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99)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羅貫中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蜀漢建興七年,夏四月,孔明兵在祁山,分作三寨,專候魏兵。

  卻說司馬懿引兵到長安,張郃接見,備言前事。懿令郃為先鋒,戴凌為副將,引十萬兵到祁山,於渭水之南下寨。郭淮、孫禮入寨參見。懿問曰:「汝等曾與蜀兵對陣否?」二人答曰:「未也。」懿曰:「蜀兵千里而來,利在速戰;今來此不戰,必有謀也。隴西諸路,曾有信息否?」淮曰:「已有細作探得各郡十分用心,日夜隄防,並無他事。只有武都、陰平二處,未曾回報。」懿曰:「吾已差人與孔明交戰。汝二人急從小路去救二郡,卻掩在蜀兵之後,彼必自亂矣。」二人受計,引兵五千,從隴西小路來救武都、陰平,就襲蜀兵之後。郭淮於路謂孫禮曰:「仲達比孔明如何?」禮曰:「孔明勝仲達多矣。」淮曰:「孔明雖勝,此一計足顯仲達有過人之智。蜀人如正攻兩郡,我等從後抄到,彼豈不自亂乎?」正言間,忽哨馬來報:「陰平已被王平打破了,武都已被姜維打破了。前離蜀兵不遠。」禮曰:「蜀兵既已打破了城池,如何陳兵於外?必有詐也。不如速退。」郭淮從之。方傳令教軍退時,忽然一聲炮響,山背後閃出一枝軍馬來,旗上大書:「漢丞相諸葛亮」;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於上;左有關興,右有張苞。孫、郭二人見之,大驚。孔明大笑曰:「郭淮、孫禮休走!司馬懿之計,安能瞞得過吾?他每日令人在前交戰,卻教汝等襲吾軍後。武都、陰平吾已取了。汝二人不早來降,欲驅兵與吾決戰耶?」郭淮、孫禮聽畢,大慌。忽然背後喊殺連天,王平、姜維引兵從後殺來。興、苞二將,又引軍從前面殺來。兩下夾攻,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後軍急忙救起,頭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養病。

  卻說郭、孫二人走脫,回見司馬懿曰:「武都、陰平,二郡已失。孔明伏於要路,前後攻殺,因此大敗,棄馬步行,方得逃回。」懿曰:「非汝等之罪,孔明智在吾先。可再引兵守把雍、郿二城,切勿出戰。吾自有破敵之策。」二人拜辭而去。懿又喚張郃、戴凌分付曰:「今孔明得了武都、陰平,必然撫百姓以安民心,不在營中矣。汝二人各引一萬精兵,今夜起身,抄在蜀兵營後,一齊奮勇殺將過來;吾卻引軍在前布陣,只待蜀兵勢亂,吾大驅人馬,攻殺進去:兩軍併力,可奪蜀寨也。若得此地山勢,破敵何難?」二人受計引兵而去。戴凌在左,張郃在右,各取小路進發,深入蜀兵之後。三更時分,來到大路,兩軍相遇,合兵一處,卻從蜀兵背後殺來。行不到三十里,前軍不行。張、戴二人自縱馬視之,只見數百輛草車橫截去路。郃曰:「此必有準備。可急取路而回。」纔傳令退軍,只見滿山火光齊明,鼓角大震,伏兵四下皆出,把二人圍住。孔明在祁山上大叫曰:「戴凌、張郃可聽吾言。司馬懿料吾往武都、陰平撫民,不在營中,故令汝二人來劫吾寨,卻中吾之計也。汝二人乃無名下將,吾不殺害,下馬早降!」郃大怒,指孔明而罵曰:「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住汝時,碎屍萬段!」言訖,縱馬挺鎗,殺上山來。山上矢石如雨。郃不能上山,乃拍馬舞鎗,衝出重圍,無人敢當。蜀兵困戴凌在垓心。郃殺出舊路,不見戴凌,即奮勇翻身又殺入重圍,救出戴凌而回。孔明在山上,見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曰:「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遂收軍還營。

  卻說司馬懿引兵布成陣勢,只待蜀兵亂動,一齊攻之。忽見張郃、戴凌狼狽而來,告曰:「孔明先如此隄防,因此大敗而歸。」懿大驚曰:「孔明真神人也!不如且退。」即傳令教大軍盡回本寨,堅守不出。

  且說孔明大勝,所得器械馬匹,不計其數,乃引大軍回寨。每日令魏延挑戰,魏兵不出。一連半月,不曾交兵。孔明正在帳中思慮,忽報天子遣侍中費褘齎詔至。孔明接入營中,焚香禮畢,開詔讀曰:
    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復興二郡:威震凶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抑損,非所以光揚洪烈也。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孔明聽詔畢,謂費褘曰:「吾國事未成,安可復丞相之職?」堅辭不受。褘曰:「丞相若不受職,拂了天子之意,又冷淡了將士之心;宜且權受。」孔明方纔拜受。褘辭去。

  孔明見司馬懿不出,思得一計,傳令教各處皆拔寨而起。當有細作報知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了。懿曰:「孔明必有大謀,不可輕動。」張郃曰:「此必因糧盡而回,如何不追?」懿曰:「吾料孔明上年大收,今又麥熟,糧草豐足;雖然轉運艱難,亦可支吾半載。安肯便走?彼見吾連日不戰,故作此計引誘。可令人遠遠哨之。」軍士探知,回報說:「孔明離此三十里下寨。」懿曰:「吾料孔明果不走。且堅守寨柵,不可輕進。」住了旬日,絕無音信,並不見蜀將來戰。懿再令人哨探,回報說:「蜀兵已起營去了。」懿未信,乃更換衣服,雜在軍中,親自來看,竟見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懿回營謂張郃曰:「此乃孔明之計也,不可追趕。」又住了旬日,再令人哨探。回報說:「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郃曰:「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郃願往決一戰!」懿曰:「孔明詭計極多,倘有差失,喪吾軍之銳氣。不可輕進。」郃曰:「某去若敗,甘當軍令。」懿曰:「既汝要去,可分兵兩枝。汝引一枝先行,須要奮力死戰。吾隨後接應,以防伏兵。汝次日先進,到半途駐紮,後日交戰,使兵力不乏。」遂分兵已畢。次日,張郃、戴凌引副將數十員,精兵三萬,奮勇先進,到半路下寨。司馬懿留下許多軍馬守寨,只引五千精兵,隨後進發。

  原來孔明密令人哨探,見魏兵半路而歇。是夜,孔明喚眾將商議曰:「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汝等須以一當十,吾以伏兵截其後。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言畢,以目視魏延。延低頭不語。王平出曰:「某願當之。」孔明曰:「若有失,如何?」平曰:「願當軍令。」孔明歎曰:「王平肯捨身親冒矢石,真忠臣也!雖然如此,奈魏兵分兩枝前後而來,斷吾伏兵在中,平縱然智勇,只可當一頭,豈可分身兩處?須再得一將同去為妙。怎奈軍中再無捨死當先之人!」言未畢,一將出曰:「某願往!」孔明視之,乃張翼也。孔明曰:「張郃乃魏之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汝非敵手。」翼曰:「若有失事,願獻首於帳下。」孔明曰:「汝既敢去,可與王平各引一萬精兵伏於山谷中;只待魏兵趕上,任他過盡,汝等各引伏兵從後掩殺。若司馬懿隨後趕來,卻分兵兩頭:張翼引一軍當住後隊,王平引一軍截其前隊。兩軍須要死戰。吾自有別計相助。」二人受計引兵而去。孔明又喚姜維、廖化分付曰:「與汝二人一個錦囊,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伏於前山之上。如見魏兵圍住王平、張翼,十分危急,不必去救,只開錦囊看視,自有解危之策。」二人受計引兵而去。又令吳班、吳懿、馬忠、張嶷四將,附耳分付曰:「如來日魏兵到,銳氣正盛,不可便迎,且戰且走。只看關興引兵來掠陣之時,汝等便回軍趕殺。吾自有兵接應。」四將受計引兵而去。又喚關興分付曰:「汝引五千精兵,伏於山谷;只看山上紅旗颭動,卻引兵殺出。」興受計引兵而去。

  卻說張郃、戴凌領兵前來,驟如風雨。馬忠、張嶷、吳懿、吳班四將接著,出馬交鋒。張郃大怒,驅兵追殺。蜀兵且戰且走。魏兵追趕約有二十餘里,時值六月天氣,十分炎熱,人馬汗如潑水。走到五十里外,魏兵盡皆氣喘。孔明在山上把紅旗一招,關興引兵殺出。馬忠等四將,一齊引兵掩殺回來。張郃、戴凌死戰不退。忽然喊聲大震,兩路軍殺出,乃王平、張翼也。各奮勇追殺,截其後路。郃大叫眾將曰:「汝等到此,不決一死戰,更待何時!」魏兵奮力衝突,不得脫身。忽然背後鼓角喧天,司馬懿自領精兵殺到。懿指揮眾將,把王平、張翼困在垓心。翼大呼曰:「丞相真神人也!計已算定,必有良謀。吾等當決一死戰!」即分兵兩路:平引一軍截住張郃、戴凌,翼引一軍力當司馬懿。兩頭死戰,叫殺連天。姜維、廖化在山上探望,見魏兵勢大,蜀兵力危,漸漸抵當不住。維謂化曰:「如此危急,可開錦囊看計。」二人拆開視之,內書云:「若司馬懿兵來圍王平、張翼至急,汝二人可分兵兩枝,竟襲司馬懿之營;懿必急退,汝可乘亂攻之。營雖不得,可獲全勝。」二人大喜,即分兵兩路,逕襲司馬懿營中而去。

  原來司馬懿亦恐中孔明之計,沿途不住的令人傳報。懿正催戰間,忽流星馬飛報,言蜀兵兩路竟取大寨去了。懿大驚失色,乃謂眾將曰:「吾料孔明有計,汝等不信,勉強追來,卻誤了大事!」即提兵急回。軍心惶惶亂走。張翼隨後掩殺,魏兵大敗。張郃、戴凌見勢孤,亦望山僻小路而走。蜀兵大勝。背後關興引兵接應諸路。司馬懿大敗一陣,奔入寨時,蜀兵已自回去。懿收聚敗軍,責罵諸將曰:「汝等不知兵法,只憑血氣之勇,強欲出戰,致有此敗。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眾將羞慚而退。這一陣,魏軍死者極多,遺棄馬匹器械無數。

  卻說孔明收得勝軍馬入寨,又欲起兵進取。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諸將無不感激。旬日之後,孔明喚董厥、樊建等入帳分付曰:「吾自覺昏沈,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漢中養病,再作良圖。汝等切勿走洩:司馬懿若知,必來攻擊。」遂傳號令,教當夜暗暗拔寨,皆回漢中。孔明去了五日,懿方得知,乃長歎曰:「孔明真有神出鬼沒之計,吾不能及也!」於是司馬懿留諸將在寨中,分兵守把各處隘口。懿自班師回。

  卻說孔明將大軍屯於漢中,自回成都養病;文武官僚出城迎接,送入丞相府中;後主御駕自來問病,命御醫調治,日漸痊可。

  建興八年秋七月,魏都督曹真病可,乃上表說:「蜀兵數次侵界,屢犯中原,若不剿除,後必為患。今時值秋涼,人馬安閒,正當征伐。臣願與司馬懿同領大軍,逕入漢中,殄滅奸黨,以清邊境。」魏主大喜,問侍中劉曄曰:「子丹勸朕伐蜀,如何?」曄奏曰:「大將軍之言是也。今若不剿除,後必為大患。陛下便可行之。」叡點頭。曄出內回家,有眾大臣相探,問曰:「聞天子與公計議興兵伐蜀,此事如何?」曄應曰:「無此事也。蜀有山川之險,非可易圖。空費軍馬之勞,於國無益。」眾官皆默然而出。楊暨入內奏曰:「昨聞劉曄勸陛下伐蜀,今日與眾臣議,又言不可伐,是欺陛下也。陛下何不召而問之?」叡即召劉曄入內問曰:「卿勸朕伐蜀,今又言不可,何也?」曄曰:「臣細詳之,蜀不可伐。」叡大笑。少時,楊暨出內。曄奏曰:「臣昨日勸陛下伐蜀,乃國之大事,豈可妄洩於人?夫兵者,詭道也。事未發切宜秘之。」叡大悟曰:「卿言是也。」自此愈加敬重。旬日內,司馬懿入朝,魏主將曹真表奏之事,逐一言之。懿奏曰:「臣料東吳未敢動兵,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蜀。」叡即拜曹真為大司馬征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大將軍征西副都督,劉曄為軍師。三人拜辭魏主,引四十萬大兵,前行至長安,逕奔劍閣,來取漢中。其餘郭淮、孫禮等,各取路而行。

  漢中人報入成都。此時孔明病好多時,每日操練人馬,習學八陣之法,盡皆精熟,欲取中原;聽得這個消息,遂喚張嶷、王平分付曰:「汝二人先引一千兵去守陳倉故道,以當魏兵;吾卻提大兵便來接應。」二人告曰:「人報魏軍四十萬,詐稱八十萬,聲勢甚大,如何只與一千兵去守隘口?倘魏兵大至,何以拒之?」孔明曰:「吾欲多與,恐士卒辛苦耳。」嶷與平面面相覷,皆不敢去。孔明曰:「若有疏失,非汝等之罪。不必多言,可疾去。」二人又哀告曰:「丞相欲殺某二人,就此請殺,只不敢去。」孔明笑曰:「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見。吾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魏兵雖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吾將大軍皆在漢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時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勞,吾十萬之眾可勝魏兵四十萬也。」二人聽畢,方大喜,拜辭而去。孔明隨統大軍出漢中,傳令教各處隘口,預備乾柴草料細糧,俱彀一月人馬支用,以防秋雨;將大軍寬限一月,先給衣食,伺候出征。

  卻說曹真、司馬懿同領大軍,逕到陳倉城內,不見一間房屋;尋土人問之,皆言孔明回時放火燒燬。曹真便要從陳倉道進發。懿曰:「不可輕進。我夜觀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若深入重地,或勝則可;倘有疏虞,人馬受苦,要退則難。且宜在城中搭起窩鋪住紮,以防陰雨。」真從其言。未及半月,天雨大降,淋漓不止。陳倉城外,平地水深三尺,軍器盡濕,人不得睡,晝夜不安。大雨連降三十日,馬無糧草,死者無數。軍士怨聲不絕。傳入洛陽,魏主設壇,求晴不得。黃門侍郎王肅上疏曰:
    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此謂平途之行軍者也。又況於深入險阻,鑿路而行,則其為勞,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坡峻滑,眾逼而不展,糧遠而難繼,實行軍之大忌也。聞曹真發已逾月,而行方半谷,治道功大,戰士悉作:是彼偏得以逸待勞,乃兵家之所憚也。言之前代,則武王伐紂,出關而復還;論之近事,則武、文征權,臨江而不濟:豈非順天知時,通於權變者哉?願陛下念水雨艱劇之故,休息士卒;後日有釁,乘時用之。所謂悅以犯難,民忘其死者也。

  魏主覽表,正在猶豫。楊阜、華歆亦上疏諫。魏主即下詔,遣使詔曹真、司馬懿還朝。

  卻說曹真與司馬懿商議曰:「今連陰三十日,軍無戰心,各有思歸之意,如何禁止?」懿曰:「不如且回。」真曰:「倘孔明追來,怎生退之?」懿曰:「先伏兩軍斷後,方可回兵。」正議間,忽使命來召。二人遂將大軍前隊作後隊,後隊作前隊,徐徐而退。

  卻說孔明計算一月秋雨,天氣未晴,自提一軍屯於城固,又傳令教大軍會於赤坡駐紮。孔明升帳喚眾將言曰:「吾料魏兵必走,魏主必下詔來取曹真、司馬懿兵回。吾若追之,必有準備;不如任他且去,再作良圖。」忽王平令人報來,說魏兵已回。孔明分付來人,傳與王平,不可追襲,吾自有破魏兵之策。正是:魏兵縱使能埋伏,漢相原來不肯追。未知孔明怎生破魏,且看下文分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卻說曹操乘袁紹之敗,整頓軍馬,迤邐追襲。袁紹幅巾單衣,引八百餘騎,奔至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紹以前事訴與義渠,義渠乃招諭離散之眾。眾聞紹在,又皆蟻聚,軍勢復振,議還冀州。軍行之次,夜宿荒山。紹於帳中聞遠遠有哭聲,遂私往聽之。
  • 卻說袁尚自斬史渙之後,自負其勇,不待袁譚等兵至,自引兵數萬出黎陽,與曹軍前隊相迎。張遼當先出馬,袁尚挺槍來戰,不三合,架隔遮攔不住,大敗而走。張遼乘勢掩殺,袁尚不能主張,急急引軍奔回冀州。袁紹聞袁尚敗回,又受了一驚,舊病復發,吐血數斗,昏倒在地。
  • 卻說曹丕見二婦人啼哭,拔劍欲斬之。忽見紅光滿目,遂按劍而問曰:「汝何人也?」一婦人告曰:「妾乃袁將軍之妻劉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劉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熙出鎮幽州,甄氏不肯遠行,故留於此。」丕拖此女近前,見披髮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
  • 《三國演義》,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曾經讀過,那是我中學時讀過的唯一一本小說。時光過去了這麼久,那時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而且當時也是只囫圇吞棗,根本沒有讀懂。網絡時代了,雖然不用花錢買紙質的書了,自己電腦裡面下載了許多的電子書,不過書多了但是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讀了。就像有人說的那樣,沒錢的時候有時間讀書,等到有錢的時候卻沒時間讀書了。
  • 陳宮,字公台。任中牟縣令,在曹操行刺董卓失敗被通緝時抓住曹操,然後因為感念曹操行刺董卓,為朝廷除奸的忠義而放棄官職,追隨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從這裡看出陳宮之人格。他是一個忠義之士,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也不為千金和萬戶侯所動,寧肯放棄自己的官職而追隨曹操。可是因為對於曹操誤殺呂伯奢家人後又故意殺害呂伯奢而對其人格產生懷疑,所以最後又棄曹操而去。著名的京劇傳統劇目《捉放曹》便是根據這一故事改編的。
  • 卻說曹操於金光處,掘出一銅雀,間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夢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臺以慶之。乃即日破土斷木,燒瓦磨磚,筑銅雀臺於漳河之上。約計一年而工畢。
  • 卻說蔡瑁方欲回城,趙雲引軍趕出城來。原來趙雲正飲酒間,忽見人馬動,急入內觀之,席上不見了玄德。雲大驚,出投館舍,聽得人說:「蔡瑁引軍望西趕去了。」雲火急綽鎗上馬,引著原帶來三百軍,奔出西門,正迎著蔡瑁,急問曰:「吾主何在?」瑁曰:「使君逃席而去,不知何往。」
  • 且說單福得勝回縣,謂玄德曰:「曹仁屯兵樊城,今知二將被誅,必起大軍來戰。」玄德曰:「當何以迎之?」福曰:「彼若盡提兵而來,樊城空虛,可乘間襲之。」玄德問計。福附耳低言如此如此。玄德大喜,預先準備已定。忽報馬報說:「曹仁引大軍渡河來了。」單福曰:「果不出吾之料。」遂請玄德出軍迎敵。
  • 從這裡看出薄熙來確實算得上中共邪黨的一位「能臣」,但是善惡有報,澳洲紐省(New South Wales)高院執行缺席審判,薄熙來罪成立。所有為中共邪黨出謀劃策,「努力工作」的都應該好好地想一下,即使不因為道德和良知而向徐庶學習,也為了自己的未來好好想想,否則,薄熙來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鑒。徐庶,身在曹營,這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是,他可以選擇善和惡,不去幫著惡者行惡,這就是善。所以中共的「公務員」應該三思,是幫著中共行惡還是拒絕做惡呢。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薄熙來那麼高的官員都被判有罪,那些中共邪黨的小嘍囉就要掂量一下了,薄熙來被判酷刑罪罪名成立,這還只是開始,終有一天,所有的作惡者和為虎作倀的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不懸崖勒馬,薩達姆的絞刑架必將歡迎你的光臨。
  • 卻說章武二年,春正月,武威後將軍黃忠隨先主伐吳;忽聞先主言老將無用,即提刀上馬,引親隨五六人,逕到彝陵營中。吳班與張南、馮習接入,問曰:「老將軍此來,有何事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