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飾 (9)

周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斜紅也是唐代婦女的時髦妝飾。按唐人張泌(妝樓記)記載,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宮中新添了一名宮女,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十分紅愛。一天夜裡,文帝在燈下訊書,周圍用水晶製成的屏風相隔。夜來走近文帝,不覺一頭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由此留下了兩道傷痕。其他宮女為得到文帝的寵幸、也模仿起夜來的模樣,用胭脂在面頰上圭上這種血痕,故名 「曉使妝」。久而久之,便演變
成一種特殊的妝式斜紅。

作斜紅妝的婦女形象,在新肛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絹畫和泥塑木俑上還有大二反映。這種妝飾一般多給在太陽穴部位,左右各一,工整者形似弦月,複雜者妝如傷口,為了加強殘破的感覺,有的還特在其下部,用胭脂伍染成血跡模樣。

面榕與斜紅不同,它是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也稱妝宙。更古老的名稱叫「的」。劉熙(釋名.釋首飾》中「以丹注面曰的」的「的」,即指此。據說婦女臉上注的,原來並不是為了妝飾,而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當一個宮女月事來臨,不能接受帝王 「御幸」,而又難以啟齒 時,只要在臉上點上兩個小點即可,女史見之,即不列其名。以後這種作法被傳到民間,逐漸變成一種妝飾。

面格通常以胭脂點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在盛唐以前,婦女面宙一般多作成黃豆般大小的圓點;盛唐以後,有的形如錢幣,被稱為 「錢點」;有的狀如杏核,被稱為 「杏舀」。也有飾以各種花卉的,俗謂 「花舀」。晚唐五代以後,婦女面宙妝飾之風愈益繁縛,除了施以圓點、花卉之形外,還增加了鳥獸固形,有的甚至將這種花紋貼得滿臉皆是,敦煌壁圭中就有不少這種情況。

在古代婦女的面部妝飾中,還有點唇的習俗。所謂點唇,就是以唇脂一類的化妝品塗抹在嘴唇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點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種紅色礦物,也叫朱砂,用它調和動物脂百製成的唇脂,具有鮮明強烈的色彩光澤,是婦女理想的化妝用品。隨著社會風氣的變遷和審美觀念的演變,婦女的點唇形式也發生一系列變化,各個時期的點唇樣式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僅僅在晚唐三十多年時問裡,婦女點唇樣式,就出現過十多種。如宋人陶穀 (清異錄)記:「禧昭時,都倡家競事妝官。婦女以此分妍與否。其詰注之工,名字差繁。其略有瞧脂伍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迸嬌、萬金紅、聖杜心、露珠兒、內家固、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腥腥圭、小朱龍、格雙唐、眉花奴樣子。」

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婦女的點唇樣式,一直以嬌小濃鹿為尚。人們普遍地認為,最理想、最美觀的嘴型,應當像櫻桃那樣纖小 ,那般鮮拙。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據說具備了這些特點 ,所以有 「棋桃樊素口」的稱舉。為了達到這種要求,婦女們在塗抹鉛粉的時候,常將嘴唇一併抹上,然後再以唇脂點
巨出嘴唇,以此來改凌自己的嘴型,嘴唇厚的,通過塗抹,可改責成落的;嘴唇大的也可改圭成小的。因為如此,所以拈啟之術一直受到婦女的重視,並一直延紅到今天 (見本田插頁,田版 「抹胭脂、飾花鈕、點嘴唇的唐代婦女」)。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中國最早的鐘,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陝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鐘為起始,年代為原始社會,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餘來娛樂。
  • 據考古資料顯示,人類對死亡有較明確的概念,並對死者進行埋葬活動,距今約有十萬年之久。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經會為死者佩帶珠子、獸骨類的裝飾品,山頂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鐵礦粉的舉動,似乎代表著某種特別的意涵,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紅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徵,為死者灑上紅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嚇野獸的功能,因此,紅色也能夠保護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錢是一種圓形圓孔的貨幣。部分圜錢幣面上,有「西周」、「東周」、「長垣一釿」等字樣。史載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其後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稱為東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在錢幣制度上推行「半兩錢」,半兩錢是一種圓形方孔的銅錢,錢面上有「半兩」二字,亦即後來「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幣的使用,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兩國及其鄰近地區最為普遍。刀幣中的「明刀」,在幣面上有日月的圖案,是在是戰國時代的燕國所鑄造,出土數量相當多。
  • 唐朝建立以後,於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發行「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這是中國以「通寶」、「元寶」命名錢幣的開端。
  • 「布幣」流通於戰國時期的中國北方,可分為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釿布四大類。尖足布主要在趙國一帶通行,魏國部分地區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後,為了籌措討平叛亂的軍費,於乾元元年(758),發行了「乾元重寶」當十錢,又鑄造「乾元重寶重輪錢」當五十錢。
  • 唐代後期,由於銅材不足,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令將各地寺廟內的銅鑄佛像銷毀,用以鑄錢。這次所鑄的「開元通寶」錢,背後印有鑄造地的地名。這批開元通寶,稱為「會昌開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