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相
飲酒高歌治天下──漢初名相曹參
曹參對漢惠帝說:「陛下說得太對了。高祖皇帝和蕭何定鼎天下,法令已經制訂得很清楚了。現在陛下垂拱而治,以無為治理天下,參等謹慎的守好職務,遵循前朝法度,不使它遺失,這不是很好嗎?」圖為曹參像(清人繪) 。
聖相李沆的睿智預言
李沆曾對王旦說,你以後擔任宰相,千萬不要和契丹講和。如果講和,從此以後國家必然多事,沒有休止。當時王旦不以為然。之後王旦才歎服李沆的見識真是深遠,他感嘆地說:「李文靖真是聖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面對三軍,端坐在四輪車上,倏然而出,就在輕搖羽扇之間,他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諸葛亮手執羽扇的形象深入人心。說起這把羽扇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
690年9月,67歲的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毒如蛇蠍的她大搞酷吏政治,鼓勵告密構陷,剷除異己,殘害忠良。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在朝廷內外形成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武則天共有75位宰相,被賜死或死於獄中的有15人,被流放的9人,不得善終者占宰相總數的三成。
【文史】閻立本識英才 狄仁傑忠心復唐室(上)
提起閻立本,很多人知道他是畫家,並不知道他還當過宰相。皆因畫名太盛,光焰遮住了官銜。 閻立本(601—673),是初唐著名畫家,他特別擅長刻畫人物神貌,時人譽為「丹青神化」,史稱「工於寫真」。閻立本傳世畫作有《凌煙閣功臣圖》、《秦府十八學士圖》、《歷代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則是《步輦圖》。
諸葛亮叱咤風雲 爲何教子寧靜澹泊
諸葛亮非等閑之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他爲何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教育幼子?
出身破窯的宰相呂蒙正
呂蒙正,字聖功,是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狀元,前後三次擔任宰相。他功成名就之前,生活異常艱難。因為父母感情不和,父親一怒之下,將他和母親趕出家門,母子二人在破窯中生活了九年。那時上等人厭惡他,下等人討厭他。這段苦其心志的經歷,日後演變為傳奇。
為何晏子拆了新房 還幫人在宮裡埋葬死人 ?
因晏子不肯換新宅,景公就趁著晏子出使晉國時,派人為他翻修了房子,還拆毀了附近的幾家民房。待晏子回國後,拜謝景公回到家,就把新房拆了,又把失去房子的幾戶人家都請了回來……
周必大自斷仕途救人 兩個奇夢預言他的官運
周必大為了救下屬的命,就把火災的責任全部攬到了自己身上。周必大丟了官職,帶著妻子王氏和剛出生的兒子回鄉,適逢天降大雪。前一天晚上,岳父做了一個夢,夢中看到自己掃雪迎接一個宰相!
每勞蒼生念 不以黃屋尊——張九齡
張九齡進士及第,其風度文章為當世之楷模,時人譽為「九齡風度」或「曲江風度」。其風度不僅在於為人「耿直溫雅、風儀甚整」(《舊唐書》)的才華與儀表,更在於其心繫百姓、正義敢言的品格和節操。
呂端為相「大事不糊塗」
呂端,字易直,北宋大臣。在中書省任職的趙普對他的評論是:「吾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 ,亦不形於言。真台輔之器也。」說他向皇帝進言,無論是否被採納,都不會顯得高興或畏懼,有作為宰相的才能。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旦出現戰爭,無論大小勝負,必然導致生靈塗炭、財物損失和社會動盪,所以發動戰爭是沒有其它辦法的無奈之舉。管仲深知此理,在國家財政方面,他巧妙地運用計謀,輔助齊桓公儘量用兵不血刃的方式獲得並累積了巨大的財富,提升了齊國的綜合國力。最終齊國收服了其它國家,齊桓公因此成為「春秋五霸」第一霸。讀《管子》輕重篇,常於文字之間,感歎管仲的計謀之奇妙。
穿著漢服、聽著絲竹管弦之樂的國君和一群臣子,正寄情在羽觴隨流波的恬然之中,古韻悠然的畫面裡,他們正在談論的話題卻是貨幣和金融。原來如此具現代感的議題,兩千多年前就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
古風悠悠:直言強諫、衛國護民的耶律楚材
元朝時代的耶律楚材是契丹族,蒙古國大臣。在他侍奉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兩朝近30年間,屢次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敢於犯顏直諫,置生死於度外。
酌古鑒今:晏子與齊景公的故事
哪三個方面呢?社會上有大量的賢才能人,君王卻不曉得,這是一不祥;曉得了卻不予任用,這是二不祥;任用了卻不大膽放心,縮手縮腳,這是三不祥。
酌古鑒今:善政除病
晏子說:「上帝如果神靈,就不可能受欺騙,上帝要是沒有神靈,祝福也沒有用處。希望您好好考慮一下,不然,殺死無罪的人,上帝也不會饒恕你呀!」
范質戒子詩    句句是金言
范質教育兒子學立身,不干祿,遠恥辱,勿嗜酒,勿多言,又教育兒子不要熱衷於交遊,不要聽人奉承,不要任俠使氣,不要追求奢華,包含著豐富的含意,是值得借鑑的經驗之談。
劉秉忠  幫忽必烈建不世之業
北宋邵雍的《梅花詩》從開解了人從天上來的天機到朝代歷史的輪替,前篇說了前兩首,第三首的朝代則從宋室轉到了蒙古入主中原的元王朝。第三首詩是這麼說的: 天地相乘數一原, 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 看盡殘花總不言。 這...
唐太宗非常讚賞諸葛亮為相之公平忠義。據《全唐文》卷十《太宗皇帝.諸葛亮高熲為相公直論》記載:「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又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亮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 』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文史】諸葛亮文治武功 諡封忠武侯 (上)
諸葛亮是智慧化身,賢相楷模,被人們尊為聖、崇為神,一生文治武功,忠義彪炳,死後諡封「忠武侯」,這是古代作為臣子的最完美諡號。
酌古鑒今:秦昭襄王因得范睢而成大業
秦昭襄王用了范睢這個能人,終於使自己轉危為安,使國力日益強大,使外交日益順達。秦國按照范睢「遠交近攻」的計策,果然瓦解了六國的聯盟,使「天下來賓」,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文史】諸葛亮北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諸葛亮善於節制軍隊,他的軍隊是仁者之師。北伐過程中,蜀軍軍紀嚴明。陳壽《諸葛亮傳》記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文史】諸葛亮北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前後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發動反擊,也沒成功。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文史】七擒七縱 諸葛亮以德服人定南中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已經為劉備規劃了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願景。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復興漢室,還於舊都」作為他報答劉備、忠於劉禪的職分。然而,蜀國大後方「南中」並未平服。三國時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貴州、雲南等地。這裏居住著一些少數族裔,漢代統稱為西南夷。
【文史】諸葛亮治蜀 道不拾遺 風化肅然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輔佐蜀漢後主劉禪,主管軍國大政。劉禪恪守父親遺言,將蜀漢軍政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丞相諸葛亮裁決。諸葛亮對劉禪,也恪守他對劉備的承諾,確實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此,蜀國得到大治。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酌古鑒今:張居正除弊圖強
張居正執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僅延緩了政治危機的爆發,出現了短暫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劉備為曹軍敗於長阪,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隻身隨魯肅過江,遭到東吳一班名士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以超人的膽識與之展開舌戰,辯才滔滔,令東吳一班名士折服,最終說服了孫權,形成孫劉聯盟的局面。
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諸葛亮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誘敵深入博望坡。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諸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申不害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家,他曾在韓國當了十五年的相國。 申不害治理韓國,主張實行法制,一切依法辦事。有一天,韓昭侯對他說:「唉!實行法制,真是太不容易了。」 申不害聽了,說:「這有甚麼難的呀?實行法制,就是賞懲分明,不徇私情...
    共有約 125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