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有事有苦有愛 人生有意義

font print 人氣: 38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李開菊/高雄報導 在台大教書已25年之久的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的學生常問他「人生有意義嗎?」而大師的回答也總是肯定的說「有」,並告訴學生,人生只要有意義,就可以活下去。

但在目前痛苦指數節節上升的現代社會,人生要如何有意義的活下去,有生活哲學大師之稱的傅佩榮提出了以儒道精神融入生活藉以提升身心靈的快樂、自在的哲學理論;簡單的說,就是要先把人生的意義掌握住,再行以儒道思想的真誠、達觀讓自己充滿信心、自在,進而產生智慧,達到人生快樂、自由的目的。

什麼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傅佩榮在第一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舉辦「新世紀生活家」高雄場的講座中,以「身心靈整合的藝術:自由自在、人生快樂」為題明白表示,人生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具備這三樣的人生就有意義。

而有工作可以做,代表「身」體力行;有人可以關懷,生活中就有愛「心」;有痛苦可以受,就表示心「靈」的提升,可以激發潛能進步。

〈實例篇〉
提升身心靈 激發潛能

傅佩榮舉例證實以上的說法;有一位工作屆滿30年退休的公務員,因平時批公文習慣了,為了適應退休生活,要太太每天買菜前先開出菜單,等他批改後,才能上市場採購;這位退休公務員就是要感覺「我還有用」。

還有921震災後,整個台灣的愛心紛紛湧出,有的家長除自掏腰包外,也拿錢要孩子去捐獻,這就是充分展現出大家彼此的關懷,感覺人活著有價值。

至於大師傅佩榮本身,則是一個有痛苦可以受,而提升日後成就的典型例子;原來從小就有口吃毛病的傅佩榮,非常害怕在人面前說話,總擔心口吃被別人笑話,因此以奮發向上,考取好成績來掩飾自己的缺點,甚至別人討厭的考試,卻是他的最愛,直到高二那年,老師建議他報名參加口吃矯正班,人生才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反而天天要演講;這就是他忍受了痛苦後,才有人生的提升轉變。

〈落實篇〉
人際關係三要件 人生就快樂

懂得人生的意義後,該如何建立自信的人生觀,進而達到自在、快樂的人生?

學哲學的傅佩榮特別強調儒道思想與精神,他說,一個人的自信絕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必須展現人際關係,任何人際關係又必須具備三項要件,即內心感受要真誠、對方期待要溝通、社會規範要尊重。

就像父母對不聽話的孩子責打,但孩子不會怨恨父母,就是因為父母心中對孩子有份真誠的愛,讓孩子感受到;而孩子長大後要孝順父母就是一種社會規範,但在孝順父母的當下,必須依自己的能力與他們充分溝通,不可任其予取予求,以致做不到時反而壞了彼此間的情感,這也就是說「人生不要追求能力範圍之外的事」,就不會有太多的非分之想,人生才能自信、快樂。

而真正的快樂,是必須由內自然而發;道家老子講究「人生的價值觀是相對的,不要太執著」,因此「無為而治」,其中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無心而為,不要有刻意的作為、順勢而為,才不會為自己帶來壓力、傷害自己,人生自然就會活得快樂。

傅佩榮常給學生的座右銘是「外化而內不化」,也就是強調要學習儒道思想,整體看宇宙萬物,就能包容個別差異,進而尊重別人,但內心正確的價值觀卻絕不隨外在環境而變化;因此,一旦將儒道思想融入生活,人生即可提升身心靈,達到自在、快樂的目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山珍海味,金屋銀屋,而是有個溫馨幸福的家。
  • 影片《藝妓回憶錄》根據美國作家亞瑟-高頓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以第一人稱展開,時代背景從1929年開始延續到二戰結束,女主人公回憶了自己從小拼命掙扎、歷盡榮辱的人生經歷。
  • 我與張林先生在2002年8月喜結連理,大約一個月後就到了中秋節,那時我和張林先生都沉浸在新婚的喜悅和對人生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的心境中,所以婚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我們認認真真、歡歡樂樂地准備了好多天,雖然隻是兩個人“過家家”,但是我倆卻自我感覺良好、鄭重其事地操持了一番。到了過節那一天中午,我們兩人喝了一瓶紅葡萄酒,杯觥交錯、其樂融融之際,張林先生興致所至,突然出了一個謎語讓我猜,謎面是一句唐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要求打一地名。我猜了好一會兒也沒猜出來,後來他提示我說:“這個地方離我們很近,乘公共汽車20分鐘就到,是咱倆的家鄉”,這時我才恍然大悟,謎底原來就是“懷遠”。(即懷遠縣,是蚌埠市的市轄縣。)
  • 【大紀元7月2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默瑟7月28日悉尼報導)澳大利亞開始釋放最後一批在其有爭議的移民拘留中心被扣留的兒童,允許他們在申請庇護期間和家人生活在自己的社區。這些兒童被扣在拘留中心使澳大利亞政府受到很多批評。
  • 在台灣樂壇有著“情歌教父”之譽的周傳雄(小剛),他極具人文關懷、溫情默然的作品,陪伴著無數歌迷成長,從少年的青澀懵懂到坦然的面對著漠然的世界,他細膩傷感的歌聲已成為喚醒大家人生記憶的標誌性良方。
  • 在科學和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繁忙、專業劃分如此細緻、文化和各種學說如此龐雜,以至於我們往往在追求富裕、舒適生活的同時淡漠和忘卻了對人生目地的真正思考。我們為什麼活著?
  • 本月29日在嘉義公園舊圖書館三樓的婚姻講座中提到芝加哥法官若瑟夫的一句話「人生已經夠短暫,何必再拿小煩惱來折磨自己」,讓在座與會家庭主婦驀然驚醒,講師施玲玲又說,「小事情往往造成婚姻不快樂的原因」。
  • 九十三學年度即將結束,8月一號開始進入新的學年度。新學年將有十一所學院改名升格大學;另外,還有八所學校換新校長,特別的是,還有幾位部次長級官員離職退休之後轉任大學校長,回到校園尋找自己人生的新舞台。(羅皓恩報導)
  • 淵明很窮,他在這物質世界裡的生活是一律匱乏的﹙衣食住行樣樣貧困﹚,但他很真,他忠於自我的固志守窮,不爲五斗米而折腰,骨子裡盡是一個落魄文士異常的瀟灑;他的精神很獨立,他並不相信宗教的撫慰及歸依,他堅持要在那一片老莊哲學當道的亂世災荒跟清談虛無聲中,謹守著自己忠孝節義的儒家風骨;他有一首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好菊花也好酒,酒是他在蒼茫人世中的知真好友,酒是他在坎坷人生路上的寄託憑藉,想他這一生「生而無喜、死又何悲」;他落拓潦倒、自鳴孤高、天性自然、挾傲終老,他確實是過了他自己想要的一生;那就是選擇一個人要清清白白、不昧良知、光明磊落的活著,但他畢竟是壯志未酬,並且付出了他這一生在世時窮途末路、飢饉凍餒的代價。
  • 晚飯後,鄰居的劉太太和女兒一塊兒洗碗盤,劉先生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厨房裡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然後一片沉寂。他的兒子望著劉先生,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你怎麼知道?」「她没有罵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