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的夏天,讓惱人的臉部出油問題加劇,粉刺也越發明顯,如果擠掉粉刺又擔心毛孔粗大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台灣皮膚科醫師胡怡萱建議,不妨試試一至二週內即可見效的酸類保養品,並提供了挑選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項。
胡怡萱提醒,並非皮膚上所有的小點都是粉刺喔!如果不太容易被擠出來,且形狀呈扁圓形、摸起來稍硬,這就是粉刺,建議由皮膚科醫師進行治療。但如果擠出來的是一條條絲狀物,那是皮脂腺管絲,屬於正常皮膚的代謝物。
無論是粉刺還是皮脂腺管絲,都與皮膚出油息息相關。很多人會選擇用手擠或使用粉刺貼布來清除,但同時也擔心這樣會讓臉部的毛孔看起來更粗大。所以,他們會在清除後塗上收斂水,期望縮小毛孔。然而,胡怡萱表示,毛孔看起來變大其實只是視覺效果,並非毛孔真的變大,但反覆擠壓,容易造成皮膚受損或鬆弛,應謹慎處理。
清除粉刺三步驟
胡怡萱建議,解決粉刺問題有三步驟:
1. 徹底清潔臉部:很多人因為工作忙碌,回家後倒頭就睡,忘記洗臉卸妝,這樣會導致毛孔堵塞。還有些人洗臉時隨便清潔,也會造成毛孔清潔不佳。
2. 去角質:適時使用去角質產品,但需要注意的是,去角質的洗臉產品屬於全面性清潔,有些柔軟的肌膚也會被磨到,造成肌膚的輕微受損。
3. 使用酸類保養品:酸類保養品過去主要用於治療痘痘肌膚和過度出油的情況,但現在已成為一般的保養品,即使乾性肌膚,只要皮膚的狀態不處在乾裂、乾燥、非常緊繃或敏感的情況下,都可以通過酸類保養來減少出油,改善粉刺、皮脂腺管絲及毛孔粗大的問題。
挑選酸類保養品原則
選擇酸類保養品時,可以根據酸類的特性、皮膚敏感度、產品的設計來進行挑選。胡怡萱分析,目前常見的酸類保養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型:
1. 果酸(AHA):屬於小分子,具有水溶性,穿透力較深,因此對於部分敏感肌膚可能會有較強的刺激感。
2. 杏仁酸:具有脂溶性,雖然無法穿透到皮膚深層,但由於其脂溶性的特質,能夠與角質和皮脂代謝物更好地融合,對於代謝粉刺有不錯的效果。
如果是第一次使用酸類保養品,皮膚對其耐受性可能還不高,或不確定皮膚能否承受,胡怡萱建議可以選擇以下方式嘗試:
1. 加酸清潔品:選擇有加少量酸類的洗面乳洗臉,先來做嘗試。
3. 間隔使用:使用一天後休息2-3天,讓皮膚有個適應期,再逐步提高使用頻率。
胡怡萱提醒,其實並非酸類濃度高效果就會比較明顯,還需要看產品的pH值。如果pH值較低,產品的酸性會更強;相反,即使酸類濃度較高,如果pH值較高,其效果也不一定會明顯。目前台灣政府規定,酸類保養品的pH值應在3.5以上,但一般商品包裝上通常不會標明pH值,所以酸類的濃度還是選擇保養品時的主要參考指標。
在選擇酸類保養品的濃度時,胡怡萱建議,果酸的濃度不要超過10%,而杏仁酸的濃度在10-20%都屬於可接受的範圍。至於水楊酸,台灣政府規定其濃度不可超過2%。使用過程中,如果感覺到刺癢,應該注意是否需要更換產品,這可能與天氣變化、皮膚狀況或自身身體狀況有關。總之,要隨著皮膚的情況做調整。
單酸、多酸、無酸哪個好
除了單一酸類保養品外,市面上還有多種酸類合成的保養品及無酸保養品。胡怡萱表示,多酸產品的概念是將各種酸類的特質結合在一起,提供多重功效。但對於從未使用過酸類保養品的人,建議還是從單酸產品開始使用,因為多酸產品包含不同的效果,對初次使用者可能過於刺激。
至於無酸保養品,則是利用草本植物抑制油脂的特性所設計的。胡怡萱認為,這類產品主要是通過促進肌膚新陳代謝來改善角質的代謝率及健康度。一般來說,酸類保養品通常在一至二週內就能看到減少油光、縮小毛孔的效果,但無酸保養品可能需要經過28天的肌膚代謝周期才能顯現效果,這類產品是針對喜歡天然成分或擔心過敏的人群設計的。
胡怡萱強調,無論是哪種酸類保養品,都不建議自製,自製的保養品可能含有一些難以去除的刺激性成分和雜質,容易造成皮膚敏感不適。另外,去美容院或醫美診所進行粉刺去除,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在選擇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操作技術:傳統美容院多以人工清除粉刺為主,效果取決於美容師的技術水平。而現在由於很多儀器的導入,相較之前可以減少出現問題的風險。
2. 器具清潔度:不乾淨的儀器可能會增加皮膚受傷的風險,因此要特別注意器具的清潔狀況。
3. 皮膚評估專業度:美容人員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來評估皮膚的情況,並能夠給予適當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