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與文學:深坑的故事

【鄉土與文學──第五屆濟城文藝營.優秀作品選登】
文/陳學明(台北市立大同高中)
font print 人氣: 104
【字號】    
   標籤: tags:

前些日子,我兀自坐在家中,時值夕陽時分,我順著陽台外一望,一時興起的拿了相機就向外走,走入一段無法回頭的旅程。

我自幼便居於深坑,一座以臭豆腐揚名全台的純樸小鎮。每逢假日,雜沓的人群把鄉間小路擠得水泄不通,攤販一陣吆喝聲便吸引人潮湧至,但這些看來熱血沸騰的畫面,我可是從來沒想過會發生。伴著回憶一路沿著街而行,琳瑯滿目的童玩、高科技削刀、爆米香毫無規律的在攤位上雜亂著,被人潮逼至街角的我,瞥見了一塊斑駁的招牌寫著「深坑茶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深坑是因採茶而興起的,日治時代被視為茶產重點小鎮,直至近代才因臭豆腐興起而黯然退場。在我出生那時,似乎茶和豆腐的發展是並駕齊驅的,不知曾幾何時,勝負底定,全新面貌使深坑繁榮了起來,但暗地裡,是衰敗的。

遠離老街,我順著河堤散步,找個位子坐了下來。眼前望去便是波光閃耀、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致。濃郁的金黃色毫不留情的占據整片天空,甚至映在河心,美的令人屏息。只可惜,對面的河岸上,蓋了座大型發電廠,狠狠地抹煞了這原本可以綿延萬里的絕美。如果沒記錯的話,以前這裡盡是稻田、茶田,毗鄰而立的三合院還能清晰可見。反觀現在,冷冰的電塔矗立著,廠外一片紅漆是居民抵死不從的見證。我的故鄉何時變了調?原本那純樸的風情已消失殆盡了嗎?我痛心,卻又愛莫能助。

這片土地或許現在繁榮了起來,但就像是坐上了高速現代化的列車,絲毫沒有喘息的機會。沒有人知道終點是哪,卻仍一顧的向前疾行。我起身準備離去,卻見一座破爛不堪的紅磚老房被擠在現代化的公寓旁,一位老婦搬了張凳子,便坐在門口凝望遠方,手裡輕揮著一把竹扇子。我順著老婦的眼神再次望向遠景,那些存在我腦海裡的舊時回憶頓時浮現眼前:小孩的嘻鬧聲、茶廠運作的機械聲、老人們在三合院裡談笑風生……等,一幕幕如幻燈片掠過即逝。拿起相機,我把這眼前的畫面拍了下來,喀嚓一聲,夕陽隱沒山傍,我向過去道再見,不情願的搭上高速列車,但手上緊握那永不褪色的相片。◇

◎今年台北市成功高中舉辦的「濟城文藝營」,主題為【鄉土與文學】。會中邀請了張大春、焦桐(葉振富)、王瓊玲、邱一新、阮慶岳、葉思芬、廖鴻基、許悔之、陳維壽等講師,參與學生約80餘人。參加學生多為北市各校語文類資優、熱愛文學創作的學生。此次「文藝營」創作主題訂為「○○○的故事」,希望學生從台灣鄉土中擷取民俗、飲食、建築、旅行等領域的印象記憶,展現仁厚悲憫的情懷,疼惜關懷鄉土人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開窯了!」外公的一聲吆喝,大人們放下茶杯,我們放下球具,一時田中的稻草被眾人腳步的旋風刮起,如漫天飛花般輕靈舞動,大家紛紛聚在土窯前。鋤頭一下翻開土塊,白色的煙幕含著土香包裹著我們,恰似夢境的背景,真實卻又縹緲。
  • 脫離伏在台灣這塊寶土上車水馬龍的國道三號,我們鬆一口氣的駛進闇暗卻熟悉不過的田間小徑。鵝黃的路燈和彼此有種無言的默契,就這樣縈繞著思鄉的子女踏上了回家的泥巴路。
  • 微薄的寒氣繞著初青的稻芽,這是這裡春日的水田。清早的霧氣邀了暖金色的陽光貼著地面散步,冬季的候鳥尚未離開,個個伸著懶腰,我躲在一叢咸豐草後頭窺視,那鷹斑鷸側傾著頭看著她在水中的倒影,好似美人照鏡,此刻的霧氣化成了紗製的簾幕飄過,一切是多麼地生意,那希望中更帶些神秘的靜謐。
  • 漫天飛舞的蒲公英在大庭院的上空飄散著,白濛濛的一整片在眼前迷惑著我,像一團團的白雲,我幾乎就要將已跳在半空中的身子躺了下去。
  • 磚紅色的城門敞開,而最先迎接敵方、談和者、遊客的是城門上斗大的四個字──「南天震威」,用以宣誓領地、預言企圖不良者的下一步──萬箭攻心。
  • 那是一個清心自得的地方,蘊含著人文的氣息;那是一個豪華隆重的地方,體現了林家的氣派──板橋林家花園。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