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認識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醫無潰瘍性結腸炎病名,據其臨床表現應歸屬於祖國醫學中醫內科「洩瀉」、「痢疾」、 「便血」、「腸風」或「髒毒」等範疇。

本病主要病變在於脾胃與大小腸,而與肝腎關係密切。而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外因與濕邪關係最大,內因則與脾虛關係尤為重要。

(1)感受外邪:感邪致瀉,主以六淫為患,以暑、濕、寒、熱之邪較為多見,其中以濕邪尤為多見。因脾喜燥惡濕,感受濕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運,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機逆亂,傳導失司,水谷不分,混雜而下,以致洩瀉。故有「濕多成五洩」和「無濕不成瀉」之說。另外熱邪和寒邪,皆可侵襲肺衛,由表入裡,損傷脾胃,升降失調,清濁不分,引起洩瀉,每多與濕邪相兼而發病。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瀉洩源流》篇說:「濕盛而……洩,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致病,苟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洩?是洩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原於濕者也。」

(2)飲食不節:食慾無度,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膩,濕熱內生,蘊結腸胃;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均致脾胃損傷,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轉輸吸收,反停為濕滯,而引起洩瀉。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洩瀉》中所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

(3)肝郁脾虛:肝失疏洩,脾氣虛弱,或本有食滯,或有濕阻,復因情志不暢,郁思惱怒,則氣鬱化火,致肝失條達,失於疏洩,橫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運化失常,而成洩瀉。若患者情緒仍郁滯不解,無食滯和濕阻因素,亦可每遇大怒氣傷或精神刺激,而發生洩瀉。正如《景岳全書·洩瀉》篇所云:「凡遇怒氣便作洩瀉者,必先怒時挾食,損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肝強脾弱,脾氣受傷而然。」

(4)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日久,或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不愈,均可導致脾胃虛弱。脾氣不足,運化不健,胃納不香,清濁失和,乃致水反成濕,谷反成滯,濕滯不去,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洩瀉。

(5)命門火衰:脾之陽氣與腎中真陽密切相關,命門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幫助脾胃的消化吸收。若年老體弱或久病之後,損傷腎陽,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則不能溫煦脾土,則運化失司,引起洩瀉。另外,「腎為胃關」,若腎陽不足,關閉失合,則大便下洩。如《景岳全書·洩瀉》篇指出:「腎為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中陰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洩不止也。」

除以上常見因素外,飲水過多,胃腸不能吸收,水留大腸,亦可引起洩瀉。寒熱濕滯蘊結胃腸,病久入絡,瘀阻絡傷,均可導致洩瀉便下粘液、膿血。

文章來源: 環球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