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特摩莊園:盡享榮華富貴之地

Deena Bouknight撰文/吳約翰編譯
比爾特摩莊園採法國文藝復興城堡風格設計,結合哥特式元素,營造出宏偉兼具對稱的美感。這棟三層樓豪宅的外觀有一個戶外的露天平台、寬闊的拱形門廊、裝飾尖頂(譯註1)(spires)、雕有石像鬼的簷口(譯註2)(cornices)和帶窗戶的螺旋樓梯。(ZakZeinert/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71
【字號】    
   標籤: tags: ,

美國19世紀一位豪門家庭的成員在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西部實現了他的建築夢想,他將其命名為「比爾特摩莊園」(Biltmore Estate)。莊園名稱可能源自喬治‧范德比爾(George Vanderbilt)家族祖先位於荷蘭的遺產,「Bildt」指的是荷蘭一處小鎮;而古英文單字「more」的意思是連綿起伏的高地鄉村,可能源自著名建築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的「法式城堡豪宅」(the French chateau-style mansion)。莊園外觀採用城堡風格是亨特和范德比爾遠赴歐洲旅行得來的靈感;特點包括陡峭的斜屋頂、屋頂線條的裝飾,以及華麗的尖頂飾(finials)、尖塔(spires)和塔樓(turrets)。

這座奢華建築的內部有250間房間,其中臥室35間,浴室43間,還有65座壁爐。莊園擁有相當先進的科技,安裝了室內管道和電力(這在1800年代末期可是奢侈的享受)。此外,莊園還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和保齡球館;甚至還有足以容納一個人的升降機。圖書室和宴會廳後面有一個「祕密」通道系統,直達主臥室的壁櫥區域。這些通道主要由范德比爾的僕人使用。

1895年12月24日適逢佳節,莊園對外開放慶賀喬遷。當遊客走近時,會看到石板瓦與銅製的屋頂、石灰岩和鋼鐵建造的豪宅,背景是廣闊的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ountain)群峰。遊客和貴賓沿著石灰石台階進入宅邸,兩側有如真實大小的石獅雕塑站崗;穿過敞開的鐵門後,進入挑高的前廳。莊園還設置釀酒廠、大型溫室、花園、寵物園、池塘,以及供散步和騎自行車的步道。

比爾特摩莊園中庭可通往北面入口,用來保護房屋和花園免受強風侵襲。(aalexandrasgallery/Shutterstock)

宴會廳(the Banquet Hall)是比爾特摩莊園最大的房間,長72英尺、寬42英尺、高70英尺。超長餐桌旁的牆上掛著16世紀佛蘭芒(Flemish)風格的巨幅掛毯,搭配莊園建築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設計的手工雕刻軟墊椅。另外,有一些歐洲國家的國旗高掛在三口壁爐上方,壁爐上方的簷壁則裝飾著一條雕刻飾帶(frieze),作品名為「追逐歸來」(The Return from the Chase)

宴會廳裡有一張超長餐桌,一旁的牆上掛著16世紀佛蘭芒風格的巨幅掛毯,搭配手工雕刻軟墊椅。三口壁爐上方高處展示著歐洲國家國旗。壁爐上的簷壁裝飾著一條雕刻飾帶,描繪作品《追逐歸來》(The Return from the Chase)。( 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喬治‧范德比爾很喜歡圖書室(the Library)。這裡收藏10,000多冊書籍,當中許多書不僅稀有而且獨一無二。壁爐的雕刻出自奧地利裔美國雕塑家卡爾‧比特(Karl Bitter)之手。天花板畫作《極光戰車》(The Chariots of Aurora)是18世紀畫家喬瓦尼‧安東尼奧‧佩萊格里尼(1675-1741,Giovanni Antonio Pellegrini)的作品,來自意大利威尼斯庇薩尼宮(the Palazzo Pisani)(譯註3)。

圖書室蒐藏了10,000多冊書籍。壁爐的雕刻出自奧地利裔美國雕塑家卡爾‧比特之首,天花板畫是18世紀藝術家喬瓦尼‧安東尼奧‧佩萊格里尼的作品。(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伊迪絲‧范德比爾(Edith Vanderbilt)夫人的臥房從金色搭配紫紅色的窗簾和寢具以及金色絲質牆面就能看出其奢華的質感,而帶遮篷床簾的四柱床(canopy bed)讓整間臥房顯得富麗堂皇。橢圓形的穹頂天花板有著多層次的裝飾飾條。

范德比爾夫人的臥房富麗堂皇。橢圓形的穹頂天花板有著多層次的裝飾飾條。(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通往圖書室的路上有一條90英尺長的掛毯畫廊(Tapestry Gallery)。畫廊壁爐上方鑲嵌著與之相配的中世紀狩獵場景,與掛毯畫廊的巨型掛毯融為一體。這些掛毯屬作品《七美德的勝利》( The Triumph of the Seven Virtues)系列的一部分,1525至1535年在比利時創作。天花板以手繪木梁組成。

通往圖書室的路上有一條90英尺長的掛毯畫廊。天花板以手繪木梁組成。(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室內冬季花園(the indoor Winter Garden)主要用來種植季節性植物和花卉。放眼望去有座特別的噴泉,以大理石與青銅製成,噴泉中有小男孩與鵝的雕像。視線朝上看去,可見精緻的手工橡木與胡桃木窗格帶來的自然採光。垂掛的青銅吊燈讓范德比爾家人能在天黑後繼續使用花園。

室內冬季花園主要用來種植季節性植物和花卉。放眼望去有座大理石與青銅噴泉,噴泉中有小男孩與鵝的雕像。花園上方有手工橡木與胡桃木窗格帶來的自然採光。垂掛的青銅吊燈讓范德比爾家人能在天黑後繼續使用花園。(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譯註:
1.尖頂是一種高大、細長、尖銳的結構,裝飾於屋頂、教堂或塔樓的頂部。哥特式教堂尖頂起源於12世紀。
2.簷口是指環繞建築屋頂或牆面的水平裝飾性線腳構造。簷口凸出於牆面或柱列之外,可保護牆面,使雨水不直接打在牆面上,同時有助宣洩屋面的雨水。簷口是屋簷的一部分,但不是屋簷,簷口通常有較多的裝飾,多不具功能性。
3.天花板的畫作《極光戰車》約創作於1720年代,由13幅畫布組成,是喬瓦尼‧安東尼奧‧佩萊格里尼流傳下來的少數畫作之一,由范德比爾祕密購自一意大利威尼斯家族,在巴黎修復後運來比爾特摩莊園安裝。

原文:Biltmore Estate: Where Affluence Abound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