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书摘
数学白痴
如果没有妈妈的陪伴和坚持,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可能被成绩压垮,变成愤世嫉俗或叛逆的少女。她的教育方式,让我更明白:人生的路,不是只有一条可以选择。
书摘:六月之雪(上)
她们穿越古都台南今昔,印照心灵在远方的疗愈原点。
愤怒的萝卜
随着妈妈和姊姊的脚步,我的阅读范围愈来愈广。现在终于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多么的重要。如果不是那“愤怒的萝卜”之刺激,我也不会关起门来,矢志大量啃书了。
嘈杂说的是沉默
这个城市随时随地都有声音。但嘈杂并不仅仅由听觉而来。就算安安静静坐下来看报,也让人感觉这是吵吵闹闹的一个社会。
穿越世界走向你
心情糟糕得像坨麦芽糖。现在终于懂为什么人家在烦躁的时候会用糊成一团的麦芽糖来形容了,把麦芽糖用力握住再放开的话,手不是会变得黏呼呼的吗?如果放着不管就会黏上肮脏的灰尘,就算用卫生纸擦也没用,若是不用肥皂彻底洗掉的话,那种黏腻感是绝对不会消失的。我现在的心情就是这样,真想用肥皂把心彻底洗过一遍。
Q萌妈妈虎姑婆的一面
大人何妨有时也变成“大的小人”,和孩子一场混战,保证立刻拥有孩子的单纯快乐,受益的岂止是孩子?而童年的意义,不就是一代代浪漫纯真的憧憬与回忆?
我想起佛陀传记中,佛出四门,目睹了人的生命过程中,无可逃离的生老病死……。恒河,似乎把生老病死活脱脱地俱现于眼前啊!
我心里有个安全的地方
这些年随着我们愈来愈独立,我渐渐看到那个真实的妈妈,她敏感、脆弱、幽默、大方,在文字的天地里总令我佩服,敏锐的体会与观察,加上细腻、真诚却充满意象的文字叙述,这个妈妈,总是一直在发光。
成为母亲后 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我希望在孩子眼里,我是一个“还不错的大人”。虽然很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也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不过,与其因为不完美而难过抱怨,我想让孩子看到的是:即使不完美,仍然努力活得精彩的自己。
南山先生的药铺子
《山海经》这本书曾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幻想故事,有很多神话、和有关天象和地理、药物、奇珍异兽等等的奇闻轶事。
火车站惊魂
火车刚在月台停妥,只见成群人潮顷刻间蜂拥而上,你死我活地疯狂抢着挤进窄门,下车的人群也急着挤出车厢,谁也不让谁。顿然间,吆喝谩骂声此起彼落,我生怕火车很快开走,下一站也许是一、两百公里之外了,心急地也在上下车的人群中推挤,仿佛进入生死拚搏的械斗场面!
养儿方知父母恩
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到此才终于明白!我只期望等我老了以后,他懂得反馈,或许也能尝尝,一个人困在阳台上,那种撕心裂肺、大吼大叫的滋味。
在印度 听见一片寂静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有句咏唱,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书摘:《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
没有真实情境,孩子怎么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热情不会来自教室,好文章常是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从大地捧出来的。
京都一年:吃在京都(下)
“十二段家”这个店名颇不俗,乃是典出于歌舞伎 “忠臣藏”者,可见店主对古典的嗜好。而其店面也保留着古典京都式建筑物风格,无论那“勘亭流”的招牌,赭红色的格子木门或蜡染的垂幔,都能予京都人亲切的印象。
京都一年:吃在京都(中)
在很久远的古代,有一次帝王贵族们出外打猎,由于兴致浓厚,较预计的时间延缓了。他们吃尽了携带的粮食,不得已而向农家求食。受宠若惊的农人,赶忙洗净了锄头,宰杀了肥鸭,就在炭火上用锄头替代釜锅,以鸭油烤鸭肉,佐以新摘的蔬菜进供。那些饥饿的贵人们享用过吱吱作响而香喷喷的鸭肉后,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故而回到宫殿里,特令仿造农作的锄具,如法泡制。从此这道农家野味不胫而走,遂为别致的菜单。
京都一年:吃在京都(上)
一般说来,京都的食物是颇重视觉享受的。对于讲究实惠的中国人而言,有时难免觉得他们的视觉效果反居味觉效果之上了。
我啊,走自己的路(下)
在日复一日的独居生活中,原本认为年老等于失去、等于忍耐寂寞的桃子,开始了解到一个人才能体会的乐趣。在迟暮之年里,她所享受的,是全然的自由,和最热闹的孤独。
我啊,走自己的路(上)
虽然我从小就想成为作家,但不知不觉间,竟然已过了这么多年。当然这全要怪我自己懒惰;但另一方面,我的小说与“如何活下去”这个问题密不可分,为了找到答案,我必须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行。
终于有家可归的哈克,得开始适应“文明生活”:一日三餐、每晚洗澡、天天上学。习惯自由来去的他真是浑身不自在。不过,只要不跟酒鬼老爸在一起,这样的生活其实还是能勉强适应。然而,好日子往往无法长久……
贝比来了
想成为母亲的渴望,她选择用领养小孩的方式。因他和另一半,不想刻意隐瞒孩子身世,所以没有一定要领养3岁以下孩子的顾虑;相反地,他们反倒愿意给大一点的孩子机会
既顽皮又聪明,行为不羁又勇于冒险──文学史上最知名的男孩,也是美国文豪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人原型”,靡超过三个世纪、跨越成人与儿童藩篱的必读经典。
美国一甲子——我对美国的印象
美国既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观察现代西方文明的窗口,更是剖析一个帝国由盛而衰的最大社会实验室。
七个会议(下)
父亲说的没错,自己的人生只能靠自己开拓。但到目前为止,原岛却从没有“开拓人生”的感觉。他只是搭上这班无趣的上班族列车,为了避免急转弯时翻车而不得不紧抓着不放。
七个会议(上)
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工作?以中小型企业为舞台的故事,陪着你直视那些假装看不见的职场丑态。
一草一天堂:英格兰原野的自然观察
在燕语呢喃的天空下,我沿着河岸奔跑。两只格洛斯特郡花猪从果园逃走了。他们跟那只落跑牛一样,目标是苍翠的下草地。它们用鼻子解开入口栅门的卡榫,现在正精力旺盛地吃着草,嘴巴流出发癫似的绿色泡沫。淹没在菽草里的猪。
人生两好球三坏球
我们的经历不会成为史诗或拍成电影,我们也不用一人肩负宇宙存亡的使命;但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也是这个故事中“最佳且唯一”的英雄。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五(1962-1965)(下)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五(1962-1965)(中)
李欧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学术、感情,都在书中完整呈现,五六十年代美国汉学界的各路人马,也纷纷登场。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五(1962-1965)(上)
王德威: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他们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学,终于夏济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脑溢血过世,横跨十八年,从未间断。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在历史惘惘的威胁下,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饶有魏晋风雅,尤见手足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