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皇帝」李憲通曉音律 聽樂曲預知安史之亂

文/周曉輝
徽宗宣和年間,朝政被蔡京、王黼等「六賊」把持,何栗彈劾王黼,屢屢得罪權貴,一度被罷黜,後被欽宗召回,為相輔政。圖為宋徽宗趙佶《聽琴圖》(局部)。(公有領域)
玄宗兄弟幾人對音樂都頗有研究,尤其是李憲,他甚至可以通過音樂預言時事。示意圖,圖為宋 趙佶《聽琴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唐朝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冬,都城長安格外的寒冷,凝結的霜掛滿了枝條。這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42年1月5日),一位名叫李憲的王爺去世,終年六十三歲。玄宗李隆基聽聞噩耗後,嚎啕大哭,左右也為之動容。次日,玄宗下詔,追緬其孝悌、仁和等高尚品德,並追諡其為「讓皇帝」。

辭讓皇太子 

李憲,本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睿宗即位初年,封他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只有六歲的成器被冊封為皇太子。武周建立後,武則天稱帝,降睿宗為皇嗣,冊授成器為皇孫,與他的四個弟弟同日離開宮廷,開衙建府。

長壽二年(693),李成器被改封為壽春郡王,但仍沒有入閣。長安年間(701—704),任左贊善大夫,加銀青光祿大夫。705年,唐中宗即位後,改封其為蔡王,升任宗正員外卿,加賜實封四百戶,加上原來的封戶,共有七百戶。李成器固辭,表示不敢接受大國的封邑,還是做壽春郡王為好。

其後,中宗於710年又進封李成器為宋王。同年,中宗駕崩,睿宗再度當上皇帝,授成器為左衛大將軍。

當時朝廷商議立儲君,大臣們意見並不統一。一派認為應立李成器,因為他是嫡長子,且曾被立為太子;一派認為李隆基有討平韋氏的大功,有才幹。對此,朝廷大臣們商議許久都沒有結果。

這個時候,李成器站出來對睿宗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處於太平之世應以嫡長子為先,在國家有難時就應歸於有功者。畢竟若處置不當,將引起海內外失望,非社稷之福。今日臣斗膽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

之後李成器又數次在朝堂上涕泣,堅決辭讓太子之位,言辭甚為懇切。睿宗對成器謙讓之舉十分讚賞,最終同意了他的辭讓。諸王和公卿此時舉薦睿宗的第三子、李成器的弟弟李隆基,說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

諸王和公卿此時舉薦睿宗的第三子、李成器的弟弟李隆基,說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示意圖,圖為《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八》。(公有領域)

李隆基上表推辭

李成器如了願,但李隆基卻不接受。他兩次上表推辭,認為李成器是長兄,就應被立為儲君。李隆基堅辭不受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兄弟之間的手足情深。

698年,李成器、李隆基兄弟五人離開宮廷後,都居住在東都洛陽積善坊,五人分院同居,那地方號稱「五王宅」。701年,他們來到長安,住在隆慶坊,五人依然是分院同居,那宅院依舊被稱為「五王宅」。五兄弟「出則同遊,學則同業,事均形影,無不相隨」。

這皇家五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延續始終,李隆基登基後他們的親密關係也未受任何影響。玄宗當了皇帝後,因為曾住在隆慶坊,所以其宅院便成為了一處別宮,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改名為「興慶宮」。而他的四個兄弟則被賜予新的宅邸,李成器的宅邸在勝業東南角,申王李捴、岐王李范的在安興坊東南,薛王李業的在勝業西北角,幾座宅邸相隔不遠,環繞在別宮的周圍。

玄宗還在興慶宮西南建了一座樓,西面題的是: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的是:勤政務本之樓。他閒暇時經常登上這座樓,當聽到諸王府傳來樂聲,便召他們登樓同榻宴飲,有時就親自到他們的宅第作客,賜金分帛。諸王每天在側門朝見,下朝之後兄弟們也常在一起宴樂遊玩,互相之間毫無隔閡。

李成器與李隆基有著如此的兄弟情誼,因此在儲位問題上都一心為對方著想,彼此一再謙讓。睿宗在多方考慮之後,最終下詔一錘定音:「左衛大將軍、宋王成器,是朕的長子,本當立為儲君,但(他)以(朕的)三子李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為由謙讓)。因此,朕以其誠心讓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誠不可奪。從天人之願,立隆基為儲君,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另外加實封二千戶,賜五色綢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戶、大住宅一區、良田三十頃。」

同年十一月,李成器又被拜尚書左僕射,不久又任司徒,太師、都督之職如故。次年,他上表辭讓司徒之職,拜太子賓客,仍兼揚州大都督如故。

當時,太平公主暗地裡另有圖謀,宰相姚崇、宋璟等請求調李成器和申王李成義(李捴)為刺史,斷絕心懷不軌之人的謀逆之心,李成器遂以司徒身分兼蒲州刺史。

諸王每天在側門朝見,下朝之後兄弟們也常在一起宴樂遊玩,互相之間毫無隔閡。圖為《明人五王醉歸圖》,描繪唐玄宗和四位兄弟夜宴歡飲的情景,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兄友弟恭

712年八月,李隆基即位,是為玄宗。即位後,他馬上進封李成器為司空,在其討平蕭至忠、岑羲等的叛亂後,又加封其為太尉、依舊兼揚州大都督,加實封一千戶。一個多月後,李成器又被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其太尉、揚州大都督之職同時終止。

可以說,玄宗對自己的大哥是無比恩寵。713年,又任命其擔任岐州刺史。四年後,玄宗追諡生母德妃為昭成皇后,為了避其尊號,玄宗的幾個兄弟都改了名字,李成器改名為李憲,被封為寧王,實封累至五千五百戶。其後,李憲先後做過澤州、涇州等州刺史。

前面說過,做了皇帝的玄宗與自己的兄弟始終保持著親密的關係,而他的幾個兄弟也嚴守本分,不做逾矩之事,其中李憲尤為恭敬謹慎,從不干預朝政,也不私下裡與大臣結交。

玄宗自是愈加敬重自己的大哥,友愛自己的兄弟。他曾在給李憲和岐王李范等人的書信中寫道:「虞舜是大聖人,不記弟弟象的惡行而親九族,九族和睦,百姓守紀安寧,如此這般才是帝王的行為準則,這樣的準則迄今已經數千年,跟著這樣的準則,天下歸善。朕一想到這些,就廢寢忘食,感歎不已。不久前,朕在餘暇之際,在仙經中發現這一神方,古法云『服之必驗』。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保長齡,永無限極。」

通曉音律 預見安史之亂

玄宗兄弟幾人對音樂都頗有研究,尤其是李憲,他甚至可以通過音樂預言時事。一天,涼州獻新曲在宮廷演奏,玄宗請諸王一同欣賞。聽完後,李憲道:「曲雖佳,但宮離而不屬,商亂而暴,君卑逼下,臣僣犯上。發於忽微,形於音聲,播之詠歌,見於人事,臣恐一日有播遷之禍。」

他說的大意是,這曲子雖然整體上聽起來還不錯,但一開始就偏離了對應著君主的宮調且不集中,對應著臣子的商調雜亂而強烈,這意味著君主的地位變得卑微、被下屬所逼迫,臣子僭越犯上。事情往往引發於微小之處,從所作的音樂中顯露出來,通過到處歌詠傳播到四方。這個樂曲對應在人事上,我擔心會發生離亂的禍事。

玄宗聽罷默然。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當時聽到李憲那番話的人才又想起他當初的預言。而玄宗在叛亂後,一路流離,進入四川。叛亂八年後才徹底平息,唐朝亦從此由盛轉衰。

玄宗在叛亂後,一路流離,進入四川。唐代畫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描繪唐玄宗到四川避難場景。(公有領域)

去世與玄宗追諡

後來,其他幾位王爺先後去世,僅李憲在世。玄宗更是對這位唯一在世的哥哥關懷備至,在他每年過生日時,都親自去祝賀,還與他在一起飲宴。此外,每隔幾日就賜予酒酪及奇珍佳餚給他。四方所進獻的,只要自己吃了覺得味美的,馬上就賜給李憲。對於李憲曾寫的奏表,玄宗亦命人整理後保存在國史館,據說每年達數百頁。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做了一輩子逍遙王爺的李憲生了大病,這一年他六十二歲。得知李憲患病的消息後,玄宗派人接連不斷送來醫藥和御膳。在接受了僧人崇一的治療後,李憲的病漸漸好轉,玄宗非常高興,特賜緋色袍魚袋給崇一作為獎賞。魚袋制度是唐宋時官員依據品級高低佩戴不同魚袋以證明身分的等級制度。

開元二十九年的冬天,長安城特別寒冷,凝結的霜掛滿了樹枝。李憲對家人說:「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樹稼,諺語說:『樹稼,達官怕。』必定有大臣承受災難,我恐怕要死了。」十一月二十一日,李憲去世。

玄宗聽說大哥去世的消息後,失聲號慟。次日下詔,追諡其為「讓皇帝」。李憲的長子汝陽王李璡上表懇辭,陳述父親之意,謙退不敢當帝號,玄宗不許。

到了入殮之日,內務府給李府提供了天子服飾一套,玄宗令右監門大將軍高力士將自己的親筆手書放在靈座之前,書稱「隆基白」。其書中有如此之語:「孝悌之至,本乎中誠;仁和之深,非因外獎。率由禮度,雅尚文儒。謙以自牧,樂以為善。比兩獻而有光,與《二南》而合德。自出臨方鎮,入配台階,逾勵忠勤,益聞周慎……按諡法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敬追諡曰讓皇帝,宜令所司擇曰備禮冊命。」又追贈李憲的王妃元氏為恭皇后,與李憲一同葬於橋陵之側。

下葬前,玄宗遣中使告訴李璡等務必節儉,送終之物,不要特殊。有司準備依舊例,墓穴內放千味食,監護使、左僕射裴耀卿上奏說:「山珍海味千餘種,每色瓶,安放墓穴內,都不是時令物品。天恩每次申明讓帝生前習慣,務令儉約,凡在禮外所加之物,恐怕讓帝在九泉之下也會不安。伏望依禮減省。」玄宗依從。

到出殯抬靈柩那天,下起了大雨,玄宗派自己的長子、慶王李潭在泥中步行十里送葬,李憲的墓地命名為「惠陵」。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新唐書》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慶忌一驚,回頭用手揮向要離,沒揮中;再揮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揮,慶忌揪住了要離的頭,接著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慶忌說,「你竟敢動矛來傷害我!」
  • 椒丘訢一聽,沉默片刻後,嘆了口氣,扔下了手中的劍,對要離說,「過去,從來沒有人敢輕視我的勇猛。要離,你的勇敢超過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壯士。」
  • 岳陽大觀
    從明朝永樂三年開始,鄭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橫跨十萬餘里,時間跨越28年。在海上,鄭和的船隊風帆高張,日夜不停穿越於狂濤之間,他們為何能夠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歷史的大使命?
  • 「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鑒真東渡為尋「真法」,抑或尋覓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進修行的鑒真、長屋王、聖德太子等一眾人,若生於當世,定會八方尋找未來佛,並篤信修得真法。
  • 霸王別姬!虞姬就義凜凜,伸志昭昭,完大節於生前,留清名於歿後 !當年「霸王別姬」的情節和史傳有什麼出入嗎?虞姬的前身是誰?後來虞姬再見項王的時空,那又是怎樣的境況呢?
  • 道人化身變鶴,能夠飛翔,能夠快速自我療傷,還具有預知未來的宿命通功能,顯然修煉能讓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層次的說法的確不虛。
  • 她是清代奇女子,恰似史上的李清照、書中的林黛玉。她秉絕代姿容,具稀世才情,憑藉詞、書、畫三大才藝穩居滿清第一才女的地位,更因詞作成就,被譽為女中納蘭、大清「詞后」。
  • 明月皎皎,秋桐藹藹,她是獨坐青軒的淑女,也是悵望雙燕的思婦。沒有人知道她一生經歷了什麼,唯有在她留存的詩歌中,勾勒出一道清麗朦朧的身影。
  • 人家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在歷史上不難見到這樣的行為操守。唐朝的杜楚客、杜如晦兄弟更實踐了以德抱怨的大善,救助了「仇人」。五代到北宋初年的王祐,能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能行人所不能行之事。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高古的義行,令後人瞻仰。
  • 白日飛升 道家 真人 修成 得道
    東晉寧康二年八月十五日,傳說許旌陽(許遜)「閤家飛昇,雞犬悉去」,他們一家人白日飛升,拔宅升天而去。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在人間流傳甚廣。據說許旌陽活到一百三十多歲,得道後成了許真君統領仙籍,他是怎樣修成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