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異發生時 先秦君王如此消除

文/劉曉
明 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之商湯。(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10
【字號】    
   標籤: tags: ,

近十幾年來,中國大陸各種災禍是層出不窮,而且頻率越來越高。最近發生在華北、東北地區的水災、地震、血色天空災難和諸多異象等,無不昭示著上天的憤怒和警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國古人講「天人合一」,任何異象都有所昭示。

《周易·繫辭上》有言「天垂象,見凶吉」,西漢的董仲舒在他的「天人感應」學說中也認為,天人相類相通,天的賞罰是依據人類行為好壞而施。上天分別用符瑞和災異對統治者顯示讚賞和譴責,用以指導人世間的活動。他還特別強調災異的警懼作用,認為自然界的災害變異,是為政者的錯誤所導致。

那麼,當災禍發生時,帝王們是如何應對的呢?今天我們就說說先秦三位君王的辦法。

商湯修德去災異

商朝的建立者是成湯。他的祖先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後被封在商地,賜姓「子」。契在商地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讓老百姓生活安定。到成湯繼位時,他不僅敬順天命,祭祀鬼神,而且能任用伊尹等賢臣。

成湯為人十分賢德,成語「網開一面」就和他有關。有一天他外出打獵,看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祈禱說:「願從四面四方來的禽獸,都進入我的羅網中吧!」成湯聽了後說道:「你這樣做的話,就把禽獸全打光了!」

於是他下令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祈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從命的,就進我的羅網吧。」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的仁德真是到了極致,連禽獸都能受到他的恩惠。」當時就有三十六國歸服了他。

後來,成湯在伊尹的輔佐下,打敗了夏朝的軍隊。夏朝滅亡,商朝順天應命建立。成湯又被稱作「商湯」。他在成為天子後,告誡諸侯要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

一天,商王宮廷中突然長出了一棵奇異的穀子,黃昏時萌芽,到了次日天亮時已經長到有兩手合圍那麼粗了。臣子們都認為是不祥之兆,因此請求占卜穀子出現的原因。

商湯令負責占卜的臣子退下,並對其他重臣說:「我聽說,吉祥之物的出現是福氣將至的先兆,但遇到這樣的吉兆卻行不善之事,福氣也就不會降臨了。怪異之事的出現是災禍將至的先兆,但遇到這樣的凶兆而行善事,災禍就不會降臨了。」

於是,商湯更加注重修德。他每天早早的上朝,很晚退朝,勤勤懇懇地處理朝政;他還親自看望生病之人,弔唁死者,傾聽百姓的聲音,務求安撫百姓。

商湯這樣做了僅僅三天,宮廷中那棵奇異的穀子就不見了。所以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聖人才能認識的道理啊。

周文王重德行善避免災禍

明 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之周文王。(公有領域)

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建立了周朝,他追封父親「西伯侯」姬昌為文王。在商朝,「西伯侯」姬昌是西部諸侯之長。他在位時,繼承先祖的德政,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禮賢下士。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而來接待賢士,許多士人因此都來歸附他。比如名士伯夷、叔齊,聽說西伯非常敬重老人,都投奔了他。

西伯建立周國稱王後的第八年六月,他突然生了病。在他臥病在床五天後,發生了地震,地震範圍東西南北都不出國都四郊。百官都請求說:「我們聽說地動是因為君主的緣故。如今大王您生病臥床五天而發生地震,且範圍不出國都四郊,這讓我們非常驚恐,恐怕是不祥之兆。」因此,百官們紛紛請求文王將災禍移走。

文王於是問百官要如何移走,有大臣說:「可以興事動眾,加固國都的城牆,這樣大概可以避免災禍。」文王說:「不能這麼做。上天顯現怪異是為了懲罰有罪之人,一定是因為我有罪,所以上天才降下災禍來懲罰我。如今再勞煩百姓,加固城牆,這是加重我的罪過啊。我應該通過重德行善來免除災禍。」

隨即,文王下令嚴格控制禮儀、官俸開支和皮革製品的使用,用多餘的費用與諸侯友好交往;整飭辭令,準備幣帛,用來禮賢下士;頒布爵位等級以及相應的田地,以賞賜有功之人。

文王這樣做了沒多久,他的病就好了,地震也沒有再發生。周文王在位51年才去世,他以德澤國,以仁化民,舉國上下一派君子之風,讓後世感佩、稱頌。孔子曾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孟子稱文王這樣的聖人,五百年才出生一位。

宋景公三言 熒惑退避三舍

春秋末期的宋景公是宋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政治影響較大的一位國君。他發奮圖強,對外結好周邊國家,對內實施仁政,在他任內紀錄下「熒惑守心」(一說「熒惑犯心」)的天象。

公元前488年,曹國叛晉攻宋,第二年,宋景公一舉滅掉曹國,並占領其土地,宋國國力漸強。

公元前480年,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就是火星出現在心宿的位置上。古代「熒惑」是指火星,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因此得名。這個天象被認為是大凶的兆頭。宋景公很害怕,就召來太史兼司星官子韋,詢問這種天象的寓意。

子韋告訴景公:「火星代表上天的懲罰,心宿是宋國的分野;災禍將應驗在國君身上,但可以將災禍轉移到宰相身上。」這裡的分野,意思是與星次相對應的地域。宋景公說:「宰相是與我一起治理國家的人,將災禍轉嫁給他,不吉利。」

子韋又道:「那可以將災禍轉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說:「百姓死了,寡人將給誰當國君呢?與其這樣,寡人寧可一人去死。」

子韋再道:「還可以將災禍轉移到農業收成上。」景公還是不同意,說:「農業收成受到損害,老百姓就會發生饑荒,發生饑荒就會被餓死。身為國君,卻殺害自己的百姓而求自己活命,那誰還把我視為國君呢?既然這是寡人的命數,你就不要再說什麼了。」

聽罷景公之言,子韋馬上離開自己站立的地方,向北方、也就是天帝所在的方向拜了兩拜,然後對景公說:「臣下恭賀大王!天雖居於高處卻可以聽到地上的一切。大王您剛才說的三句話,符合最高的道德,上天必定獎賞您。今天晚上火星將後退三舍,您也可以延壽二十一年。」

景公疑惑的問子韋是怎麼知道的,子韋答道:「您有三句美善之言,所以必得三次獎賞,因此火星一定後退三舍,後退一舍要經過七顆星,一顆星代表一年,三七二十一,所以臣說您可以延壽二十一年。臣請求守候在宮殿外觀察火星。如果火星不後退,臣甘願一死。」景公同意了。

當天晚上,火星果然後退三舍。古代一宿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

顯然,三位先秦君王面對災禍時可以快速消除,都是選擇從自身找原因,看看自己哪裡不符合上天的標準,並更加努力的重德行善。上天看到了他們符合了標準,就將災禍撤走。

不僅先秦帝王如此,秦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有不少皇帝對於來自上天的警告都不敢怠慢,除了反躬自省,還要下罪己詔。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敬畏天道,為政求德的傳統。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戰國人,是韓國的公子,善於著書立說,但有口吃的毛病,與李斯同受業於儒學大師荀子門下,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
  • 關於「臥薪嘗膽」的故事,很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踐,他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臥薪嘗膽,最終反敗為勝。而吳王夫差亡國前亦有先兆。
  • 阮籍身處魏晉之際,原本有救助世人的志向,但天下紛亂,知名人士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參與世間人事,經常喝酒暢飲。司馬昭想為兒子司馬炎(晉武帝)提親,讓阮籍的女兒嫁給他,阮籍連續大醉六十天,司馬昭無法與之交談,只好作罷。有一回,官員說有兒子殺了母親的,阮籍說:「哼!殺父才可以,竟然還殺母啊!」在座的人責怪他失言。司馬昭說:「殺父是天下罪大惡極之事,你怎麼認為可以呢?」阮籍說:「禽獸知道有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殺父是禽獸這類的人,殺母則禽獸不如了。」眾人心悅誠服。
  • 王維《長江積雪圖》
    宗愨的叔父宗炳品行清高,但不願做官。宗愨年少時,宗炳問他的志向,宗愨說:「願乘長風(大風)破萬里浪。」宗炳說:「你若沒有大富大貴,也將會光耀門楣呀!」宗愨的哥哥宗泌娶妻時,當晚就被強盜打劫,才十四歲的宗愨挺身而出對抗盜賊,讓十幾個盜賊四下潰散,不得進屋。
  • 南朝劉宋時,東陽無疑所撰寫的《齊諧記》中記載,三國時魏國當陽縣人董昭之,一日,乘船過錢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見到一枝短蘆葦上有一隻大螞蟻驚惶的來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憐憫,用繩子套住蘆葦,拖引到岸邊,螞蟻沿著繩子爬上岸。這天夜裡,他夢見一個身穿黑衣的人,帶著百來個人,來向他道謝說:「我是蟻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為感謝您的救命之恩,日後如果有急難,可以告訴我,當盡棉薄之力。」
  • 唐朝開國公主:平陽昭公主,她一手建立了娘子軍,娘子關也因她而得名,而且她是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用軍禮下葬的公主。
  • 程頤與其兄程顥(明道先生)同受業於學者周敦頤(被尊為理學始祖),二程學說理論相近,後人集二人學說編成《二程全書》,稱其學派為「洛學」。
  • 東漢末年,杜畿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漢中府丞。遇天下紛亂(董卓之亂),棄官避難荊州,漢獻帝建安年間才回來。《傅子》記載,杜畿從荊州回來,到許昌(今屬河南)見到侍中耿紀,兩人整夜長談。尚書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紀隔壁,夜間聽到杜畿之言,感到驚異,天亮派人告訴耿紀:「有才能優秀的國士卻不推薦,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見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舊識老友,於是向朝廷推薦他。
  • 晉國大夫欒書、中行偃派人殺了晉厲公,迎立十四歲的孫周為國君。大夫們在清原迎接時,孫周說:「我本來不希望回來做國君,雖然事已至此,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你們責求國君,使他獻出生命,立為國君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又何必要國君?那麼兩三個人要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共同順從國君,才是神所福佑的啊!」
  • 張旭,是盛唐時的書法家。在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將他與李白、賀知章等人稱為酒中八仙。張旭非常喜歡喝酒,酒醉之後常常狂嘯奔走,趁著酒意揮毫作書,或者用頭髮蘸墨汁書寫,世稱「張顛」。他的書法奇形怪狀,連綿迴繞,粗細對比誇張,狂妄奔放,變化莫測,世稱「狂草」。文宗皇帝下詔書稱裴文舞劍、李白的詩歌與張旭草書並稱為三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