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雍正(系列之十三)
為了讓全天下的人明白真相,雍正帝調查謗詞內容、謠言來源,後以事實一一駁斥,特赦謀反者的死罪,並曉以大義:皇帝是上天指派的,上天只問其道德功業如何,而不問其是不是漢人。
年羹堯辜負帝王負託,死後留下污名。年案另有三個枝節的案子被後世訛傳為雍正朝的文字獄,追究根柢,三案事實上都涉及謀反與朋黨!
雍正帝最知名的大將軍年羹堯,最終以自盡結束顯赫一時的人生。是什麼原因導致雍正必須賜死這個曾經倚為心腹的重臣?
官員藉口黃金耗損變相加稅以中飽私囊,雍正帝一道政令在全國實行火耗歸公制度,就這樣,短短四年讓國庫上升近四倍,同時減輕了貧農的負擔、解除了商戶的被剝削!
清初西南邊陲的土司對土民任意生殺,雍正帝改土歸流,削弱世襲土司的地位與特權;康熙年間貧農多添丁就得多繳稅,雍正帝攤丁入畝,廢除不公平的人頭稅。這一切,都是為了實踐他對眾生平等的認識
儒家特別強調寬恕,我們都喜歡有肚量的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別人也是在方便自己,為自己開闢更廣闊的空間。然而,貴為天子的人,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天子的空間可謂最廣了,還唸唸不敢忘懷寬恕之道,這就是需要深思了。
賤民世襲數百年,最後在奉行佛法的雍正手中終結。他以一道旨令為數萬賤民開創一條新的人生道路。這麼做,得罪的都是士族官家,吃力不討好,雍正帝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滿清帝國經過康熙至乾隆一百多年的盛世之後,開始步入衰弱。特別是清朝末年,戰爭一場接一場,而中國敗戰連連,不平等條約一份又一份,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可謂予取予求。而標誌著這所謂「次殖民地」年代的開端,就是發生於清朝道光20年至22年(公元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
宗教派別越多,人們卻越不信神、越遠離佛。二百八十多年前雍正帝就看清楚這個問題,還曾力阻這個下滑的趨勢。這豈是常人辦得到的?
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 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於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於深夜。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看著毀戒破律的魔子魔孫大面積開山立派,雍正帝護教心切,刊印《揀魔辨異錄》破除邪說;中國既有儒道釋正法開傳,雍正禁止西洋教士傳教,其實是極有深意的。
「果能實修實證、利己利人,則千百年後,帝王猶為之表彰,是亦勸勵之道。」《御選語錄》
馮子材除自任正面防禦主力之外,還分派王孝祺、王德榜、蘇元春所部駐守周圍各要地,總兵力約64營3萬人,成縱深梯隊陣勢,採取「先發制敵」策略,出兵襲擊法軍。
換個角度看雍正(系列之四)
雍正帝為何以天子之位不惜與僧侶辯論佛法真諦?他真該當「好干佛道」的批評嗎?一如世界各國介入現實與專制抗爭的優秀主教不得不提出道德呼籲,雍正大帝同樣勇敢走上修行人的護法路。
誰道空門最上乘,謾言白日可飛升;垂裳宇內一閑客,不衲人間個野僧。——雍正
噶爾丹設「駝城」,把上萬隻駱駝,綁住其腳躺在地上,駝背上加上箱子,形成一個長長的「駝城」。噶爾丹軍就在那箱垛中放射槍箭,以阻止清軍進攻。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這首詩呈現了一個殊勝浩瀚的場面──佛菩薩乘願而來,為了度人而甘冒大險、承擔大業,進入六道中輪迴……從清涼月、畢竟空的境界,進到這濁世之中……浩蕩的慈悲與勇氣,無以名之!
在現實生活裏,探究神祕不僅是心理保健的目標,也是心靈之旅的目的地。——愛因斯坦
歷史故事:王永康黃粱一夢
清朝蘇州人王永康的父親和吳三桂同是將校,那時永康還小,吳三桂曾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永康。
古代皇帝往往認為自己是奉天承運,以治理萬民,所以當發生水旱之災時,或者蝗災等自然災害時,往往會被人民作為皇帝的統治合理性的指標。
清朝時曾國藩在九江與太平天國開戰,大敗後,又在撫州招練新軍,同時四方招士,有能夠獻一技一能的都得到了錄用。
歷史故事:曾國藩閱人有方
清朝人曾國藩在翰林院學習時,一天去海王村書肆閱書,書肆裡有兩個人在買書,一人在地上掉了一文錢,後面那人急用腳踏住,等前面人走了,忙彎腰揀錢,腳步輕快的走了。曾國藩詢問肆中人,知道了那人的姓名。
清朝人張之洞總督湖廣時,常有士人呈獻詩文。等到那人來拜訪時,雙方寒暄過後,張之洞就讓人拿出那詩文來,在座間從容打開來讀,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讀到好的地方,一一獎許;稍覺文中有稱頌的意思,便致謙詞。
六三禁煙節即將到來,這個特別的日子,使人不由得想起反毒先驅林則徐。
話說當年正值皇上壽辰,各國使節及文武百官紛紛向皇帝祝壽進貢。其中有一個國家不懷好意,祝壽的賀禮是三根三尺多長的大蠟,寬大約一酒瓶,蠟上鑲刻了各式各樣的龍鳳圖騰。嘉慶帝龍心大喜,衆大臣直誇蠟是上乘的貢品;
在中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農民起義女英雄,當屬清嘉慶初年王聰兒的揭竿起義。此次農民起義,是清代前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清王朝一共花了九年時間, 才把這場大起義鎮壓下去。不過,這次起義也讓清王朝元氣大傷,導致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紀曉嵐能文能武,無論寫詩、抑或對句,更是才思敏捷,寓意深遠;往往妙趣橫生,更令人嘖嘖稱奇。紀曉嵐個性孤高耿直,處世卻能圓融通達。每當諷諫皇上時,往往能令皇上心悅誠服。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謚號文達;生於清雍正二年,卒於清嘉慶十年(公元一七二四至一八零五);直隸崔爾莊人;是清朝乾隆嘉慶盛世最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
最博學的帝王當屬清朝康熙皇帝玄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