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隋統一之戰

黃容;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 ,

南北朝末期,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2月,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朝,與北方的突厥、南方的陳朝成為當時中國3個主要政權。

隋文帝為統一中國,原本計畫先攻取南方的陳朝,再對付突厥,可是開元元年(581年)12月,突厥突然南侵,攻陷臨渝鎮(今山海關),隋文帝不得不變更原來計劃,改取南和北戰,先對付突厥,後滅陳朝的戰略。

楊堅先守後攻 平定北方突厥

突厥為遊牧社會,自公元6世紀中期崛起,至沙缽略可汗時,控制著長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興安嶺以西,黑海以東的遼闊地域,擁有騎兵數十萬。楊堅剛取得政權時,因為國勢尚未穩固,對於突厥採取討好、防禦的政策。一方面以前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嫁給突厥可汗;一方面修築長城,力圖邊境無虞。

楊堅的和親政策並不能滿足野心強大的沙缽略,沙缽略汗嫌隋朝的禮遇不夠,加上千金公主對於其北周宗室覆滅於楊堅之手懷恨在心,經常鼓動沙缽略為其報仇。於是沙缽略大舉南侵,隋文帝緊急增兵鞏固北方,並加強長城的修築以禦突厥。

當時突厥有4可汗,各擁重兵。隋朝出使突厥的大臣長孫晟,在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後,曾長時間留居突厥,他瞭解沙缽略與阿波、達頭等可汗之間存在矛盾不睦的情形,因此建議隨文帝採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楊堅認同長孫晟的看法,先後派出使臣結交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沙缽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

開皇2年春,沙缽略率本部與阿波等各可汗兵40萬攻入長城,隋軍無力抵抗其攻勢,12月,突厥大軍深入武威(今屬甘肅)、金城(今蘭州)、天水(今屬甘肅)、上郡(今陝西富縣)、弘化(今甘肅慶陽)、延安(今延安東北)6郡,擄掠殆盡。

正當此中原危急之際,長孫晟成功的離間達頭可汗,使其不願繼續南進,同時又說服沙缽略之侄染干詐告沙缽略,說鐵勒(匈奴部落)等乘機反動,沙缽略恐後方生變,於是撤兵北返。

開皇3年,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楊堅決心轉守為攻,下詔:「有降者納,有違者死。使其不敢南望,永服威刑。」

楊堅命楊爽、楊弘、陰壽、竇榮定等大將,率兵分道反擊突厥。隋軍先後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肅武威北)、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和龍(今遼寧朝陽)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原本勢力強大的沙缽略,則在隋的離間策動之下與阿波等相互攻戰不止。

開皇4年,達頭降服於隋。隔年,沙缽略在隋軍的支援下,擊敗阿波軍隊,之後也向隋求和稱藩,表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在隋朝與突厥的戰事中,上天賜給隋文帝長孫晟這個極關鍵的角色,真所謂一人抵千軍。想當年漢朝從武帝到元帝,歷百年之久才平定匈奴,而隋時的突厥,勢力不亞於當時的匈奴,隋能迅速征服突厥,全靠長孫晟,沒有他的策略,沒有他離間突厥各方勢力,歷史恐將改寫。

隋軍反擊突厥獲勝之後,北部邊患基本消除,隋文帝南下滅陳,也去除了後顧之憂。

兵分多路滅陳 隋朝一統中國

陳朝至後主陳叔寶當政時,沉醉於酒色,無心治理國事,因此政治腐敗,加上當時賦稅繁重,人民怨聲載道。對於北方的隋朝,陳後主疏於防備,僅僅仗著長江天險遏阻隋軍南下。

開皇7年,一心統一中國的楊堅採納高熲、虢州崔仲方等人的建議,實行多路進兵的策略,他將重兵置於長江下游,並在長江上游大造戰船,加強水師戰力,為攻陳做全面的準備。

隔年10月,隋文帝設淮南行省於壽春(今安徽壽縣),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統領攻陳事宜,同時並命楊廣、楊俊、楊素等督軍南下。於是楊廣率領51萬8千的水陸軍,從長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進兵攻陳。
陳後主聞知隋軍南下,派遣周羅侯到長江上游荊州抵抗,周羅侯見隋軍壯大,無力抵擋,只好集中兵力於江夏(今武昌),與楊俊軍隊對峙。

長江上游的攻勢由楊素首先鳴金發兵。開皇8年12月,楊素率舟師沿三峽東下,劉仁恩率軍由江陵西進,兩軍配合襲占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據守在岐亭的陳將呂忠肅,以鐵鎖橫江,欲阻斷隋軍的攻勢,經過40餘戰,仍不抵隋軍攻勢,隋軍戰船順利往下游進逼。

岐亭被攻破後,陳軍將領陳慧紀判斷建康情勢危急,領了3萬軍隊及千餘艘戰船往東撤出,欲保建康,然而也被楊俊的軍隊阻於漢口(今湖北漢水入長江之口)以西。

長江下游方面,由於陳軍兵力不能回防,隋軍主力進攻陳都建康(今南京)有了絕對的優勢。隋軍的一波波進攻,已使陳朝局勢告急,但因權臣施文慶,沈客卿扣押文件,陳後主依然終日飲酒作樂,沉迷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

接著,楊廣率大軍進屯六合南之桃葉山。開皇11年,隨軍主力乘陳朝歡度新年之際,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配合,分路渡江進逼建康。隋軍勢如破竹,沿江而下,陳軍望風而降。

此時陳叔寶始覺事態嚴重,下詔調兵拒隋。是月7日,賀若弼率領8千精銳占領鐘山,韓擒虎攻佔新林(今南京西南),行軍總管宇文述軍佔據白下(今南京西北),至此,陳朝京城建康已被隋軍主力團團包圍。

當時陳朝在建康尚有10萬兵力可調,但因後主優柔寡斷,錯失先機。20日,倉促組成的陳軍在白土岡一帶擺成南北長20里的陣勢,然而缺乏統一指揮,首尾進退無法配合,未能發揮作用。同日,韓擒虎進軍石子崗(今南京雨花台),陳將任忠迎降,引領隋軍直入建康城,藏匿在枯井的陳叔寶為韓擒虎所俘。待楊廣入城後,他令陳叔寶以手書招降長江上游的軍隊,陳朝至此滅亡。

隋滅陳,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渡江作戰。隋朝經過多年充分而周密的準備,採取分裂圍殲的方略,兵分多路,先從次要方向發起進攻,繼而使上游陳軍不能增援下游,最後再以優勢兵力在重要戰地渡江,分進合擊,直搗建康,取得勝利。

陳亡後,陳朝所屬州郡於同年2月均歸附於隋,兩晉16國以來270餘年南北分裂的局面,至此又告統一。@*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戰國時期,燕國與齊國相比鄰。燕王噲因讓位給燕相子之,導致燕國內部引發王位爭奪的內亂。齊宣王趁機攻燕,殺了燕王噲和子之。後來由於各諸侯國出兵救燕,迫使齊國撤兵,才平息這場戰爭。燕太子平稍後即位,是為燕昭王。他廣招賢士,對內大加改革,積極獎勵生產,做好對齊的復仇之戰。
  •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改革之後,國勢日益強盛,至秦昭襄王時,更是積極向外擴張,東侵韓、趙、魏三晉,南攻荊楚,偃然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 陳勝,陽城人,字涉。吳廣,陽夏人,字叔。兩人原都是農民。陳勝年輕時,曾跟別人一起受雇幫傭耕田,休息時,陳勝嘆恨著說:「苟富貴,無相忘」。同伴們聽後笑著說:「若為傭耕,何富貴也?」(意思是:你只不過是受雇為人家耕地,哪裡談得上富貴呢?)陳勝嘆息說:「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凌雲壯志呢!)
  • 「鉅鹿之戰」是秦末戰爭中,打擊秦國軍力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 「暗渡陳倉」是指楚漢相爭中韓信出奇技打敗三秦,助漢奠定江山的一次戰役。
  • 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對峙了將近一年後,雙方於楚漢5年(西元前202年)8月約定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互不侵犯。
  • 古時在合黎山、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有一塊肥美之地,因地勢狹長形如走廊,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這個綿延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除了有豐富水源適合耕作之外,並以其位於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上,素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雄心壯志的漢武帝即位之初,此處仍屬匈奴勢力範圍,漢武帝擬定聯合西域各族的計畫,想「斷匈奴右臂」,把長期以來威脅中國北方的強敵驅逐消滅。
  • 朝鮮民族屬東夷族,周滅商時,商朝遺臣箕子曾建國於朝鮮。隨著歷史發展,中原與朝鮮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中原帝國是不是能使邊陲朝鮮臣服,甚至將政治版圖擴展到朝鮮領域,往往是中原帝國國力的重要指標。
  • 東漢光武帝建武16年(西元40年)2月,素來臣服於中國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發生叛亂。交趾女子徵側(Trung Trac)因其夫為交趾郡太守蘇定所殺,憤而起兵反抗,其妹徵貳(Trung Nhi)也號召回應。
  • 2、3萬人的軍隊和四十幾萬大軍對抗,可能嗎?發生在大約2000年前的昆陽之戰就是一場兵力相差懸殊,卻能以少勝多的戰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