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雜談:生命的困惑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30日訊】

生死一瞬間。

天色陰沉,東北風呼呼地吹著,時而下著雨。就在這一天,村里演繹了一出生命之戲。一池之隔,相距不過百米,東邊嫁女,西邊失娘;東邊鼓樂震天,西邊悲戚動地;東邊熱熱鬧鬧,西邊戚凄慘慘;東邊是嫁出去的女,“潑出的水”;西邊是失去的娘,斷線的燭。

命運何其殘酷,竟在同一天同一村演出了一幕生与死的戲;生命又是何其慘烈,一日之中就讓人領略了大悲大喜;百年人生,千万的悲歡离合全部濃縮在這短短的一天中。

生与死,何等的短暫,短的只有一瞬間;生与死,又是何等的切近,近得只有一步,跨出了,就到了生命的盡頭。

人生忽如寄,飄萍天地間。生命究竟是什么呢?

生是如許的艱難曲折,十月怀胎,歷盡艱苦。短短數十春秋,大部分又都在為生存而奔波勞累。然而,死卻在那一剎那就來臨了,快得讓人無法接受。雖說生死輪回,無人能不死,可是當他突然到來是還是難以接受。

所有的往事都成過去,音容笑貌,只能在記憶中追尋。昨天的她,已靜靜躺在那儿,安靜和祥,再也不擔心被人吵醒,再也不必為生活瑣事而煩惱。縱有再多放不下的心事,都已隨塵土而去。

試想出生時“呱呱”哭叫。仿佛在像天地昭示又有一個生命降臨了,而此時确實默默無聲,輕輕悄悄的离去,仿佛是不愿惊動別人。難道對這個世界就真的沒有一絲留戀的嗎?也許還有太多的言語想說可是千頭万緒,不知從何說起,于是只有選擇沉默。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而此時,永夜長眠,晝已不再。

一個人若是病死,因能日見其生命的消逝,不會覺得特別突然,因為那已是一個過程。而惟有這种飛來橫禍,最讓人受不了。試想,不久前還有說有笑的鮮活,轉眼間就要歸与塵土,死就是這樣無情嗎?

生命的真諦是什么?曾經苦苦思索,苦苦追尋。像這樣瞬間的生死,不能不讓人困惑,讓人惶惑。想一想,人生的每時每刻似乎都受著死亡的威脅,也許今天,也許明天,也許就在下一個分鐘……

人活著究竟是為什么呢?為衣食住行?為名利為金錢?張翰曾說,死后的浮名虛利又何如眼前的一杯酒呢?難道人的一生只是為了承受這几十年的磨難的嗎?或者只是活著,活著就是一切,就是目的,然而我怀疑這。孔子曾說過什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我怀疑這只是一個哄人的騙局。我很迷惘,難道說生命不是為自己就是為社會,初此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嗎?

有時感嘆人活著真累。也許生活在秦朝時的那些“愚民”最為幸福,至少不用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清醒后的沉痛遠遠要比沒有清醒時的沉痛更為深沉,更為痛楚。

生命之無奈!

轉自精品文摘(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几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做了一個情節曲折的夢,在夢中大腦清醒,邏輯清晰,可是第二天醒來后就很困惑,“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從哪兒來的?我怎么會做這樣的夢呢?”最近《科學》雜志上的几篇文章向我們介紹了關于夢的最新研究成果。
  • 1996年中國圍棋進入馬常時代。馬常雙龍5年來基本上在國內頭銜戰中居統治地位。
  • 英國大倫敦議會布萊恩-克爾曼議員在中共駐英使館前為法輪功仗義執言並對中共官員的行為感到困惑。
  • 當留學生只身踏上异國他鄉,開始艱辛的求學旅途時,他首先面對的不是書本,而是生活。從浩瀚的知識海洋到簡單的洗衣做飯,從美妙的异國情調到揮之不去的鄉愁,從白天短暫的歡聲笑語到夜間漫長的孤枕難眠,精彩的國外生活無法掩飾現實中的無奈,許多中國留學生在迷茫困惑中走進了“同居時代”。調查結果,發人深思。
  • 我見得太多了,有必要告訴你們一些人生的經驗。中國有句話叫,"悶聲發大財",這句話是最好的。——江澤民對香港記者的談話既想"發大財",又不肯悶聲的人,江澤民顯然是不喜歡的。不悶聲,就別想發大財。到目前為之,胡錦濤都是江澤民所推崇的"悶聲發大財"的處世哲學的典范,這也是十多年以來能夠穩坐接班人寶座的一個重要原因。江澤民拿這句話來要求香港的記者,又何嘗不拿這個法則來要求胡錦濤呢?但是,一個政治人物,尤其是即將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若始終發不出聲音來,難免會被人看作沒有主見,被當作一個被牽線的木偶。或許是出自這樣的一些顧慮,最近有一些跡象表明,胡錦濤越來越憋不住,時常忍不住地要發出一些聲音來。也許,胡錦濤已經斷定,再繼續"悶聲"下去就發不了"大財"了。
  • 近些年來,最令考古學家們既感興趣又困惑的神秘事物之一,就是在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島及鄰近的湃恩小島發現的石灰水泥柱子, 這些柱子并非天然形成,它們的制造年代要比現已知的任何人造水泥的年代都要早得多。
  • 「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主要是來自於兩個不同文化差異而引起。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任何新環境。當你到達一個地方覺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應定位在哪里?應怎麼表現才恰當等等,覺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時,就是"shock"。好像過去所有的經驗在剎那間突然「短路」。很多時候,「文化震撼」會引起身體上的一些症狀:如頭痛、胃囗不好、睡眠失調或者心理上的焦慮、沮喪。幾乎每一個留學生都經驗過文化震撼,只是有時當事人並不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經歷或曾經有過。其實文化震撼並不是指突發一次即結束的 "shock" 的感覺,而是在一段時間內,密集式的有強有弱的震驚,倉惶和被沖擊到的感覺。過去的文化背景和新文化差異愈大時,震撼的感覺會愈強且愈密集。文化震撼的開始到結束,其實就是一個適應新文化的過程。對留學生來說,它通常有四個階段:
  • 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生理與心理快速生長發育階段,他們非常渴望獨立,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不過,由於認知能力的限制和強烈的個性意識與內心矛盾的交織,常使得孩子在青春期陷入各種困惑並產生各種內心衝突,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附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