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仁醫王士雄福星高照 夢境中神明為他治病

文/顏丹
王士雄「忻然冠帶而去,出錢塘門,過昭慶寺,見老少婦女數百人持香攔阻,因停輿」。示意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與葉天士、薛生白齊名的清代溫病學大家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號夢隱。他曾「居於杭,世為醫」,雖「抱有用之才」,卻「無功名之志」;雖「操活人之術,而隱於布衣」。

他「年十四失怙」,大半生顛沛流離。他父親臨終前對他說:「人生天地間,必期有用於世。你若能有此志向,我便死而無憾了。」他雖顧慮「家貧性介,不能置身通顯」,但仍以「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自勉,從此「究心《靈》、《素》,晝夜考索,直選精微」。

王士雄「年未冠,遊長山,即以良醫聞。迄今十餘年來,車轍千里計,指下所全生蓋不知若干人矣」;「能洞徹病情而投劑多效」。如「咸豐中,……吳越避寇者麕集,疫癘大作,士雄療治,多全活」。其「治病之奇,若有天授,遠近目為神醫」;「療疾之神,人莫能測」。他醫術高明,且十分勤勉,「視疾之外,足不輕出戶,手未嘗釋卷」;「而視疾之暇,恆手一編不輟也」。

王士雄生年正逢「嘉道中衰」,雖「世有亂征」、吏治衰敗、民不聊生;且因「家無擔石儲,衣食於奔走有年」,但他不改其志,始終肆力於醫,且存仁著述、筆耕不輟。他終其一生,撰寫了「醫學叢書十六種」、「醫案十四卷」。其著作「上追《靈》《素》,下纂諸家,抉其奧以顯其幽,存其純而糾其繆,道明世俗之風,說盡暗昧之弊,分混淆,別邪異」,使得「千古流弊,一旦而消,萬世蔽蒙,一朝而破」,可謂「功蓋前賢」、「有用於世」,不負其父之遺願。

王士雄著述頗豐,卻不為牟利,僅是本著一顆濟世安民的仁心。如《霍亂論》,是因他發現被人俗稱的「掉腳痧」一症是「霍亂轉筋之候」,但「古書未載,舉世謂為奇病,紛紛影射,夭札實多」,且「猶慮沉迷者之未盡覺」而作。後重訂此書,也是因為「壬戌夏,此間霍亂盛行,求先生書不易得」。他「惻然傷之,慨將原稿重為校訂,語加暢,法加詳,類證咸備,寓意持深」。

王士雄終其一生,撰寫了「醫學叢書十六種」、「醫案十四卷」。(Fotolia)

據《清史稿‧列傳》記載,王士雄「所著凡數種,以二者為精詳」。其一為「致慎於溫補」、「醫者奉為圭臬」的《霍亂論》;其二就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兼採昔賢諸說,擇善而從」的《溫熱經緯》。因「溫熱一證,庸手妄為治療,夭札多矣」,王士雄「憫之而作此書」。清代史學家汪曰楨將此「目為寶書」,讚曰「活人妙術,司命良箴。不偏不易,宜古宜今。千狐之裘,百衲之琴。軒岐可作,其鑒此心」。

王士雄宅心仁厚,體察百姓之疾苦不僅來自於各種急症舊患,還源於「飲食失宜」。他撰寫《隨息居飲食譜》一書,正值「石米八千,斤齏四十。茫茫浩劫,呼籲無門」之時,「食糠而充」、「將為餓殍」的王士雄在此書前序中寫道,「國以民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亂天下。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衛國、衛生,理無二致」,可見其身處亂世,卻仍「軫念民艱,慨然有救世之志」。

他的好友呂慎庵為此書題跋曰:「書言近而旨遠」,「以水始,以蝗終,寓意深矣」。清代畫家董耀也題跋曰:「飲不思源,則為忘本,此夢隱《飲食譜》之所由作也。」他認為此書不僅有「救荒之功」,亦可使天下後世「養生卻病」。

王士雄所著的醫書中不僅有「活人」之術、「養生」之道,甚至還有他自己患病時所親身經歷的神奇夢境。他十二歲那年夏天得了溫病,「甚劇,父母深憂之」。他在夢中看見諸神將相對他說:「此一路福星也」,然後他就醒了,出了一身汗,病也好了。

道光十四年,他舉家患疫。在病危之際,夢見一淡妝中年婦女,給他吃了一粒紅色藥丸。他當時大汗淋漓,醒來後口中仍有藥香,而病已經好了。

道光二十二年,他又生病了。發高燒時,夢見太陽和月亮一起掛在天上,還垂下來兩根帶子,他「手挽兩帶而撼之,日月皆動,遂驚醒,出汗而愈」。

道光二十六年盛夏,他「滿額暑瘍,續患痢,又患瘧」,夢見自己乘風而行,病快好時,飛升到雲霄,又突然墜入深淵,隨即「汗出如涌而蘇」。

王士雄夢見自己乘風而行。示意圖,圖為明 唐寅《夢仙草堂圖》局部,弗利爾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道光二十九年夏天,他不慎吸了他人身上的穢毒,「歸而即病」。雖然服藥後見好,但不時還會夢到自己「身化異類,遍體鱗甲,游泳深淵,騰雲而上」。他當時「汗如沐雨」,神奇的是,屋外也在下雨,且「數日不止,江浙因以成災」。

到了咸豐六年十月初六的晚上,王士雄又在病中夢見法華山來人,為他準備好了冠服和車馬隨從,要迎他赴職。他「忻然冠帶而去,出錢塘門,過昭慶寺,見老少婦女數百人持香攔阻,因停輿」。未久,東嶽傳令來,要把他送回家。他剛到家門口,就跌了一跤。然後,他的夢就醒了。

王士雄在《歸硯錄》卷四的最後寫道,「附錄於此,以存夢境」,足見其真實不虛。說到《歸硯錄》,亦是這位清代名醫的傳奇之作。他為此書作序時說,「攜一硯以泛於江、浮於海,荏苒三十餘年,僅載一硯以歸籍」;「雖以硯遊,而遊為歸之計,歸乃遊之本也」。

他的諸多好友為此書題詞,欣賞他「硯田同作歸耕計,對榻西窗論道經」的處世之風;稱讚他「濟時有道同良相,涉世無機是散仙」。或許,這位以「有用於世」為畢生之志的清代神醫在「遁世逍遙寄睡鄉,回春妙手擅岐黃」之間所尋求的,就是一種出世之道。@*#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列傳》
《海寧州志稿‧人物誌》
民國十一年《杭州府志‧人物》
《歸硯錄》序
《回春錄》序
《霍亂論》諸葛竹泉序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跋
《隨息居飲食譜》跋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 針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況危急的病人。
    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卻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 中國古代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民間大夫,他們不僅醫術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對於他們施行仁術的功德,《太微仙君功過格》是這樣評定的: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施藥一服,為一功。
  • 望、聞、問、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國古代被承傳了千年。僅切脈一術,就令人歎為觀止。無需用大型設備來拍片照相,亦無需將器械插入體內進行窺探。醫生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準確地查出病灶,並洞悉發病原因。西方的儀器構造精良,卻看不到遍及人體的脈絡運行。中醫通過切脈,就能立刻對症下藥,甚至藥到病除。
  •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
  •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現代西醫在病人停止心跳後、感到束手無策時,常用來安慰其家屬的一句話。無論家屬再怎麼請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見為實的西醫大夫都很難再去試著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體玄奧無窮,非源於現代科技的醫療設備、電子儀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細密繁雜的穴位與脈絡,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難以洞見、識別。然而相比之下,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卻能窺探其奧妙所在。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或經由祖輩代代繼承,其藥到病除的妙術不僅惠澤了一方百姓,在機緣巧合下也曾為深宮中的皇族排憂解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