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之:遊拉薩喝優酪乳

弈之
【字號】    
   標籤: tags:

七絕.喝「雪」
遊拉薩喝優酪乳

聖城朝拜近黃昏,一股甜酸沖腦門。
冰下依瓢吸雪勇,醍醐灌頂欲飄魂。

一隻玻璃杯子被擱在面前,一個3磅重的溫水瓶開始往裏注入土黃色的液體,一位十來歲的藏族女孩完成了上述動作。她,滿臉稚氣,厚厚的高原紅燦然臉蛋。我,端起杯子,腥膻之氣撲面而來。

這是我在八廓街藏餐館中經歷的情景。下午17:20,T22次特快平安正點抵達拉薩,從此展開了我的聖城之旅。根據以往經驗,各地的火車站就是一個亂字,為此,出拉薩站時,我做好了充分心理準備。出站後,讓人大跌眼鏡,這裏沒有一個小商小販,沒有吆喝拉客的形形色色的掮客,也沒有不三不四的閒雜混混,有的只是接親朋好友的舉牌人群,以及身著各式制服、神色嚴峻的公幹人員。一顆緊張之心就此放下,我向城裏走去。

沿著拉薩河,首先來到了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此碑建於1984年,是為紀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車30周年而立,碑文銘記了3,000將士為築路英勇捐軀的豐功偉績。在夕陽輝映下,碑身鋪滿金色,我不覺肅然起敬。

憑弔之後,順著金珠東路左彎右拐,走到羅布林卡路,這裏,一種油炸果子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和賣果子的藏族婦女攀談起來。從她斷斷續續不甚流利的漢語敍述中,我大致明白了這種果子叫「卡賽」,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製作方法是在麵粉裏加入酥油、糖和水,揉合後做成長條、麻花等形狀,然後塗上紅綠色彩入鍋油炸酥,起鍋後便可吃了,去寺廟可把它當作供品。沒想到,我在達賴喇嘛的夏宮附近,也能品嘗一下如此之物。

「卡賽」下肚後,我開始尋找又一個美味目標。走著走著,遠遠看到了布達拉宮西側。由於介紹該宮的照片、資料汗牛充棟,早已耳熟能詳,加之日落,行色匆匆,沒有引起我的任何快感,衝衝而過。

北京東路到了,又一個美食目標使我矚目。在自治區郵政局旁的街面上,瞧見幾個身穿藏胞的青年女子,正蹲坐矮凳,圍著小攤,不知在吃什麼。走近一探,見她們左手捏住一個深褐色的長圓小木桶,右手拿著塑膠小勺往桶裏舀出一種白色乳狀膏體。一問才知道,它叫「雪」。「雪」是藏語,漢人稱為「優酪乳」。作法是將鮮奶放入鍋裏加熱,但不要煮沸,等其自然冷卻後,裝入桶中加進適量優酪乳,放上一、兩天,使它發酵後就可食了。在零下2度的聖城,我舀起一瓢,送進嘴中,頓感冰涼,一股酸甜之氣直沖腦門,可能這就叫做醍醐灌頂吧。

吃了「雪」,按圖索驥,來到大昭寺廣場。廣場周圍的小販已漸漸散去,夜色朦朧中,我轉進了兩旁是低矮樓房佔據的小巷,八廓街到了。

八廓街,聞名遐邇。藏人的文化、藝術,通過首飾、用物等形式從這裏流布全國,對此,我並不十分熱衷,我關心的是具有民族風味的美食。於是出現了本文開場的那一幕,我坐在藏式風情的小店裏,喝著滾燙的酥油茶。這間餐館,牆上掛著吉祥八寶飾品,DVD不停播放著藏歌,令我耳目一新。喝著茶,我打開菜單,點了一份拉薩魚和酥油蒸飯,又開了一瓶青稞酒。拉薩魚,據說在拉薩河生長緩慢,數年而成,十分名貴,是拉薩的招牌菜。

藏族女孩端上桌後,四方盒裏的魚已被剖為小塊,泛出金黃色澤,浸在油中,我急忙下箸,魚下是切成長條的青筍、黃瓜,口中一品,覺得類似四川名菜水煮牛肉,可恨麻辣味太重,拉薩魚的滋味已掩蓋殆盡。燃起我食欲的倒是酥油蒸飯,飯用木碗盛上,米色黃白相間,一股油香之氣,撲面而來。打聽方知,作法是將米淘洗乾淨,拌入酥油、紅糖、白糖,放入碗中,蒸熟後上座。

酌著青稞酒,夾著拉薩魚,刨著酥油蒸飯,飽嗝一個一個湧上喉頭,人生快意盡顯其中。其實,西藏的美食很多,引起饕餮之徒大快朵頤的絕不稀少。從風乾肉到奶渣;從手抓羊肉到血腸;從蟲草燉雪雞到香煮油脾,以及許多說不上名來的各種小吃,我都想在這次短暫的旅途中盡量飽嘗。

走出小店,拉薩夜空已是繁星滿天,此刻有些步履蹣跚,寒風襲來,渾身哆嗦。帶著濃濃酒意,學著鍋莊舞步,肩上背包與我一起擺動,緩緩融入到藏族同胞的人流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