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輝:触摸滄桑(四)

殷明輝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5日訊】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鄉的西面,因位于玉門關南而稱陽關(古時將山南稱為陽,山北稱為陰),此關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是絲綢之路出南道的關卡,也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門戶。在漢唐時代,這里曾是市井繁華,商賈云集,車馬輻湊,兵馬駐屯之地。歷經千年滄桑,如今的陽關故址早已不見了雄關的影子,只剩下滿目荒涼,茫茫戈壁,滾滾沙丘和一塊寫著”陽關遺址”的碑文,在西風殘照寂無一人的漢唐故道旁向患有思古癖的遠道來訪者招手致意。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抵達敦煌以后,分為南北兩條路線繼續西進。南路出陽關經若羌、且末、于闐、莎車、在喀什与北路匯合,然后通往伊朗、阿富汗和印度;北路則出玉門關經樓蘭、吐魯番、焉耆、庫車、至喀什与南路匯合后,然后前往地中海沿岸國家。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解除匈奴的威脅之后,為了避免匈奴的騷擾破坏,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如設置陽關,玉門關兩大關隘,建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四大郡守,即史稱”置兩關,列四郡”的重大舉措。陽關遂日益凸現和發揮著它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大關隘的重要作用。盛唐詩人王維的一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聲名遠揚,几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王維詩中所指的陽關即是今天位于敦煌境內的這個古關隘了。當盛唐天寶年間的某個春天,王維的好友也是他的同僚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唐都護府名,治所在今之新疆庫車縣境內。不是甘肅這個安西縣。),王維在咸陽(唐時稱渭城)渭河北岸的一座驛樓上為他餞行而作的一首送行詩,由于此詩寫得真切自然,聲情并茂又兼出自名家之手,在當時便已傳遍九州了。此詩一名《送元二使安西》,后來,樂府將此詩譜成曲,成為著名的《陽關三疊》。其具體唱法是:首句不疊,其它三句分別再唱一遍。從少年時代起,纏綿悱側余韻無窮的《陽關三疊》我不知唱過多少遍了,也記不清听別人演唱過多少遍了,可是我一直沒有造訪過陽關,想像不出陽關究竟是什么模樣?就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也沒有親臨過陽關呢。其后陽關竟成了潛藏在我胸中的一种情結,我一想到陽關,就容易聯想到”离別”二字,而离別同害病一樣,總屬人生不情愿經遇的事情。

今天我正一步一步地走近陽關,走進古人詩中所描寫的意境中去,我心中總有一种不同尋常的感覺。沿著筆直平坦的通往青海格爾木的215國道疾行約半小時,我乘坐的汽車向右拐入一條瀝青小路,這便是唯一的一條通往陽關、玉門關、雅丹地貌的便道了。听開車的師傅說,這條瀝青路面還是敦煌的一位私營業主出資修建的呢。便道兩邊不用說仍是清一色的戈壁和沙丘。汽車疾行經過一座橋梁時須得停車檢查收費。再前行半小時光景,我們面前出現一個三岔路口,往右到玉門關,往左便是到陽關的路,汽車拐彎前行約一刻鐘,眼前出現一道古色古香的牌坊,上書”陽關故道”四個大字。哦!我知道,陽關就要到了。汽車換檔減速向著一片山坡地帶駛過去……

陽關的确切位置是在敦煌南湖鄉古董灘上,西漢武帝時期設有都尉(官名)治所,与玉門關遙相對峙,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又有一說是因其地處龍頭山(今名墩墩山)之南而名陽關,古人習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陽,水的南面山的北面稱陰。在一片徹底荒蕪沙礫暴露的山頭上孤零零地聳峙著一座傷痕累累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烽燧是高出城牆數米,為監視敵情所設的龐大厚實的方形建筑物,所謂”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所构成的城堡相連,烽火相望的嚴密防守系統,一旦出現敵情,戌守將士立即燃煙報警,沿線邊防部隊迅即進入臨戰狀態,准備開關迎敵。古人舉烽多用狼糞,据《酉陽雜俎‧廣動植》載:”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故又習稱狼煙或狼烽。為了保護這座碩果僅存的陽關耳目,烽燧周圍設立了鋼筋柵欄以謝絕游人攀登損毀,因為年邁多病的烽燧已經不堪蹂躪,我們不能再去雪上加霜了。倘使連這座烽燧都不存在了,后世慕名追尋到這里來的游人就只能帶著迷茫的眼神和深深的遺憾离開這里了……

風在耳邊嗚嗚地吹著,烈日將漠原變成了一座大烘爐,烽燧不遠處的沙壘邊几位牽著駱駝和馬匹的當地老鄉正在大聲地吆喝招攬生意,他們都是長期在這里從事旅游服務的南湖鄉鄉民。到底因為僧多粥少,其中的兩三位”壯士”便又在馬上一聲唿哨,雙腿一夾,一溜煙跑下山去了,這幅精彩生動的畫面忽然勾起我無限的遐思……

敦煌地形四面皆山,中間是一個大盆地。遠古時期敦煌的情況与現在恐怕不盡相同,那時的人煙比現在稀少得多,綠洲的面積及分布恐怕也比現在要多出一些。見諸文字記載,三代之首的夏代,敦煌盆地即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進入商周之際,羌人、烏孫人和大月氏更繁衍放牧于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秦朝末年,逐步強盛起來的大月氏赶走烏孫,獨霸了敦煌及整個河西走廊。漢初,更加強盛的匈奴又打敗大月氏,將河西之地据為己有。這些”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為主的民族生就了一副健壯的體魄和驃悍的性格,他們飼養的馬匹亦是膘肥個大馳名江夏的良馬,他們具備的這些优越條件,往往轉化為其向外擴張的本錢。隨著又一聲唿哨,剛才踏沙而去的几位壯士又勒馬在我身前站定了,一個個剛強矯健、英姿勃發,從他們身上我仿佛看見了先民們的身影,听見先民們的聲音似的……哦,他們正熱情地再次邀我縱馬游玩呢。從陽關烽燧走下來,我踩著流沙來到陽關文物管理所門前,買了門票進去喝水休憩。這是一組簡易的,略似川西四合院民居的建筑。院子中央是空壩及通道,左側10余間房屋分別為辦公室、管理人員住房、客房及廚房等,右側系一寬敞的展廳,用以陳列陽關一帶出土的文物及詩書畫展覽,書法展品中既有書寫古人隴游題詠的作品,也有時人的即興之作,其中敦煌人武安國先生的詞作寫得很好,可惜此時無緣面見斯人。從后門出去可以見到一組由長廊、碑亭、涼亭組成的仿古建筑。它的取材用料布局結构皆極厚重沉穩是典型的大西北風格,不如此不足以抗拒暴戾恣睢的烈日和風沙的輪番撕咬。碑亭檐首匾額書有”陽關古道”四個蒼勁古拙的大字,書法奇佳,卻是出自一位不知名的書家腕下。亭柱左右懸挂了一幅楹聯,內容是”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万里程。”聯語言簡意賅琅琅上口,正是為此亭”量身定做”的佳聯哩。碑亭中央立著一方巨石,石身烏黑發亮,其上分別用篆隸二體鐫刻了橫豎二組”陽關”字樣,据說這方巨石是不遠千里地從嘉峪關黑山崖畔運來安置此間的,那就彌足珍貴了。除了一座孤獨的烽燧外,名滿天下的陽關就再難尋覓到它的蹤影了,眼前這一組古建筑及附屬在它身上的墨痕書香總算給遠方游子帶來些許安慰。

當晚風奏響雄渾的暮歸鼓角時,我仍然被”粘”在龍頭山上的碑亭里,這時,本就不多的游客早已散去,孤獨的”陽關烽燧”象一位被遺棄的老人正背著夕陽偷偷拭淚,遠山如垛,天地玄黃,漠原相對宁靜。龍頭山南側不遠處是一大片青灰色的戈壁世界,那便是有名的”古董灘”了。近年,由于在灘上發掘出大量漢代的文物,如箭鏃、五銖錢、石磨、陶片、古磚瓦、銅飾品、印章及生產生活用具等遺物,這儿一度成為考古隊員的朝圣之地。而眼下的古董灘早又偃旗息鼓,万籟皆寂了,就連自來貪婪的拾荒者、盜墓賊等輩也懶于光顧,因為沙里淘金畢竟是一件難度太大的事情。繼灘上發掘出不少的文物后,勤奮的考古專家們又在這一帶發現不少古代房屋的遺址,凡此种种,皆足以證明古董灘就是故陽關關城所在地。當年,肩負朝庭使命的元二先生在渭城与王維分手道別之后,便是從古董灘上雄偉的關城城門經過前往安西的。哎!正是為了這場山遙水遠的离別,正是為了這位情深誼長的朋友,正是心中裝著這座大漠深處的關隘呀,王維才謳出了那首傳唱千古的歌子哩……如今關在那里?城在那里?還有城中的歌台舞館、戌守衙門、都尉辦公室以及三街六市,集貿市場都在哪里去了呢?怎么連個影儿也不曾留下呢?還有作為城市靈魂的居民先生們也是气息俱無,他們及其子孫后代全都遷徙到哪儿去了呢?元二先生下榻過的繁華故關經過千年風霜竟變成了這副模樣……啊!陽關敵不過歲月的消磨,拱手將”大好河山”讓給了貪得無厭的滾滾流沙,從此在版圖上失去了自已的立足之地。古陽關徹底消亡了,消亡的原因迄無定論,只有淵博的史家和睿智的考古學者才能道出其中肯綮……

我躺在陽關客館的鋪板上,頭枕著龍頭山的余脈,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漠原夜風如泣如訴地向我叼敘著塵封已久的往事。它老是重复著這樣一句話”陽關的消亡,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陽關地處絕漠之中,四周為戈壁、沙漠所包圍,隨時面臨風沙侵襲的危險,但在漢唐時代它确系一座完整的城郭,其東面為大片農田适宜耕耘居住,其西面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長二十多米,溝中泉水涓涓,四季長流,味甚甘洌。也許這股泉水正是陽關居民生命的源泉吧。据《兩關遺址考》謂:”古董灘即漢代以來的陽關,适為山水經過之地,無人管理,再加風沙侵削,致城垣堙沒。”這說明陽關的堙沒是与人事有關的。古人說”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假如陽關歷屆戌守人員都是左宗棠似的良吏,能夠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抗旱防沙的重要性,從而高屋建瓴地制定出一整套植樹造林的具體措施,帶領全體”關民”將這項保護家園的活動堅持下去,那么,陽關或不至于堙沒,或堙沒的年代至少也會大大向后推遲……然而,事情恐怕不像我想象的那樣簡單,我們可以試作進一步地推論:我們知道敦煌的繁榮在唐代達到鼎盛程度,元朝以后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明朝時候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一舉關閉了嘉峪關,并且強制性徙關外之民于關內居住。由于交通阻絕,敦煌頓時衰落下去,陽關臨近敦煌,自然大受影響岌岌可危了。清季以降,閉關海禁尤甚,敦煌一帶雞犬絕鳴,几成無人區。我們可以想見陽關大約就是在這一時期頹然倒下,最后葬身沙海的。陽關如像一位失去關怀的的孤寡老人,不知究竟死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的哪一個時辰?啊!古陽關徹底消亡了,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亮星殞落了,元二先生走遠了,只有王維的詩歌仍然被四方讀者不斷地傳誦著……

距龍頭山約2公里的開闊地帶有一大片綠洲,其面積竟達6.5平方公里,里面居住著三、四千南湖鄉鄉民,他們多半以种植葡萄、谷物為生,据考證,現居此間的居民大多屬移民后代,他們的祖先多半是在清代乾隆時期擴充新疆版圖時從山西、河南、陝西等省遷移到大西北來的。這一大片綠洲簡直稱得上是瀚海中的天堂了。綠洲外面是熱浪逼人的黃沙世界,里面卻是秀色可餐的綠色海洋,在外面熱得喘不過气來,里面卻是涼爽宜人,全無南方省份夏日的那种燠熱難受的感覺。綠洲里面除了一些具有西北特征的高大樹木外,就全是綠葉紛披柔枝滿架的良种葡萄了,更令我感惊奇的是,道路兩邊竟開設有不少的充滿大漠風情的農家休閑場所,有的取名叫”陽關人家”,有的取名叫”葡萄憩園”,有的取名叫”綠洲酒家”,頗有几分川西壩子”農家樂”的味儿。我同司机選定一家餐館坐下,主人連忙給我們沏上一杯藥茶,說是喝了祛暑卻煩,百病不生,我輕輕呷了几口,果然清香爽口,沁人心脾哩。這是一家川人所謂”家韃子”式的店子,店主夫婦專事掌勺燒菜,他們的二位千金負責張羅接待顧主,二位女子的芳齡大約在十八至二十三、四歲之間,五官長得還算端正,只是肌膚有點粗糙,臉龐被晒得黑紅黑紅的,她們全家人對客人都很熱情大方,當菜肴端上桌時,大的那位女公子就給我們擺上一瓶葡萄酒和兩只薄如蟬翼、烏黑透亮的酒杯,我問女公子道:”這酒可是你們葡萄園里的葡萄釀制出來的嗎?”女公子嫣然一笑,回道:”是的,正是我們陽關葡萄酒厂生產的好酒哩。”司机告訴我:”你手中端著的酒杯就是夜光杯。夜光杯盛上葡萄酒再加上知己朋友,咳!那就甭提了,他邊說邊舉起了酒杯。其實,夜光杯我早有聞,用它喝酒卻是第一回。此物乃甘肅一大特產,系用祁連山的玉石精工雕琢而成,夜光杯能在黑暗處發出淡淡的光,頗逗人喜愛,乃饋贈親友佳品。唐朝詩人王翰的一首《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几人回?”膾炙人口,使得夜光杯聲名益著,詩人免費為夜光杯打了上千年的廣告。主人把菜上齊后,坐在一旁陪我們拉家常,當他得知我來自四川時,連說大老遠大熱天地跑到我們這儿來真不容易,先生你多喝几杯罷,這酒夠醇和的呢,喝醉了走不了,我這里可以住宿呢,態度十分誠懇。這情景教我猛想起李白的《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那首詩來。眼前情景同李白詩中意境何其相似?面對主人的百般殷勤,說實話我是真的不想走了,在這沙漠中的清涼世界里,在這令人寵辱皆忘的一方淨土中,在這活生生的詩境中,在這一見如故的大漠主人的叢叢葡萄架下……然而,我又不得不走了,因為前面還有一位朋友在等著我呢。

离開綠洲葡萄園主人的家,我的坐騎追風掣電般地向前奔去,兩旁何所見?但見戈壁灘……天候大熱,我的馭手索性赤膊上陣。行約半小時許,兩座分立公路兩邊的雄偉牌樓奔來眼底,鎮守牌樓的工作人員示意停車驗票。我順便下車賞讀牌樓上面的對聯,上聯寫道”看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秦燧漢關今猶在”,下聯寫道”听塞外羌笛胡角馬嘶張騫李廣俱往矣”。聯語奔放凝重,放在這個高天厚地的所在,真是四平八穩,令人嘆服。再看落款,又是武安國先生的手筆,其人真還有點不簡單哩。書家為徐永平氏,字亦工。又走了一程,前方再次出現兩座与剛才一模一樣的牌樓,這道牌樓對于去程車不須停車驗票,但為觀賞對聯,便請停車。這是一幅為雅丹地貌撰寫的對聯,上聯是”天工開物似妙手丹青化作雅丹雄姿百態”,下聯是”滄海桑田如鬼斧神工造就大漠奇觀万象”。聯語气勢磅礡,不落俗套,仍為武氏所撰,徐氏所書。烈日之下,我急急抄畢聯語,又赶拍了几張照片,登車离去。汽車在刺眼的沙磧堆中繼續赶路,司机突然問我道:”老師,你說在前面等你的朋友是誰呢?”我不禁啞然失笑,慢條斯里地回答道:”我的這位朋友已經死去一千多年了,可是他的形象,宛如就在眼前,他的歌聲一直回響在我的耳邊,不論浪跡何方,只要一听到他的歌聲,我便神馳心動,就想到他唱歌的那個地方去看一看”。為著親臨這歌聲響起的地方,我從少年捱過了中年,現在距歌聲響起的地方越來越近了,我心靈的翅膀早已扑騰著飛了過去……听!歌聲不是又響起來了嗎?”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听,多么悠揚的歌聲啊!听,多么凄婉的歌聲啊!听,多么雄壯的歌聲啊!听,不,今天不光是听,我還要親臨歌聲響起的地方,我要看看那是怎樣的一處所在,我不光是用眼睛看,我還要用手和心去触摸它呢。唉!這個王之渙啊,你不安安心心地去做官,好好揣摩一下”升遷”之道,卻熱衷于游山玩水放歌縱酒,你在鸛雀樓不就已經唱夠了嗎?偏是癮大病深,又把喉嚨對准老遠的瀚海孤城……然而,好在人們只喜歡你的歌聲,而對你的諸如官階、職稱之類并不感興趣。王之渙啊,正是因為你的歌聲是那樣的娓娓動听,人們才記住了你的名字。之渙先生啊,因了你那首《涼州詞》,孤峙絕漠的漢代遺關才不容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

古往今來,歌詠玉門關的詩詞作品几可開列出一長串名單來,除了王之渙這首頡頏百世的《涼州詞》外,較著名的還有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几万里,吹度玉門關。”及他的另一首《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万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比李白略晚一點的盛唐大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亦為詠玉門關的名篇。可見在盛唐時期玉門關仍不失為一大重要關隘和詩人筆下的重要題材。玉門關地近西域,距中原确實太遙遠了,尤當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故歷代詩人對遠离親人的戌邊將士總是寄予深切的同情。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面的大戈壁灘上,系絲綢之路出敦煌走北道前往西域的重要關隘。玉門關始建于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108年),比与它齊名的陽關要早三年。玉門關因和闐(今新疆)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我們可以想見在漢唐全盛時期,絲綢之路上那些南來北往的貿易隊伍在此關會合的繁榮景象,那定是一幅車馬喧闐,駝鈴不絕,關門定時啟閉,城頭鼓角雄壯的熱鬧場面。遠征商旅入關以后,沿著古驛道南行近百公里便可抵達敦煌。出關西去則全部穿行于戈壁和沙漠相間的無人區,艱難跋涉百余公里才能抵達樓蘭了。可見玉門關實為漫長的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之家。今天,我們在酹酒憑吊玉門關的同時不禁緬怀起那些古代前仆后繼跋涉在這條連接亞歐大陸,連接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羅馬,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為人類文明進步默默地作出偉大貢獻的先民們,其中還包括不少的外國人。他們需要多么堅強的意志和健壯的體魄,需要戰胜多少難以想象的困難才能完成這項偉大的使命啊!對于這些古絲綢之路上的跋涉者,我們應該給他們追謚”無名英雄”的稱號。從某种意義上講,他們不正是點燃人類文明燭光的朝圣者嗎?

今天,我來到僅剩一堆黃土,遠望類似農村石灰窯的玉門故關前,面對兩千年前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厚重遺產,面對滄海桑田給大地留下的大型浮雕,面對一頁頁被風翻得有些凌亂的歷史書卷,面對天上白云蒼狗,面對令人雙眼迷离的浩瀚流沙,面對烈日下渺小孑然的自身影子,面對無邊的空曠,面對徹底的蒼涼……我的眼淚忽如斷線的珍珠簌簌飄落在故關碑座前。風不停地鞭打著我,大漠的風竟是這般剛勁有力,風把我從沉思的酣夢中鞭醒,風也正在悄悄地翻動著歷史的書頁哩。

從西漢元封年間至東漢延光年間的200多年中,玉門關曾經三廢三興。自魏晉南北朝以還,政權更迭頻繁,戰亂頻仍,絲綢之路行旅漸稀,玉門雄關”門前冷落車馬稀”,終至廢置不用。唐代絲綢之路改走新北路經安西直通新疆哈密一線,從那時起漢武帝所置的赫赫有名的玉門雄關實際上便已日趨冷落乏人問津了。我眼前也是夢中的這座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系一座四方形的小城堡,形單影只地聳立于一片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礫崗上。關城悉用黃土夯筑而成,現存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頂四周設有寬度為1.3米的通道,并有內外圍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僅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可上達頂部。其東西長度為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存高度只剩9米多了。玉門關地處疏勒河下游,地勢開闊,綿邈無窮,登臨眺望,天圓地方,唯嫌目力不濟而已,關城周圍溝壑縱橫,沼澤遍布,長城余脈蜿蜒如龍,烽燧兀立,形影相吊,風急風緩,似有笛韻鼓聲奏起……啊!玉門關,啊!小方盤城,你這名高千古,引得遷客騷人朝思暮想一往情深的地方,經過兩千年的歲月洗禮,就只剩下這么一點儿可供憑吊的東西么?風好象代我作了回答:是的,就剩下這么一點東西了,就這一鱗半爪也就夠你去思想了,兩千年是一個什么概念?你慢慢去思考吧……

玉門關坍塌了,坍塌在歲月長河的岸邊,只剩下一副錚錚傲骨繼續屹立在鮮為人知的大漠深處和流沙不屈不撓地對峙下去。啊!玉門關坍塌了,坍塌在虎視眈眈風沙彌漫的沙漠前沿陣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輝煌燦爛的漢唐文明交響曲在這里中斷了,百世而還,雄關之下再難響起清脆的駝鈴聲和激越的笳音了……

啊!這就是我寤寐思怀的那座雄關嗎?這就是我所說的那個歌聲響起來的地方嗎?一點不假,這就是我寤寐思怀的玉門雄關,這就是我所說的那個歌聲響起來的地方。只是雄關早已風光不在,歌聲響起的地方早已人跡罕至。回光返照下的玉門關像一位遲暮的美人在回首往事,又像一位大智若愚的老者在閉目冥思。美人的衣襟上寫滿了歷史,老者的臉上鐫刻著滄桑……夕陽把關牆通身染成肉紅色,除了風聲,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靜。啊!玉門關,你不是我的近鄰,我要來看你須得花很大的力气。馬上我便要离開你了,讓我們來作一次千年的握別罷!不,讓我輕輕地触摸一下你罷,還有,讓我把鮮紅的心印也一并烙在你身上罷……晚風中的玉門關堅強而悲壯地矗立在中國西部的版圖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