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 話中元--中元節祭采風

文: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氣: 1207
【字號】    
   標籤: tags: , ,

慶讚中元 人與天地神佛鬼的互動

「中元」內涵深厚,人們在這一天供養佛僧孝親報恩、祭祀求赦亡靈罪衍、建醮普渡孤魂野鬼,有的儀式與民俗活動甚至延續一個月。展現人與天地神鬼多元時空的互動。

黃曆七月鬼門開

在華人圈有將黃曆七月稱鬼節、七月鬼門開的說法。尤其閩南、台灣一帶將一整個黃曆七月稱鬼月,傳說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為「關鬼門」;各地方分區「普渡」「好兄弟」--孤魂野鬼,所以從黃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天天都有祭拜舉行。

基隆中元祭三十日舉行普渡法會,其中,以麵粉及瓜果雕製而成的茶壺、魚蝦鳥獸等祭品,唯妙唯肖,令人嘆為觀止//中央社
基隆中元祭普渡法會。以麵粉及瓜果雕製成茶壺、魚蝦鳥獸等祭品。(中央社)

傳說黃曆七月鬼門開的期間,有家可歸的鬼魂回到生前的家享祀,無家可歸的孤魂,則可以得到各地的「普渡」,分衣、施食、超渡。陰間鬼魂能得到祭祀,也就不會作祟陽間。傳說鬼王「大士王」(大士爺)負責震懾和監管前來接受分衣、施食的孤魂野鬼。

宋代的七月十五日節俗

黃曆七月稱鬼節、在七月十五日「普渡」這種民俗不知真正起於何時?「中元普渡」採用道教的「中元」節的呼稱,顯現其間文化互滲的影響。民間普遍在地官生日,也就是中元節這天祭拜地官,普渡亡魂、孤魂,傳說地官赦罪,讓地獄中眾鬼囚在黃曆七月得返人間享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在宋代,釋教、道教、儒教三教合流文化已經非常普遍,於當時黃曆七月十五日的節俗中也反映出來了。從《東京夢華錄》則可看到北宋的中元節俗有這樣的樣貌:

♦告祖先:中元祭祀祖先的桌案上選用的裝飾葉、花等有「告祖先秋成」之意。
♦掃拜墳墓祭孤魂:在中元節這一天進行拜掃墳墓,「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朝廷祭祀部「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之道場」。
♦架盂蘭盆焚冥錢:中元節架起盂蘭盆、焚燒冥錢。架起高棚「以竹竿斫成三棚,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
♦演出雜劇《目連救母》:「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

在南宋末的《夢梁記》七月「中元」條記載:「宗親貴家有力者,于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此外還有:「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稅務廳設斛,以享江海鬼神。」、「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

在中元節除拜祭祖先之外,宋代的架盂蘭盆棚、燒紙錢、放水燈、醮飯施孤、超度孤魂亡靈等活動,還是今天華人圈中元普渡節俗的內容。

在七月中的普渡,又以十五日這一天的祭拜最豐盛隆重,稱為「中元普渡」,民間也稱「拜七月半」,現代常稱「中元祭」,以雞鴨魚肉等等豐盛的菜餚作爲祭品。有的地方的祭祀活動延續整整一個月。黃曆七月中,「放水燈」、「搶孤」和「大士王祭」都是重典,多是古風遺俗。

台灣、香港中元普渡節俗

   基隆(古稱雞籠)中元祭放水燈

基隆中元祭三十日凌晨於長潭里潮境公園進行放水燈儀式,輪值主普許姓宗親會的船型水燈頭在海上燒得旺,照亮附近海水。(中央社)
基隆中元祭放水燈儀式,船型水燈頭在海上燒得旺,照亮附近海水。(中央社)

台灣最熱鬧最盛大的中元節慶之--「基隆中元祭」,有熱鬧隆重的放水燈度孤魂活動。自七月一日基隆的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七月內境內家家戶戶門前點燃一盞明燈,叫做「普渡公燈」,上書「陰光普照」慶中元,用以普照往來的先靈和孤魂野鬼。七月中元前一晚,舉行熱鬧的放水燈遊行,各姓氏宗族的藝閣、陣頭、樂陣引水燈排遊行到夜深,子時到達八斗子海邊望海巷放水燈入海,祭祀亡魂、迎亡靈孤魂到陽間享祭、祈求保佑子孫平安。水燈頭在海中燒得越旺、飄得越遠,引的孤魂越多,保佑子孫越多、越興旺。

聞名中外的基隆中元祭放水燈十八日深夜在望海巷舉行,宗親會人員將各姓氏水燈推入海中,再點燃水燈內紙錢//中央社
聞名中外的基隆中元祭放水燈,各宗親會人員將各姓氏水燈推入海中,再點燃水燈內紙錢(中央社)
基隆中元祭放水燈八日凌晨在望海巷舉行,雖受颱風影響,風浪增大,不過,主普李姓宗親會人員努力將水燈頭及天官首水燈頭奮力送入海中,並燒旺漂遠。//中央社
基隆中元祭放水燈,水燈頭及天官首水燈頭被奮力送入海中,燈頭燒得旺漂得遠象徵豐盛平安。(中央社)

   雞籠(基隆)中元祭

   台灣頭城「搶孤」

宜蘭頭城搶孤(中央社)
台灣宜蘭頭城搶孤(中央社)

宜蘭頭城「搶孤」是地方色彩的七月祭典,同時具有古風「施孤」施食孤魂的意含。早年由大陸到達台灣東北蘭陽平原的拓殖先民們,感念飄洋過海的艱辛患難,進而普渡孤魂、祈求消災解厄。從二百多年前開始,頭城在黃曆七月時舉行神秘傳奇的「搶孤」活動。

搶孤用的棚架有兩種,一種是18公尺高的「飯棚」,上面放置籮筐裝米飯,經過法師「化食法」一化十、十化百…可以讓餓鬼吃飽而不危害人間。另一種是39公尺高的「孤棚」,用來比賽攀爬搶孤。這高棚上安置13支孤棧,上面繫滿豐盛的祭品:雞、鴨、豬肉、蝦、蟹、魷魚、米粉、肉粽等,最上面是一面庇祐海上漁船一路順風滿載的順風旗。

「搶孤」開始,「象徵鬼魂」的搶孤團隊在塗滿牛油滑溜溜的孤柱上以疊羅漢方式借力往上攀爬,然後以倒掛金鉤的姿勢翻上孤棚,再直上孤棧,要以最快的速度割下順風旗,取得祭品。

宜蘭頭城搶孤三十日深夜在烏石港登場,宜蘭縣搶孤協會隊選手率先登上近十五層樓高的孤棧頂端,砍下順風旗奪冠後,在高空試圖轉到另一支孤棧頂端,想砍下第二支順風旗,但沒有成功。//中央社
宜蘭頭城搶孤七月底深夜在烏石港登場,圖中一名選手率先登上近十五層樓高的孤棧頂端,在高空試圖轉到另一支孤棧頂端。(中央社)

   宜蘭頭城搶孤

「搶孤」的活動象徵「施孤」普渡孤魂,同時具有慎終追遠的作用。台灣南部恆春的中元節也以「搶孤」聞名。恆春搶孤是中元節「施孤」的一種作法,在祭祀後,因為要分食祀食延伸而來的。

   屏東恆春東門搶孤

屏東縣恆春中元搶孤活動,在晚間十一時二十分結束,後壁院隊歷經五十分鐘艱辛爬上孤棚,奪得冠軍,今年爬孤棚在雨中進行,難度增高更顯緊張刺激。//中央社
台灣屏東縣恆春中元搶孤活動,選手艱辛爬上塗滿黑油的孤棚。(中央社)

    香港七月節俗 祭祖建醮

香港人通常稱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節,也稱「鬼節」。港人於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在各處街角空地燒街衣祭孤魂野鬼。

每年黃曆七月港民在街上燒街衣是盂蘭節的傳統民間風俗(攝影:藍天/大紀元)
每年黃曆七月香港居民在街上燒街衣是盂蘭節,也稱鬼節的傳統民間風俗(藍天/大紀元)

每年黃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一連四日舉行建醮,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達到熱鬧高潮,離島的坪洲最是香港中元建醮的勝地,當日的儀式有走龍船、放水燈、百天席、爭奪祭品和化大士王(也稱鬼王,管束監督鬼魂的觀音大士)等等。在香港的其他地區街坊,也普遍有慶讚盂蘭勝會的祭典活動。

大山腳居民們共同舉行 「盂蘭勝會」盛大祭典。(攝影:黃樹聰/大紀元)
香港大山腳居民們共同舉行 「盂蘭勝會」盛大祭典。(黃樹聰/大紀元)

【港情講趣】野鬼管理員 「大士王」

今人的「中元普渡」要祭拜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搶孤」、放水燈引魂送魂。這些盛大民俗活動,顯然,和兩宋中元祭祖祭鬼神拔孤魂、架盂蘭盆(棚)風俗有很多相似的足跡。

中國從南朝梁朝始有盂蘭盆齋供僧,以大功德報今世和七世親恩的作法;道教的中元節俗也以祈求赦罪亡靈的祭拜為主向,對於民間鬼月普渡孤魂野鬼顯然有廣泛的影響。

不管是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祭拜都落在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中華文化圈尤其是閩南、台灣、香港的黃曆七月開鬼門、「中元普渡」風俗等,這些文化節俗深刻著祈求國泰民安的心願,同時都和救贖倒懸、慈悲赦罪、普渡亡靈孤魂有深刻的關連。

從南北朝迄今,一千五百年來,融合佛教、道教、儒教思想的中元節節俗歷久不衰,已經是中華文化反映生民心聲與精神心境的寫照--虔誠的敬奉天地神明、慈悲的救贖施捨、誠心的感德懺悔。信乎?感悟善惡因果,捨去我私的執著,淨化自我、同化天地之德,平安不求必自臨!@*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波舞是在日本夏季街頭慶典祭中常能見到的全民舞蹈,廣受男女老少、住民店家和觀光客的喜愛。阿波舞在傳承上也展現新貌。
  •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
  • 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也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 日本盂蘭盆節(日語:お盆、おぼん)是日本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起源很早,在日本飛鳥時代(跨西元七世紀)崇尚中華文化,由中國隋、唐時代傳入,後來與當地民俗結合,成為獨特的祭典形式。
  • 中國傳統的習俗中,農曆七月俗稱「鬼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徒稱為盂蘭盆節。在臺灣基隆的雞籠中元祭名列交通部觀光局「臺灣十二大地方節慶」之一。 另外,屏東縣恆春鎮的中元節豎孤棚(搶孤)活動,受到潭美颱風影響,在風雨中舉行,觀眾的觀賽情緒激昂。
  • 傳承162年的「鷄籠中元祭」,8月3日老大公廟開龕門儀式後,正式揭開一個月的系列活動,其中以8月16日的放水燈遊行及施放水燈最受矚目。為呈現162年文化歷史,27日中元祭行前記者會,市長林右昌、議長宋瑋莉及主普鄭姓宗親會理事長鄭錦洲均親自出席。
  • 牛郎織女的七夕愛情故事真是綿亙流長,鵲橋一年一會歲歲相繫。牽牛、織女本是河漢星辰,怎得入了人間?這源流上逤中華文化兩千年。漢朝上林苑昆明池就有牽牛織女的石像,漢畫像石有浪漫畫的天文牽牛織女畫。七夕,是世間綿綿不絕的情人節話本,有情人眷屬間堅貞的承諾更添天長地久的德義。
  • 七夕何夕?巧絲針情恩愛義合上下二千年!七夕女兒節「乞巧」望良緣,追索中國文化探查乞巧風俗歷經二千年歷史。探漢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七夕乞巧、卜巧、丟巧的風俗,歷代歲時記展開原貌,卜巧得良緣,其心永固!
  • 新竹市政府與竹蓮寺9日舉行「2016七夕成年禮」活動,現場聚集上千名年滿16歲的青春學子參與,體驗輭轎腳、脫絭、飲成年酒等古禮儀式,一同歡慶「轉大人」,開始學會承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