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教育特色举隅:隋唐时代

默想
font print 人气: 34
【字号】    
   标签: tags:

《通鉴纲目》: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策试诸士,这样一来,奠立了科举取士的基础,开导唐代科举制度的先河。因此,科举制度,隋开其端,至唐而备。

隋朝在教育制度方面,改革很多,悉为后来唐代所本。就学制而论:
教育行政权,总于“国子监”(原称国子寺);于专究经典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外,另设“书学”、“算学”、“律学”。

隋文帝时,诏天下郡县皆置“博士”,习礼。自京畿以至地方,皆设学校,讲诵之声,道路不绝。《隋唐儒林传序》说:“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到了炀帝时代,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四起,空有建学之名,已无弘道之实了。

唐代学校制度,更较过去为完备。由京畿直接设立的学校,大概分为三系:

◎京城六学,是为直系──“国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统属于“国子监”。“国子监”的性质,等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官称为“国子祭酒”。六学中的前三学,似属于大学性质;后三学似属于专科学校性质。

◎旁系有二馆──“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此二馆资格较“六学”为高,而程度反较低。

◎医学──亦属于专科学校性质,另成一系,直辖于“太医署”,不归“国子监”管辖。

除以上三系外,还有“崇玄学”隶于“祠部”(备注),亦属于大学性质;“集贤殿书院”隶于“中书省”,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研究院,但实际上不过为一“京畿图书馆”。

至于地方政府办理的学校:

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县内又有“市学”和“镇学”。所有府、州、县、市、镇各学统属直系,由“长史”主管(“长史”等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再隶于“国子监”。各府各州和各市镇另有“医学”,乃属于旁系。各地方政府办理的各种学校,其性质介乎中、小学之间,其毕业生有可以直接应“乡贡”的,亦有直接升入京城“四门学”的。

所有皇城(即京师)各学和地方各学的学生习业既成,每年仲冬由馆监举送到“尚书省”,和由州县所举送的“乡贡”,重试于“礼部”,考取的和“乡贡”取得同样的出身(即资格)。

唐代初年,天下“明经”、“进士”出身由“学监”举送考取的,都为人所重视,因为他们在官学中受过正式教育,终究较“乡贡”高出一筹。到了后来科举盛行的时候,士子都趋向于“乡贡”的一途,而“国学”遂不复引人注意了。

◎“国子监”执掌邦国儒学训导的政令,并统管“京师六学”。“监”设“祭酒”一人,为主管长官,以“司业”二员为副。“学”置“博士”、“助教”专门负责分经教授的责任,教法有讲有读。学生没把一门经术学完之前,不能更换其他经书。

◎各学校教授的学科,举例如下:

“国学”、“太学”、“四门学”皆以经术为主。凡是学习“孝经”、“论语”的共限一岁(一年时间);“尚书”、“公羊传”、“榖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传”各三岁。每日书写学习,仅仅发给一幅纸而已,其间还得研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

书学以“石经三体”为主,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
算学则是“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邱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应学习。

律学以律令为主科,兼习格式、法例。

◎考试的时间:

“国子监六学”的学生,在学期中,十日举行一次“旬考”,年终举行一次“岁考”;后来又有“月考”。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国子祭酒冯伉奏:“其礼部所补学生,到日亦请准格帖试,然后给厨(供膳食)。后每月一度试,经年等第不进者,停厨。敕旨从之。”如此元和以后,监生又有“月考”,惟“月考”推行时,“旬考”恐已废止。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为“弘文馆”。同年九月太宗即位,大阐文教,于“弘文殿”中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于殿侧置“弘文馆”,选贤良文学之士,如虞世南、姚思廉、褚亮、欧阳询、蔡允恭、叶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轮流值宿馆中;上朝听奏之暇,引入内殿,讲论文义,或商量政事,常至深夜方罢。

褚遂良受命检校馆务,号为馆主。当时仅为一研究和咨询性质的机关,尚未成为作育人才之所。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置学生三十八人,补为“弘文馆”学生,如此一来才开始成为学生学习之所。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编制:“学士”人数未定,其职务是掌理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加以参议;“校书郎”二人,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以及“令史”、“典书”、“楷书手”等人员。学生的课试和举选,和“国子监”的学生相同。

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在“东宫”置“崇贤馆”。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太子宏请于“崇贤馆”置“学士”,并置生徒,始置学生二十人,都是皇族皇亲和高官的子弟。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因避太子名改为“崇文馆”,“学士”掌理经籍图书,教授诸生。又置“校书郎”二人,以及“令史”、“典书”、“楷书手”等人员。学生的课试和举选,一如“弘文馆”的例子。

◎“医学”属于“太医署”,内分四门:

“医学”计分五科:“体疗科”──学程限七年;“疮肿科”;“少小科”──以上两科学程均限五年;“耳目口齿科”;“角法科”──以上两科学程均限二年。以上各科均以“本草”和“甲乙脉经”为必修科目。置“医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先读诸经,后分科学习。

“针学”置“针博士”一人,“针师”十人,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针生”二十人,习“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兼习“流注”、“偃侧”等图,“赤乌”、“神针”等经。

“按摩学”置“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导引”之法,以消除人的“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凡属因肢节腑脏壅积而发生的疾病,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若损伤折跌的,也以按摩方法医治。

“咒禁学”置“咒禁博士”一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和祓(音服)除为厉的方法,斋戒以受。

上列“医学”四门学生的名额共八十五名,每月由“博士”考试,每季由“太医令丞”考试,每年年终由“太常丞”总试,学业有成的,其待遇和“国子监”的学生相同。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西京和诸州各置“崇玄学”,是为道教有官学之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西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诸州无常员)令习“老”、“庄”、“文”、“列”四子书,三年学成后,每年随“贡举人”例送至“门下省”,依“明经”例考试。

备注:“祠部”──曹魏时,尚书设有祠部,掌礼制,历代沿袭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另置祠部曹,属于礼部,专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明代改为祠祭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