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

锉石磬 治僧疾

作者:史然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曹绍夔擅长音乐,任职太乐(国家祭祀时,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有一年冬祭,曹绍夔不知什么事由得罪了御史大人。这位御史大人以乐律不和为由想治曹绍夔的罪。于是他乱敲钟、磬,召曹绍夔来辨识音律,曹绍夔没有一个音听错,反令御史大人为赞赏佩服。

洛阳有一僧人,他房中有一石磬每天半夜时就自鸣。僧人感到怪异,因此恐惧成疾。遍求术士,千方百计的想使石磬禁声,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曹绍夔与这位僧人一向友善,听说僧人病了,就前来探望。问起患病的缘由,僧人如实相告。

曹绍夔听了僧人的讲述后,就去敲斋室里的钟,于是磬就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僧人说:“明天你可摆一桌盛宴,我一定为你止住它。”

僧人虽不信曹绍夔的话,但还是希望他能治住这只磬,所以第二天就摆了酒席招待他。曹绍夔吃罢酒宴,从怀中取出一把锉,将僧人室中的石磬锉了几处。自此之后,石磬再也不自鸣了。

僧人苦苦问询曹绍夔为什么他一锉,石磬就不自鸣了?曹绍夔告诉他:“石磬的鸣声跟斋屋中的钟声的音律相合,你敲钟,磬就发声相和。”僧人听后大喜,很快,他的病也就痊愈了。

资料来源:《国史异纂》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州华夏是神传的文化,对神佛的敬仰贯穿着整个五千年的历史。纵观中华历史上仁德之君,无不敬天顺道,对修炼人也非常敬重;老百姓普遍信奉神佛,相信天理,遵守神给人定下的生存准则,相信因果。而那些谤佛的人都没有善果,历史上记载的最有名的就是三武一宗灭佛造成的灾难,不仅百姓受苦,灭佛者也都遭到果报。
  • 千秋功业荣与苦,细说文成公主悠悠情事与文化传播的成就。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