各類聲音。

    福建仙遊縣為了經濟開發,向下屬某鎮東嶺村的村民強行徵收土地準備建一工業園。因村民人均耕地才2分土地,村民不肯接受協議。縣與當地鎮政府緊急調動600多名「執法人員」到東嶺村「執法」。一時間,村民為一方,執法隊伍為一方,雙方開始「激戰」。石塊上天,尿屎亂飛……最後連縣鎮領導都未能倖免,披上了一身臭烘烘的人糞。

  • 有個在廣東打工的人給我算過一筆帳:城裡人在城市中心廣場上培育管理一畝草坪一年到頭各類費用加起來最貴得花費2000元左右;農村種好一畝地,算上350元的化肥、農藥、種子錢,再加上一年到頭的農工費約450元(農工賤,沒法),共800元。由此可知,城裡的草貴過鄉下的稻!另一個人則告訴我: 「過去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而今是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不少地方騰出農田建郊野公園搞綠化。說這話的人還是一個在廣東打工的的他鄉民工。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句老話,但在而今的農村,仍能經常聽到。這話,難免被眾多的城裡人想當然地認為是農民很懂得讀書作學問的重要性。實際並非如此,而是鄉下人有種傳統的意識:讀書,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 鄉村小學過去年代的民辦教師基本上沒了,但校領導或村幹部的兒女臨時被請去當短時間的老師還是存在。鄉村小學教師一般都住在學校附近,在學校是老師,回到家裏就是農民。 他們在學校裡握著粉筆給孩子們上課,工作之餘回到家裏握起的就是鋤鐮犁耙。這不像城裡的學校,一心一意當老師的極少。
  • 鄉村學校的孩子們除了教科書之外,基本上沒有課外讀物。

    當今中國一年要出版20萬種圖書,但農村學生,一年到頭能看到的課外圖書也許不到1 本。孩子們沒有課外讀 物,大人們則除了從電視畫面裡得知天下大事外,報刊雜誌也極少見到,更別提買本少則十來元多則幾十元的書了。

  • 當城市愈來愈重視環保意識時,鄉村的自然環境卻開始袒露出危機了。

    「要致富,先修路。」越來越多的鐵路開始穿越鄉村,但因鐵路的出現導致的致富優勢還沒袒露出來,舖天蓋地的垃圾已先行了。

  • 10年前,農村的生活垃圾也是極少的,而且許多是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南方農村早先年一直有積肥的習慣,就是將動植物的屍體 ,再加上生活垃圾放到一個土坑裡或直接拋在化糞池裡,過一定時日的發酵,就成了肥效奇佳的「綠肥」。但現在,這種很繁瑣的積肥方式少有人去理卻了,肥效高但污染嚴重的化肥徹底代替了傳統的農家綠色環抱肥料。
  • 我在中國鄉村奔來跑去,無論我坐在穿山越嶺的火車上,還是橫江踏水的汽車上,我始終發現我的身邊坐著的是神色緊張又滿臉熱切的人們。行李架上橫七豎八堆放著的鼓鼓囊囊的蛇皮袋與大布袋告訴我:他們,是南下或東去的打工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