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雍正(系列之八)

修佛者如何治国
小童子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25日讯】贱民世袭数百年,最后在奉行佛法的雍正手中终结。他以一道旨令为数万贱民开创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这么做,得罪的都是士族官家,吃力不讨好,雍正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素惠绘图

初登基时,雍正帝在政事繁忙之余还自撰佛学语录,编选和刊刻释典。后期更在宫中开法会(称为“当今法会”)、收门徒、赐予居士封号,使大臣与自己的二个皇子都一起修行。

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春夏间,他在宫中举办历时半年的第一次法会,成果集结成语录。在这个宫廷法会中,雍正帝亲自为诸亲王与大臣说法。雍正帝的十六皇弟庄亲王允禄,赐号“爱月居士”;十七皇弟果亲王允礼,赐号“自得居士”;四皇子宝亲王弘历(即乾隆帝),赐号“长春居士”;五皇子和亲王弘昼,赐号“旭日居士”;大学士鄂尔泰,赐号“坦然居士”;大学士张廷玉,赐号“澄怀居士”。至于在雍正八年即已辞世的怡亲王允祥,则早有“朝阳居士”号。

雍正即位前几年,清朝的吏治不清,国库空虚,朋党林立。雍正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措施,任用能吏、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其中有许多吃力不讨好的施政,但雍正排除一切困难坚持完成。如果不从他修佛的这个角度来思惟,会难以理解他如此坚持的理由。

众生平等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相信佛陀所讲的,他就是一个深具慧根的人;如果这个人能排除人世间的种种执著,照着佛法而行,那就是在人间行走的佛了!

人有四难得,第一是人身难得,第二是中土难生,第三是明师难遇,第四是佛法难闻。能够降生中土为人的都是极可贵的生命,一个信佛的中土天子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使人人得闻正法。

佛法最基本的一个观念是“众生平等”,但能贯彻这项精神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一个帝王。所谓“众生平等”并不是齐头平等,或绝对均等主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法看待众生,没有高下之分,贫富都一样,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释迦牟尼佛在刚成道时曾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说这“如来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都具足。

但是既然众生平等,却为何命运不同,寿命也不同?

人生来有其天赋的差异,男女有别、高矮胖瘦、智能高低,佛家认为那是因为每个人生生世世轮回所积下的因果业力不同,所以福德不同。但是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得闻佛法,走入正法修炼的机会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传法时,婆罗门已有种姓制度,那些贱民与其世世代代的子孙全都永世不能翻身!但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证悟前的名字)弃王子位修证得道后,传法对象却没有差等,这就是众生平等的真缔。

废除贱籍

在清初,所谓“贱籍”包括世仆、伴当、乐户和惰民。这些人有不同的户籍登记,不但自己终身是贱民,连他们的子子孙孙也都是贱民。贱民在中国,早于宋朝即已存在,这好几百年来的制度,历经无数的帝王却没有人去解除它,这个制度最后是在奉行佛法的雍正手中终结。

所谓世仆和伴当,是供主子使唤的奴仆与奴仆化的佃农。他们不仅要为主人劳动、耕种田地,交纳地租,还要终身服役,世代相承。乐户又称乐籍,主要流传在陕西和山西等地。乐籍的贱民,主要从事歌舞吹打业。惰民,是浙江绍兴一带数以万计的贱民,男的充当婚丧礼仪中的帮手和牙侩,女的充当喜婆和送娘子等。

凡属贱民者,禁止读书,不许与良民通婚,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雍正帝以一道旨令将这些贱民除去贱籍成为良人,在法律上承认了他们与良人具有同等的地位。虽然贱民脱了贱籍之后,一时间还是得继续从事贱业,以维生计。但是他们毕竟得到了一个民籍,将来就有翻身的机会。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还得自己去闯出新的局面来。这些贱民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受到歧视,但雍正的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为他们进入各行业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做这件事,得罪的都是士族官家,吃力不讨好。这一政策能够造福数万贱民与其子孙后代,但这数万人和全部人口相比其实并不多。那么,雍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果把这事看成雍正帝对佛法的身体力行,就容易理解了。雍正帝给了人人一样的机会,他为贱民创造了能够自由选择行业的条件,也就给了他们翻身的“机会”。这完全符合佛法众生平等的观念,人人都可成佛,但得给他“机会”得闻佛法。

因为雍正的帝王身份,使得他无论作任何与佛法相关的事,都被强加上一层政治的色彩,换言之就是被“泛政治化”。但历朝以来没有帝王像雍正一样,一举为贱民除籍,这当中除了雍正帝个人的魄力外,佛法“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这件事乍看之下没有什么,一纸命令,改变一群人的户籍登记罢了。但试比因废奴而引发的美国史上知名内战──南北战争,雍正废除贱籍非但没有带来战争,而且早于林肯的废奴政策一百四十年之久,不费一兵一卒,就这么废除了流传已久的贱籍!

帝释能仁

事实上如果真要在印度施行众生平等,就等于废除了到今天还流传于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就没有了贱民奴隶。可是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婆罗门外道便对佛弟子们大举屠杀,在残酷的迫害中,佛教在印度灭失了,种姓制度继续流传至今。如果雍正帝真的是乾隆在九年所刻的《雍和宫碑文》中所称的:“我皇考(即雍正帝)向究宗乘,涅槃三昧,成无上正等正觉。施恰万有,泽流尘劫,帝释能仁,现真实相,群生托命,于是焉在。”所称的“泽流尘劫,帝释能仁”(“能仁”是释迦牟尼的名字Sakya的汉文意译),那么“向究宗乘”而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修得佛果)的雍正帝会废除贱籍,就更加不足为奇了。(待续)◇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55期【历史新观】栏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实生活里,探究神秘不仅是心理保健的目标,也是心灵之旅的目的地。——爱因斯坦
  •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为偿多劫愿,浩荡赴前程。这首诗呈现了一个殊胜浩瀚的场面──佛菩萨乘愿而来,为了度人而甘冒大险、承担大业,进入六道中轮回……从清凉月、毕竟空的境界,进到这浊世之中……浩荡的慈悲与勇气,无以名之!
  • 有一真人出雍州,鹡鸰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一岁周。——唐朝高僧黄檗
  • 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雍正
  • 雍正帝为何以天子之位不惜与僧侣辩论佛法真谛?他真该当“好干佛道”的批评吗?一如世界各国介入现实与专制抗争的优秀主教不得不提出道德呼吁,雍正大帝同样勇敢走上修行人的护法路。
  • “果能实修实证、利己利人,则千百年后,帝王犹为之表彰,是亦劝励之道。”《御选语录》
  • 看着毁戒破律的魔子魔孙大面积开山立派,雍正帝护教心切,刊印《拣魔辨异录》破除邪说;
    中国既有儒道释正法开传,雍正禁止西洋教士传教,其实是极有深意的。
  • 宗教派别越多,人们却越不信神、越远离佛。二百八十多年前雍正帝就看清楚这个问题,还曾力阻这个下滑的趋势。这岂是常人办得到的?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