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欣赏】梧桐影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气: 463
【字号】    
   标签: tags: ,

吕岩《梧桐影

明月斜,
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一名岩客,唐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吕洞宾游长安时正碰到黄巢起义,便带着家人隐居在终南山。后遇钟离权得道,成为“八仙”中最被广为传诵的仙人。《全唐诗.附词》里存其词三十首。

【字句浅释】

解题:据宋代周紫芝所着的《竹坡诗话》中记载:大梁的景德寺,有位峨嵋院道者,严守戒律修行,二十年不下坐席。有一天,来了一个布衣青裘的魁伟不凡之人,与道者谈得很投机,于是双方约好第二年的同一天再相见。

第二年的那一天,到了中午的时候,道者沐浴净身后,端端正正地坐化了。到太阳西下时,魁伟之人果然来了,一打听道者,才知他已经辞世而去了。魁伟之人叹息了好久,忽然间就不见了。第二天,魁伟之人在堂屋侧面墙壁最高处,写下了这首词。

到宣和年间,周紫芝游京师时还亲自看见过这首词。而且《全唐诗.凡例》中也特别强调这首词是吕洞宾当时所作,与后来乩师从扶乩中录下的吕岩的其它诗词有所不同。后人因为词中有“明月斜”的句子,又把词牌名称改为《明月斜》。(注)立尽梧桐影:站立在那里,直到梧桐树的影子都没有了。明月当头时,树影正在树下,当月亮西沉时,地上的树影也移向远处,最后从地上消失。

【全词串讲】

明月渐渐西斜,
秋风飒飒寒侵。
今天晚上朋友到底还会不会来啊?
让人站立在梧桐树下,直到树影散尽。

【言外之意】

这首词总共只有二十个字。开头两句写景,六个字就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明月已经西斜,秋风已带寒意。其中一个“斜”字,可见作者已经等了许久(“斜”是相对于原来的“正”而言),隐隐暗示著作者内心的焦急情绪;一个“冷”字,紧接着“久等”(今夜故人来不来?)的内涵,自然地托出夜深风寒的环境,便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斜”、“冷”两个字又从环境的描写中传出了作者微妙的情绪。

第三句加强了读者从前面两句中得到的印象:“今夜故人来不来?”果然是约好了的等人,等久而生急、急切而不免有些埋怨的情绪了。这句话看似平淡,顺口而说,实有天籁的自然之美。末句再回到写景中来:“教人立尽梧桐影”,造句巧妙、优美而内涵丰富,用现代汉语很难有平行的翻译方法。

而且“教人立尽梧桐影”与开头两句一起创造出极美的意象:明月慢慢向西移动,夜风吹动着满树梧桐的枝叶,飒飒有声,梧桐树的月影随着月亮的移动也渐渐移向远处,最后完全消失。凄清的夜风中,作者还在那里孤单单地站立着,引颈企待朋友的到来!这是有声有色的画面,是一组电影镜头,这组省净的镜头便构成了一个内蕴丰富、意味隽永的完美意境。

现在写诗歌欣赏的人认定此词是吕洞宾学道之前的作品,因此写的是人世间诚挚的友情。但历史故事中却明明说他当时已经得道。对于理解词中的文字内涵和技巧来说,固然没有多大区别,但对于认真的修炼人或者相信修炼的人,在深层的理解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吕洞宾那位“道者”朋友,二十年不下坐席,可以随时选择自己“坐化”的时日,可见已非泛泛之辈。

他们之间的谈论,也决非泛泛而谈。而谈论还不尽兴,双方都愿意一年后再谈,可见缘分甚深,而且必有重要事宜有待一年后才能决定(否则只须隔天再谈了)。结果吕洞宾失掉了这次再谈的机会:道者中午坐化,他傍晚才到。可以推想,他们的约定很可能是在午前,否则,就是道者失约了。而从此词的内涵来看,是吕洞宾失约,因此才在梧桐树下的瑟瑟秋风中站了那样久,希望示道者以诚意,弥补自己的疏失。但道者终究没有来,而吕洞宾显然没有那样高的道行,可以自己去找到他。这件事必有其深远的结果,但话在题外,就不宜多说了。

此词的价值,不仅在于以二十字的篇幅,在《钦定词谱》和《词律》中留下一个永恒的地位,给后世诗词作者一个宝贵的艺术借鉴;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颗结实的钉子,把“八仙”中最有名的仙人的真实性,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一页上,让信者欣慰,让不信者焦躁不安,但又拔不出来、扔不掉!

──转自正见网 #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纤云巧弄,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飞花埋尽天涯路,
      又风送,银星去。
  • 【大纪元12月28日讯】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在涛头立。——宋词

      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美国所所长陈毓钧,最近经常在中共宣传机器──“中央电视台”第四台出现,接受访问并分析台湾海峡两岸形势。从他的谈话中听出,他对台湾的当权政党反感,对美国在亚洲的防共、反共政策不以为然,他的主要论点是:美国不希望两岸统一,不想中国强大。他认为美国协防台湾是为了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台湾不应该充当美国在亚洲的“看门狗”。甚至认为美国催台湾充实军备是想赚台湾那笔六千多亿的军费。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 大概是读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远山的章句,面对山明水秀的景致时,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画的妙龄佳人。而且这位佳人,如书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弯似蹙非蹙,笼着丝丝轻雾;眼波似喜非喜,凝着款款深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