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華傳統音樂賞析與審美(上)

作者:仰岳

圖爲明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描繪蘇軾與友人遊赤壁的情景,絹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有史以來一直很重視音樂的教育,上古時期的舜帝就命樂官夔用音樂來教導孩子。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尚書·堯典》

音樂教育是過去君子的六藝之一,可使人培養良好德行,歷代帝王將相、士人普遍都有良好的音樂修養。

漢 劉向 《說苑‧修文》
「樂之動於內, 使人易道而好良;樂之動於外, 使人溫恭而文雅
。」

聆聽德音雅樂可以使人內心平和,昇華人的道德修養,過去聖人做的樂即是效法天地造化萬物之道,順應宇宙的真理,所以本身帶有強大的力量。在上古舜帝在位時期三苗部族興兵作亂,舜帝因此率軍討伐,在戰陣中演奏《韶》樂三日三夜,這優美的天籟之聲讓三苗部族的戾氣被化解於無形,紛紛丟盔棄甲,前來歸順,臣服舜帝。

File:Powerful landlord in chariot. Eastern Han 25-220 CE. Anping, Hebei.jpg
六藝之御。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學科總稱。《周禮》的六藝是西周前貴族教育的六個學科:禮、樂、射、御、書、數。樂分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鑊、大武)。(John Hill/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漢朝建立之初,魯城居民謹守項羽節義,不願投降。漢高祖劉邦為之大怒,親率數十萬大軍征伐,在眾將士準備攻城之際,突然間聽到的是一陣陣悠揚之弦歌。

魯國是至聖先師孔子的故居,保留了上古時期的德音雅樂,這天籟之音讓充滿殺戮之氣的漢軍聽得入神,戰志全消。劉邦只得遣使告知魯人:天下歸漢,項氏已滅,且日後將以魯公之禮葬項羽封項伯等人為列侯,至此魯人才開城出降,強如漢軍也得服於先聖之樂教。

至於如何賞析中國傳統的德音雅樂呢?首先要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特性:

重意及韻的表現

中國的音樂如同其他繪畫、雕塑……等藝術,普遍不看重技巧,中國歷史上僅有官設的音樂機構,學校教育方面則是以儒家的傳統教育為主流,並無現代西方形式的專業音樂教育及學院,中國傳統音樂注重內在表現,重在演奏者的「意」。

《説文解字》: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意」體現在演奏者的人生閱歷及對生命、宇宙的體悟上,通常以語言、文字、歌舞、樂器表現,目的在說明自己的心境。

中國音樂通常是個人獨奏,或與三、五好友彼此吟歌作樂,抒發己志。而歌舞、音樂、詩詞這三種主要作品往往是在某種聲音或是事件的交織下而產生。

唐 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詩人張繼為了逃避戰亂,路過蘇州見此景有感而發而做此詩:黯淡的月光,伴隨著烏鴉的哀啼、冰冷的風霜,看著寂寥的江邊楓樹,漁家的火光,在這樣孤單而悲傷的深夜,忽然一陣鐘響!這樣的景象和突如其來的聲響,使得整個環境越發顯得空曠、淒涼和悲楚…… 餘韻帶給我們無盡的想像。

《説文解字》
「韻,和也。柔和悅耳的聲音,風度,味道。」

古人們以意及韻賦予了詩歌生命,從詩中的文字描述可以想像當時的場景的韻味,這一切也體現在中國樂器的演奏中:很少以一個音直直的奏出,都是以「韻」來體現。

中國樂器的古琴、琵琶……等樂器的虛音,體現出空靈、留白的美感,這是在西方音樂中很難見到的。韓娥唱歌體現的餘音三日不絕的狀態,就是指當時生命律動的型態深深烙印在人心中,餘音不絕,韻味無窮。

九霄環佩,伏羲式,唐代名琴。(CharlieHuang/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意識清楚、正念而作

中國音樂重視的是作者感性的一面,隨時隨地都可能觸景生情,隨之作詩、吟歌、起舞,表達自己的心情意志,然而這歌與舞並非放縱而行,不是為了表現情感本身,為了歌舞而歌舞,而是在頭腦清醒,正念下而做。

漢 劉安《淮南鴻烈》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為悲 。不得已而舞者,不矜為麗。歌舞而不事為悲麗者,皆無有根心者。

「悲」、「麗」分別指歌及舞,古時以歌悲為美,悲有動聽的意涵。根心意思為本意。

宋朝時期,蘇軾與好友同遊蘇州登金山,此時正值中秋佳節,見皎潔的月光、四周風景如詩、如畫,心中有著無限感慨,便請好友唱其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唱完後蘇軾為之起舞。

File:Su shi.jpg
蘇軾像,元·趙孟頫繪。(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東坡公昔與客遊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傾湧,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臺,命綯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 (宋 蔡絛《鐵圍山叢談》)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水調歌頭》表達了蘇軾憂國憂民的情感及豁達的胸懷,中國歷代被稱為大師的文人們通常有很深的道德修養,即使被貶在外仍心想著黎民百姓,想著皇帝是否被小人蒙蔽。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官至黃州, 一日宋神宗讀其作《水調歌頭》心中感嘆:蘇軾心中仍是愛君,於是下詔返還。(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點閱【淺論中華傳統音樂賞析與審美】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好的樂器屬於神來之品,可遇而不可求。
  • 相傳,神農氏繼承天下後,取法宇宙萬物的原理,削桐木做成琴身,用絲繩當弦,製作的了最早的琴。這琴,可以上通神明之德,並引導萬物和諧。
  • 姜夔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是流傳至今的唯一一部帶有曲譜的宋代歌集,保存了宋詞的音調及唱法,被視作「音樂史上的稀世珍寶」在這本書收錄了十七首姜夔的譜,其中的《暗香》、《疏影》為其代表作。
  • 岳飛見滾滾長江,不禁潸然淚下!他淡淡的說:「我怕無法信守跟宗澤的誓約!」「當年東京留守宗澤原本手握百萬兵馬,然朝廷苟安無法北伐收復河山,臨終時猶喊『過河!過河!過河!』我當年誓言要繼承遺志,如今…...」
  • 宋高宗於名堂祭祀天地開始用樂,此時南宋已定都臨安府。臨安府海外貿易興盛,遍及五十餘國,為當時世界第一大貿易城市,城內各國遊客來往不絕,酒肆茶樓、藝場、教坊、夜市興盛空前,比起北宋時期的汴京城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時音樂形式主要已流傳於民間,說唱藝人張五牛創「唱賺」 形式的歌曲風靡了整個大江南北。
  • 其實樂舞所展現出的神跡,在歷史的發展中一直都存在著,只要用心去發掘,還是能感應到那掩埋在樂背後深處的遠古神力。
  • 〈樂記〉被認為是中國目前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內容是以儒家的觀點論「樂」,在中國音樂史上有深遠的影響。傳為孔子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成書年代應為戰國末年至漢武帝時期。
  • 相傳遠古的三皇,神農氏取法宇宙萬物之理製作的了最早的琴。這琴可以與神溝通、引導萬物和諧。在周朝時期,音樂教育被認為是貴族必修的「六藝」,任何一位貴族子第都要能彈奏。琴並非宣洩情感,而是用來純淨情感,清除邪念。
  • 岳飛帶著岳家軍留下了「忠」的文化,成了後世愛國志士永恆追尋的目標,文天祥自年少之時也是追尋這目標:發憤讀書考取狀元,組織義軍抵抗蒙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