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賞析:秋浦歌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3473
【字號】    
   標籤: tags:

秋浦歌  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作者簡介】
李白(西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ads-->

【字句淺釋】
緣:因為。個:這,此。秋霜:這裏用來形容白髮。

【全詩串講】
我頭上的白髮長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對著明亮的鏡子,我的頭髮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裏弄來這模樣!

【言外之意】
「曾記當年騎竹馬,而今便是白頭翁。」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的事情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怎麼就已經白髮上頭了?無怪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都哀歎青春易逝、光陰難留、人生如夢。但李白與眾不同,他一來就出口不凡:白髮三千丈!猛一下把個滿頭銀髮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銀絲卻一直飄灑流蕩而去,消失在無窮遠的地方!當這一震撼人心的鏡頭淡出以後,他才向你吐露內心的哀愁,指出白髮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徵老邁的白髮,意味著走向老邁的過程是一個冷峻的現實,而對於「老之將至」這一警告,自己還是深感突然、手足無措,不免發出由衷的哀歎!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緊跟在「老」後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為對「死」的本質毫無瞭解,又受了無神論者披著「科學」外衣的、反科學的 「解釋」的誤導。然而,確實有許多人不怕死。他們明白「死」的真正意義,其中許多人還能預知死期,真正做到「視死如歸」。讀了此詩,如有「當頭棒喝」之感,因而對「生」與「死」這個重大問題嚴肅地考慮,甚至探究一下「視死如歸」者的人生妙諦,你就充分體現了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價值。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 將竹馬寫在詩中,最早的作品可能就是李白(西元701→762年)的樂府〈長干行〉。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典故,就是出自這首詩中的名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 按唐玄宗追求邊功,自天寶改元以後,連年和吐蕃、突厥、回紇、奚、契丹等進行戰爭,特別是天寶八載(西元749)哥舒翰攻取吐蕃所據石堡城(今青海西寧市西南),唐兵戰死者數萬人;十載(西元751)因石堡依附吐蕃,派高仙芝率兵三萬人往討,石國又乞援於大食,仙芝軍與大食軍相遇於坦邏斯(今蘇俄奧里阿塔附近),大敗,士卒死亡殆盡。
  • 天寶十二載,晁衡五十六歲,以唐朝使者身分,隨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乘船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風,不幸溺斃。李白知道了死訊之後,非常悲痛,寫下這首〈哭晁卿衡〉。很顯然的,阿倍仲麻呂在唐朝與日本的學術交流上,是一個重要人物。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