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德再現」系列報導(二)

古人順應天意而著衣

作者:文華
font print 人氣: 209
【字號】    
   標籤: tags:

漢服的起源據古籍史書中記載,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以鳥獸毛皮為衣,後來懂得以麻編織成布衣,此乃上天有好生之德,給予人更高的智慧,演化出不同特性植物類的材質而取代動物的毛皮。

到了黃帝的元妃嫘祖教導婦女養蠶取絲來織衣後,所以,黃帝時代服飾制度日漸形成,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時期,周禮制度形成,對衣冠禮制有明確的規定,冠服制度逐漸被歸入禮制範疇內,成為表現禮儀文化的方式之一,而漢服至此也日臻完善。

我們先從漢服服飾材質而論其精神所在;在衣服質料上,中國服飾材質是以皮、革、絲、棉、麻為主,這些天然材質和人體是完全吻合的。

皮、革是由天然蛋白質纖維在三維空間緊密編織構成的,其表面有一種特殊的粒面層,具有自然的粒紋和光澤,手感舒適、耐寒。

麻料質感厚重--象徵穩重。它的屬性透氣,有獨特涼爽感,出汗不粘身,它的振動頻率非常高,有辟邪的作用,所以中國有披麻帶孝的形式出現。

絲質光滑--代表圓融。它富有光澤,有獨特「絲鳴感」,手感滑爽,穿著舒適,高雅華貴是冬暖夏涼,可以調節體溫,其中所含的蛋白質,可以防止細菌的滋生。

棉料吸濕性強--呈現出有容乃大的包容特性。它吸濕力大、透氣性好,手感柔軟,穿著舒適;外觀樸實富有自然的美感,光澤柔和,染色性高、保暖性特別好。

古人除了服制用的材料外,還喜用玉飾做為服飾的配件,玉器不僅僅作為美麗的裝飾品外還可以趨凶避邪,但古人不是拿來炫耀財富的,而在道德行為上自我要求的表徵。

《禮記.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認為玉具有仁、智、義、樂、忠、信等美德,以象徵君子之德。

先民製作服飾取決於大自然所運生的材料,配和我們一年四季選用不同的質料,除達到避體、保暖、舒適、美觀外,在精神層面都有它深厚的內涵。

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的智慧,表現上天付予人類的關愛與體貼「取之於大自然回歸於大自然」,古時人類就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表現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這也就說明古人是順應天意而著衣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朝女子服飾可謂多種多樣,相比男裝更富於變化。當時社會崇尚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觀念。
  • 第三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金獎林穎媚作品
  • 第三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铜奖詹雅淇作品
  • (大紀元記者黎新紐約報導)10月16日,新唐人電視台第三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在紐約大都會館圓滿結束。來自台灣的詹雅淇以其作品《豐華》之一贏得銅獎。作品《豐華》共有5套服裝,展現了唐、宋、明朝漢服的不同風格。
  • (大紀元記者辛蔚紐約報導)2010新唐人電視台第三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於10月16日在紐約大都會館舉行。前來觀看比賽的紐約時裝設計師Norma Schwartzberg對參賽作品讚歎不已。她認為,中國漢服之舒適、柔美的特點將會征服西方人的心,中國文化正在回來並將會成功。
  • (大紀元記者戴宜葳紐約報導)10月16日,新唐人電視台第三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在紐約大都會館圓滿結束。來自紐約的葉方紅以其作品《春風又綠江南岸》之一贏得優秀獎。
  • 「漢服」這個名詞,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就像胡人的傳統服飾稱為胡服,而漢人的傳統服飾,也就相對的稱為漢服。扣除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期, 從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至明末(公元17世紀中葉)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稱為漢服,它可說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 襦裙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漢樂府》詩中就有「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的描寫。從那以後,一路走來,歷經各個朝代,兩千多年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明末。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的樣式始終都沒變。
  • 朝陽大學陳美合教授說:「身為中國人,能夠穿漢服,是一種驕傲!能夠把文化穿在身上,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我覺得未來是可以期許的,讓大家都能夠穿漢服,找回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服飾。」;漢服文化創意發展協會理事長劉育綺則說:「我喜歡這文化,不想讓它失去、消失,只想要把它留下來。」;設計師曾英儒說:「我一直期待有一天,真的屬於我們中國漢民族的服裝,可以站在世界的舞台,登上一個正式的場合。」
  • 新唐人電視台第3屆「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來自台灣的詹雅淇以其作品《豐華》之一贏得銅獎。作品《豐華》共有5套服裝,展現了唐、宋、明朝漢服的不同風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