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医生治疫有偏方 以济世之心救人

文/颜雯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清代三医生治疫有偏方,以济世之心救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72
【字号】    
   标签: tags: , ,

全球爆发的这场瘟疫,西医用精密仪器研究了三年,都不能完全了解它的毒性,至今也研制不出最精准的疫苗与药方。而现代中医也未能真正地继承古代医道中所蕴藏的精华与奥妙,过去那些取自天然、即使服一剂也能治病的草药,已无法在今人饱受疫病折磨时,发挥其疗效。

相比之下,哪怕只翻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医籍,我们依然会发现,怀揣着治疫奇方、偏方的医生也并不少见。本篇讲述的只是这类被记载下来的众多名医中的几位,愿以此来洞见古代中医医术的深邃与精深。

以自制的丹丸治瘟疫的名医王安

王安,字世平,是辽宁开原县人。他生在贫苦之家,儿时还患有足疾,需拄着拐杖才能下地行走。他在读书上颇有天赋,悟性极高,乡塾的先生想让他像别的孩子一样,到学堂里来学习,于是决定不收取他的学费,还免费供他一日三餐。

以前,他在家自学时,能日识百字。再难的书册,他也能过目成诵。后来在先生的教导和指点下,更是只用了六十八天,就完全读懂了《尚书》中的全部内容。

他才气出众,却独与医术有着不解之缘。有一次,他在一家药铺中,遇到了一位医术颇高的名医。那位医生人品贵重,将毕生所精通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王安不但精于针灸术,其研制的各种药丸和汤药也有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对妇科所制成的黑龙丹、玄羊散以及针对儿科所研制的保元丹、古铜散、清肺散,皆能药到病除。就连棘手难治、变幻莫测的瘟疫,他也制出了丹丸之类的、便于发放且疗效显着的药物。

同治元年,法库门(今辽宁的法库县)一带瘟疫盛行,染疫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王安在此地开了一家药店。他将自家药肆的大门敞开,日复一日地向路人免费发放自己所研制的太公丸、保元丹,最终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到年底,瘟疫散去时,有一拨又一拨的陌生人专程登门来酬谢他。

同治四、五年间,贼寇四起、盗匪横行,王安所居住的法库门惨遭劫掠。土匪进城后,一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可就在听说了王安治病救人的事后,那些盗匪便立刻对他肃然起敬、另眼相看。后来,在王安的劝说下,贼寇们放过了近百家商铺,扬长而去,最终使许多店家免遭劫掠。

几年后,王安的药铺越做越大,但只要手头宽裕,他就会去帮衬、接济家族中那些仍在忍饥挨饿的亲戚。直到晚年时,他依然乐善好施。去世后,其子孙也能承其家学。

以廉价的偏方治时疫的名医范品端

范品端,字至诚,号章甫,是四川中江县人。年少时就已读遍经、史、子、集,文章也写得极好。他闲暇时读过《黄帝内经》、《素问》等医药古籍,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医术本就是怀揣着仁心的济世之术,于是在刻苦研读了多年的医书后,便毅然踏上了悬壶之路。

他给人看病,从不畏辛苦。有病家来请他,即使他到了六七十岁高龄,也亲自前往。白天他拄着拐杖,晚上就让自己的两个孙子搀扶着。无论严寒酷暑,都挡不住他。他心里记挂着病人的安危,一刻也不愿耽误。他医德贵重,医术超凡,在当地很有声望,人们都对他礼敬有加。

范品端很擅长治疗疫病。邻县有位官员与他有些交情,后来被调去开州(现在的贵州)。他当州牧没多久,那里就出现了一种很厉害的疫病。当地缺医少药的,州牧也很着急。他想起范品端,便请他来开州。范品端二话没说,立刻举家前往,在当地一心一意地为百姓治疗。

他的药方十分有效,很快解除了染疫者的病痛之苦。接着,他又研制出一种颇有疗效的偏方,请州牧让药铺务必以最低廉的价格出售药材,以满足穷苦人家的需求。由于这方子又便宜又好用,在当地救活了许多人。

在此期间,有个姓白的染上了时疫。范品端头一天去看时,人还好好的,可第二天路过他家时,就听到里面传来了哭嚎声。邻居告诉他,白某已经死了。他说了声“不至于”,就径直走了进去。只见白某直挺挺地躺在院子里,手脚冰凉,气若游丝。这时,范品端拿出一包药来递给白某的妻子,嘱咐道:“你丈夫没事,不会死的,快把药煎了喂给他喝,定能醒过来。”妇人照他的话去做了,没过多久,白某的嘴里就发出了呻吟声,身体也能动弹了。他的症状一天天减轻,没再吃什么药,病就好了。

以针术和药丸治疫病的名医张九文

张九文,字象乾,是四川简阳县人。儿时一直在安岳县的凤山书院学习,后来屡次参加科举都未能考中。因怀揣着仁慈之心,便决心踏上悬壶济世之路。他读遍了《素问》、《灵枢》、《难经》、《脉决》等精深难懂的医书,通过几年的钻研,终于领悟到其中的神妙。

他对治病、疗疾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开出的方子也总能产生奇效。以前去亲戚家拜访时,听到屋外有婴儿在啼哭。他亲戚出门一看,发现果然有一襁褓婴儿被人弃于廊下。孩子得了重病,快活不成了。张九文看了看,对亲戚说道:“别担心,这病能治!”于是,他先给孩子施针,又给他喂了点药,没过多久,孩子的病就好了。

因他医术颇高,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可他从不嫌贫爱富,只要有人来请就欣然前往。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凌晨深夜,他都不愿多耽误一刻。有位姓李的病人请了不少医生,却久治不愈,一见张九文亲自登门,就赶紧先把见面礼奉上。张九文坚决不收,还安慰他说:“用不着这样,我定会尽全力把你的病治好。”经他医治不久,那人的身体就彻底康复了。

到了清末,他居住的简城镇突然爆发疫病。他带着自己所研制的九龙针、气痛丸、时证丸、红灵丹、太平散走街串巷,或施针、或送药,最后救活了很多人。民国九年时,当地又开始流行一种抽筋症,眼看着死者日益增多。张九文不辞辛劳,耐心地为病人诊治,不久也治好了许多人。

参考资料:

民国十九年《开原县志·人物》
民国二十八年《开阳县志稿·人物·乡贤》
民国十六年《简阳县志·卷十三》@*◇#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
  •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现代西医在病人停止心跳后、感到束手无策时,常用来安慰其家属的一句话。无论家属再怎么请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见为实的西医大夫都很难再去试着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