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撰写《资治通鉴》 范祖禹前世为东汉开国名将

文/周晓辉
范祖禹是《资治通鉴》的编撰者之一,负责唐史部分,并有着“唐鉴公”的美誉。(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对于被视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的《资治通鉴》应该是不陌生的,它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范祖禹亦是这部史书的编撰者之一,负责唐史部分,并有着“唐鉴公”的美誉。

东汉开国名将转世

范祖禹,仁宗康定二年(1041)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名门望族。正史记载,在他出生前,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穿着金甲的伟岸男子进入寝室,对她说:“我乃是汉朝将军邓禹!”醒来后不久,孩子出生,其母认为孩子是邓禹转世,因此给他起名为“祖禹”,字“梦得”。他的另一个字“淳甫”,是后来因司马光写给他的帖而得来的。

说到邓禹,那也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辅佐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立政权,是开国头号功臣,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13岁时,在长安(今西安)从师学习,与刘秀相遇,善于相面的邓禹认为其非常人,与之交好。西汉末年天下大乱,邓禹投奔刘秀,为其出谋划策,让其延揽四方英雄,收服民心,建立伟业。他还知人善任,多次向刘秀举荐良将。

邓禹有决胜奇谋,能以武威人,善于用兵,斩将破军,威声赫赫。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邓禹每次取得胜利后,都严格约束军士,不得滥杀无辜、不得扰民,因此老百姓都扶老携幼欢迎邓禹军队,每日归顺者以千数计。而邓禹每到一个地方,也很亲民,老百姓常常挤在他的马车前诉说着感激之情。彼时邓禹名震关西,刘秀听说后非常高兴,几次写信称赞他。

天下平定后,刘秀封邓禹为高密侯。邓禹又与贾复两人率先配合刘秀“偃干戈,修文德”的政策,一同削减军队,推行儒学,是在“退功臣而进文吏”的局面下,仍然能够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三位列侯之一。

《后汉书》说邓禹内尚文明,行为忠厚淳朴而且周密,事母至孝。其家的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天下安定后,他时常想远离名声和权势。邓禹有13个儿子,因为他有“望气”的本事,所以他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为每个孩子选定了一门技艺,或者读书,或者务农,或者从事商业等等,并且教导、提醒他们要修心养性。他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成功,子孙封侯三十人,这足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

刘秀对邓禹非常信任,邓禹亦对刘秀忠心耿耿。刘秀去世后,邓禹伤心难过到吐血,并因此生病。邓禹病重期间,即位的汉明帝多次亲临询问病情。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去世,终年57岁,谥“元侯”。

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立下功勋的东汉名将、名臣,转世为范祖禹,焉知不是在预示其不平凡的一生?

邓禹辅佐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立政权,是开国头号功臣,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公有领域)

“天下之士” 获司马光盛赞

范祖禹1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祖禹由其叔祖、北宋名臣范镇抚育。范镇家教严正,视祖禹如同己出。然而,祖禹却因为父母早逝,内心孤寂。每当年节亲朋欢聚时,他都悄然躲开,选择闭门读书,不乐于与外界交往。不过,范镇十分看重他,曾对他人说:“此儿,天下士也。”他还对其他孩子说:“三郎是你们的榜样,你们应该向他学习。”祖禹是范百之的第三子,故称为三郎。

范镇和祖禹祖孙二人感情深厚,十分投契,祖禹一生治学、处世、为人都受到范镇的影响,而范镇亦将这个侄孙引为知己,包括后来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想升迁范镇为执政,范镇都写信询问祖禹的意见。祖禹认为不应接受,他就决定不再出山了。

仁宗嘉祐年间,范祖禹中进士甲科。他到了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还得到了名臣司马光、王安石的赏识,司马光与范镇乃是知交。因为对祖禹的才华很欣赏,司马光便邀请他参与修撰《资治通鉴》中的唐代部分。在洛阳十五年间,他心无旁骛,不追求功名利禄,专心致志撰写《资治通鉴》。除了负责唐朝的初稿外,可以说是全书实际参与的第一号助手。

司马光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说他“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因为对祖禹信任有加,司马光的很多公文,皆出于其手,连“进《资治通鉴》表”也由祖禹代撰。

《宋史》也说他“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大意是他有儒者之风,从不说他人的不是,做事情是非分明。

资治通鉴残稿一卷1,司马光手稿 33.8×130厘米,共29行,465字,记载东晋永昌元年(322)一年的史实。(公有领域)

经筵讲官第一

神宗驾崩后,年仅9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掌政,范祖禹被擢任右正言(注:官职名),司马光与吕公着也都由洛阳被召回,吕公着出任宰相。祖禹于是上奏说自己是吕公着的女婿,应当避嫌,遂辞职改任祠部员外郎,不久又辞职而任著作郎、修《神宗实录》,后迁任著作郎兼哲宗皇帝侍讲,同时在史馆与经筵中工作。

在哲宗身边做侍讲时,范祖禹尽心尽责。每次在侍讲的前一晚,他必定端正衣冠,就像在御前一样;然后命令子弟侍坐,将内容先演讲一遍。讲时态度温和,引经据典,摘引时事,语调琅琅然,使听者兴起。因此苏轼曾说:“范淳甫讲说,是当今经筵讲官第一。言简而当,无一冗字、无一长语,义理明白而成文灿然,真得讲师三昧!”

范祖禹在给小皇帝哲宗讲授的书籍中,《唐鉴》与《帝学》是他自己编撰的。前者是他在撰写《资治通鉴》唐朝部分后,觉得意犹未尽,遂将有唐一代历史,考得失、辨善恶,写成十二卷书,取名为《唐鉴》。因为这部书名气很大,“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所以范祖禹被时人称为“唐鉴公”。宋高宗后来对讲臣说:“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

《帝学》是范祖禹在做侍讲时,选取并整理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宋神宗等帝王的故事编撰而成,取名《帝学》,一共八卷,供哲宗阅读。

两部书的重点在解释政治盛衰,并把“复祖宗(指宋太祖、太宗以下各帝)之法”的精神及辨别人物奸邪、正直的意义阐述出来。此外,他还编撰了《仁皇政典》六卷,专门讲述仁宗时的政治,要求哲宗学习。

苏轼入宫任翰林学士时,一夜高后与哲宗同御便殿,宣苏轼入见。高后追忆神宗知遇,苏轼不觉悲泣,高后、哲宗与众人亦皆感泣。图为《帝鉴图说》插图。(公有领域)
在哲宗身边做侍讲时,范祖禹尽心尽责。示意图,图为《帝鉴图说》插图。(公有领域)

忠正直言 敢于进谏

在皇帝身边做侍讲,范祖禹保持了自己的风骨,敢于直言。一次,哲宗因夏天暑热,叫停了讲读,祖禹便进谏道:“陛下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叫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且凡人之进学,莫不于少时,今圣质日长,数年之后,恐不得如今日之专,窃为陛下惜也。”哲宗听后,马上恢复了讲读。

其后,吕公着去世,范祖禹被拜为右谏议大夫。做了谏官后,他首先上疏言说人主正心修身之要,并请求太皇太后日以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开导皇上,使其明辨是非,小人无法进谗言。

范祖禹识人精准,他对镇守蜀州的蔡京的评价是:虽有小才,但并非正派贤良之士。他认为其从成都回来会得到重用,但忠正的大臣不应该推动这样的任命。

当时朝廷关于新政旧政仍存在不同意见,有大臣打算在新法旧法中有所创立,但范祖禹却认为朝廷既然已察觉王安石新法有问题,只应恢复祖宗旧制。如果在两法之间撮长补短,两用而兼存,那么纲纪就会败坏。之后,范祖禹迁任给事中。

有一年吴中发大水,皇帝下诏拿出百万斛米、二十万缗钱赈济救灾。有谏官认为灾情有可能是虚报,需要先核实再进行赈济。范祖禹将其奏章退回,并说,“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其后,范祖禹被拜为翰林学士,这是文人最为羡慕的职位,而范氏更因三世居此职为士林所钦羡。

卒于任上

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崩逝,哲宗亲政,政局不稳。担心小人借机进谗言的范祖禹上奏,请哲宗辨是非、拒邪说。论理清晰,言辞恳切。开始苏轼也想为此事上书,草稿已经写好了,看到了祖禹的奏章之后说:“公之文,经世之文也。”于是弃用自己写的,在祖禹的奏章后附上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哲宗改元为“绍圣”,重新推行王安石的新政。而范祖禹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他看到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便请求外调,以龙图阁学士身份知陕州(今河南省陕县)。后又被贬至化州(广东省化县)安置,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终年58岁。

转世的范祖禹同前生的邓禹个性想像,也是为人正直、忠正,尽心竭力辅佐皇帝。不知道离世后的范祖禹来世又会转生成什么样的人。

参考资料:
《宋史》
《后汉书》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炼丹 中国画
    刘商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 刘庭式坚持娶了盲女做妻子,两人一直白头到老,后来盲妻去世,刘庭式十分的悲伤,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隐士陶渊明的真实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烟火气息,也蕴含超然境界。归隐田园是他的人生归宿,他固守之,吟咏之,将其打造成充满诗意的精神乐园,并开创了自成一派的隐逸田园诗歌。
  • 他是庭院中咏梅吟霜的寒门书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抚琴的悲秋文人。他生于动荡乱世,怀抱治世理想,却长年辗转宦游,难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笔下的诗文,多慷慨不平之气,奔涌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声。
  • 近二百年历史的南朝,偏安烟雨江南,却缔造了绮丽诗文,上承魏晋风骨,下启隋唐气象。这其中,出身皇族的萧统,居储君之尊,纳才学之士,唱和诗赋,编纂文集,成就六朝以来最繁荣的文学盛况。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