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气象界 的 庞然大物

文/伊纽曼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美洲早期的移民十分善于描述飓风的影响,不过对飓风的结构却一点概念也没有。一直到了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界才开始把飓风当成一个庞大的涡流系统或旋风。

飓风为巨型旋风

新英格兰地区的马具商雷德菲尔德(W. Redfield)是业余的气象学家,他在1821年周游康乃狄克州各地,视察飓风从大西洋中部沿岸数州与新英格兰地区向北肆虐后造成的灾害。他注意到,康乃狄克州东部的树木是向西北方倒下,但该州西部的树却是朝东南方倒下,于是他作出飓风为巨型旋风的假设,这个观点不久后就获得英国工程师雷德(W. Reid)观察结果的支持。雷德当时在中美洲的巴贝多调查1831年一场飓风造成的灾害,并利用航海日志中的风场观测纪录,弥补他对当地风灾纪录的不足,确认了环状风场的本质。

雷德菲尔德和一般人一样,相信飓风仅向上延伸至约1.6公里高的大气层;这个推论有一部分是根据观察发现,飓风经常会遭微不足道的山丘地形严重破坏。然而在古巴,受过物理学训练的耶稣会牧师凡尼(B. Vies)则主张,因为飓风会引发大量的卷云,应该可向上延伸达数公里;卷云是由冰晶组成的,而冰晶只能在较高大气层,那种极度寒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

针对飓风高度引发的争议一直到了1930年代才尘埃落定,当时的物理定律已经足以排除浅扁型飓风的可能性。今日我们知道,多数的飓风不仅穿过整个对流层,还延伸进入低平流层,有时还高达18公里左右。

1940年间侦察机和雷达的出现,以及1960年间人造卫星的问世,才让科学家有办法判定飓风的细部结构和演变过程。现今几乎所有关于飓风的知识都是来自于飞机、雷达与人造卫星的观测。

微小冰晶组成的卷云幕

1999年弗洛依德飓风接近佛罗里达东岸时,卫星云图用电脑效果凸显出暴风雨内部云层的相对高度。图中旋转的大块云体宽约300公里,而弗洛依德的飓风眼直径则约50公里。围绕着飓风眼的是很深的环状密云,称为眼墙。高层的云构成一层薄幕,笼罩了大部分的环绕密云体;这就是凡尼所说,由微小冰晶组成的卷云幕。因为有这一层薄幕,我们无法看到薄幕下方有数个又深又密的螺旋状积雨云带,散布在相对来说较晴朗的天空中。在飓风眼墙能观察到最强的风,这些螺旋云带就在飓风眼墙外产生豪雨和阵阵强风。

我们再进一步来探讨飓风眼。1994年一艘美国太空梭越过东北太平洋的爱蜜拉飓风时拍摄的照片,从中鸟瞰飓风眼,就像注视着浴缸排水孔的漩涡水流;只差在飓风眼的边界是由云构成,而且飓风眼的“漏斗”抵达海面时会戛然而止。由照片可见眼墙在飓风眼周围形成环状封闭且密实的白云,最强的风雨就在这里发生。不同于浴缸里的漩涡水流,眼墙内的气流绕着飓风眼向上移动,而非向下。眼墙内缘有螺旋状条纹,低云处的飓风眼底座则有两个大型漩涡在打转。

只凭照片绝对无法真实传达身处于飓风眼时的感受。但想像一下,一个32公里宽、16公里高的罗马竞技场,周围有一连串的冰晶沿着令人眩目的白墙落下。而由空中侦察机拍摄的照片,则能带领我们略窥飓风眼之美。

不管飓风的外表多么令人叹为观止,飓风结构和内部运作的方式则要靠人造卫星和飞机上的仪器才能揭晓。在侦察机问世之初,机组人员估计风速的方式,是往下观察海面波涛汹涌程度。今日有大批精密的仪器,能自动搜集大量高品质的资料,让科学家带回实验室分析。

气象雷达神通广大

气象雷达是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它的运作原理是传送电磁辐射脉冲,然后测量受到雨滴、雪花、冰雹等各种降水形式散射回雷达的辐射。借着测量辐射返回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算出雷达和散射粒子之间的距离;另外借着测量返回的辐射强度(且经过对距离的校正),我们可以推估降水含量。

冰雹之类的大型粒子比雨滴等小型粒子,更能有效率地进行散射,微滴和冰晶虽构成了我们所见的云,但其大小不足以散射出侦测得到的辐射量。因此雷达萤幕呈现的空气中降水含量,是以较大的雨滴和冰晶为主来考量的。雷达天线以绕圆圈的方式扫过周遭区域,并不断传送和接受辐射脉冲,所以能在几秒内就将直径数百公里的环型面积勘测完毕。 ◇

摘自《台风》 天下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所呈现的整体形象,并不协调:中共文宣影片所强调形塑的是成功、进步、稳定及和谐,但影像却是经济跃进、暴发户新贵及悲惨平民交叉呈现。当影像出现贫苦的农民、百受凌辱的移民、遭排挤的劳工,以及孤独老人与病人时,影片都以“我们正处过渡时期”一语带过。这不正是昔日导致中国帝王逊位时所呈现之民心涣散的景象?
  • 正如威儿玛‧瓦历斯透过莎,较年轻的那个婆婆说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体知觉还要强大。”这句话,从原始洞窟到现代职场,在所有人类群聚型态里,都可轻易找到拥护者,也可轻易成为艰难处境时的救赎。
  • 两个老婆婆静静的坐了很久。最后莎开口了:“可是你们也许会在我们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再一次抛弃我们?”达古花了一些时间想要怎么回答,心想要是酋长在这里回答问题就好了,因为酋长对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比他有经验多了。
  • 人生目的何在?生命意义何在?人间真理何在?这类“大哉问”的问题,正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

    处在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无常世界中,人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活下去?在人生列车即将抵达终站时,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短篇小说《中间岁月》(The Middle Years)中,主角是面临死亡的作家,由一位年轻医生照料着,这位医生心中怀着成为作家的秘密愿望。作家想要以治疗者与艺术家的身份为医生指点迷津,透露关于生命与世界的唯一真理:“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尽自己所能,付出所有。我们的怀疑就是我们的热情,而热情是我们的任务。”
  • 我第一次遇见马修,是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市雪谦寺后方的小房间里,他正躬着背挤在电脑前。当时马修正指导着ㄧ群僧侣,努力的把经文打入电脑,这些传统的经文都是用手刻在长方形的木块上,然后再用刻好的木块印在纸页上;而现在这群僧侣正运用一种特殊设计的藏文字体,把经文一字一字的打入电脑中。
  • 自由的定义是做自己的主人。对许多人来说,这代表行动的自由、行为的自由、意见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完成自己订定的人生目标。这种信念主要是从外在来定义自由,完全没有顾到内心中念头的独裁性。这种对自由的定义在西方世界很寻常,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根据冲动而行。这其实是蛮奇怪的想法,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反而成为念头的玩物,任由干扰心的念头来支配自己,我们像山头上的草,风怎么吹,草怎么倒。
  • 我一直是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从其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乐趣,它让我拥有一个更为丰美的心灵和相当精彩的人生。而教书多年,我心中确实有很多的想法,尤其,在国文的教学上,如何提升他们的程度?
  • 一直是个好奇的人。

    有一个假日,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到有人在排队,队伍很长,直排到马路上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原来是个餐厅。客人太多了,等待的客人更多,不得不如此。

  • 台风,对台湾人是耳熟能详而且能切身感受的。

    1955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平生第一次写作文,而第一个作文题目就是“台风”,因为前几日正好有台风侵台。虽然那时字也认得不多,年纪小却也就不知害怕,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而且记得没有用注音符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