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战车》--信念之光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5日讯】 剧情

影片《火的战车》是根据二十年代两个青年短跑选手-埃立克﹒利德尔和哈罗德﹒亚伯拉罕,为参加1924年在巴黎举行德奥林匹克运动会刻苦锻炼,终于取得冠军的真实故事编写而成。

故事发生在1919年。英国贵族化的剑桥大学凯阿斯学院考进了一位犹太学生亚伯拉罕。这位青年深受种族偏见之苦,一心想成为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得第一个犹太人,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为同胞争光。

苏格兰高地也有一个决心夺取奥运会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尔。他父亲是传教士,本人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认为,运动员应具备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这和基督的教义是一致的,既然天赐他一双快腿,就是要他为上帝争光。

1920年,苏格兰和法国举行田径比赛,利德尔代表苏格兰参加。正当竞争激烈的时候,利德尔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终于抢先到达了终点。亚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这场意志创造奇迹的比赛,十分激动。他热切地请求意大利职业教练穆萨比尼指导他练习。穆萨比尼没有答应。

一九二三年,伦敦举行全国性运动会,利德尔和亚伯拉罕在跑道上相会。利德尔获得冠军,亚伯拉罕落后了两码。他的女友、歌剧演员西比尔安慰他下次定能超过利德尔,但亚伯拉罕痛苦地说,他的速度似乎已达到了极限,再也无法提高了。在场的意大利教练看到在这个失败者身上有一种渴望拼搏的精神,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对他说:“那两码包在我身上”。

穆萨比尼教练针对亚伯拉罕训练不足的弱点,指导他从基本动作开始系统地进行训练。失去自信的亚伯拉罕渐渐恢复了信心。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英国队起程赴法时,利德尔才知道百米预赛将在星期天举行。按基督教规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遵守教义,退出比赛。

各国健儿云集巴黎。英国王子威尔斯亲王赴巴黎督战。然而最有希望获胜的百米选手利德尔却临时放弃了比赛,领队恳切得要求他为国王的荣誉参加比赛。利德尔只回答:“国家、国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英国队四百米选手林赛勋爵主动把自己参加四百米赛的权利让给了利德尔,因为那场比赛不在安息日举行。利德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耐力。比赛时,利德尔不仅夺得四百米赛冠军,而且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观众向他欢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利德尔高举起紧握的双手,向无私地成全了他的林赛勋爵致敬。

参加短跑的亚伯拉罕虽然没有遭遇上利德尔,但和他角逐的对手全是美国短跑名将。不过亚伯拉罕这时已经领悟到,面前的障碍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他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信心百倍地参加了百米决赛,终于夺得了冠军。

评析

这部影片是根据六十一年前传诵一时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当时英国确有两位青年短跑选手为参加奥运会而刻苦训练,双双夺冠的事迹。影片着重刻划两位出身和经历不同的青年的心理状态,所表现的与其说是竞赛,不如说是火热般的信念。片名中的“战车”一词又作古代赛车用的马车讲。而”火的战车”取自于根据长诗《米尔顿》改编的一首脍炙人口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即“把火的战车带给我”。影片主要是唤起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象这样的题材与主题在英美影坛上是比较罕见的,加上编导处理深刻、演员表演生动,因此上座率相当高。

《火的战车》是一部题材样式古朴,情节结构简单、摄制成本低廉的影片,而且由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主演,因此当初英国几家大公司都不愿出资拍摄这部影片。制片人戴维•普特南花了两年时间筹资,最后还是由美国和埃及制片公司出资才完成。在拍摄初期,普特南邀请编剧科林•韦兰到自己家中,给他看了两份材料:一份是关于两个运动员情况的旧报纸的剪报,另一份是儿童书籍中记载的他们的成绩和利德尔“决定”的那一页。3个月后,科林•韦兰认为编写剧本的素材已经够了,于是在伦敦的报纸上刊登广告,请求参加过192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尽自己记忆所及提供情况。许多健在的运动员为这些电影制作者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影片的片名取自英国家喻户晓的一首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把火的战车带给我”。这首歌曲是根据英国诗人威廉•布莱特的长诗《弥尔顿》改编。歌曲原词为:

“把闪闪发光的象金子似的弓给我,
把蕴藏着希望之火的箭给我,
把锋利的长矛给我,
把火的战车带给我。
我绝不从精神战争中退却,
我的宝剑也不会在手中长眠。”

《火的战车》获1981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火的战车》的意外获奖,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英国味”十足。演员的选择无疑是很适当的,两位初出茅庐的新手传达出二十年代英国青年的风貌;两位老演员(扮演学监和校长)也充分表现出英国古老的保守的贵族气派。服装设计既符合历史真实,又符合人物性格。精心选择的城、乡外景地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符合时代气息的社会环境。总之,这些都为影片的“英国味”增添了佐料。

影片制片人戴维•普特南认为,两位青年的这种精神,在如今重实利、轻信念的世界里,已很难见到。影片所表达的那种以信念为重、奋力拼搏的精神,使现代的西方观众产生一种怀旧情绪。这里有必要对片名《火的战车》做些解释。英语“战车”一词又作古代的赛车讲,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的首要项目就是车赛。“火”字暗喻两位运动员的火热信念,当然他们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利德尔参加比赛是为上帝争光,亚伯拉罕夺取胜利是为对抗种族偏见。这和奥林匹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奥林匹克活动是为纪念主神宙斯,而且主张各族平等,所以英国《电影评论》杂志认为,影片的主题是要重新点燃奥林匹克精神之火。它不是一部体育片,而是社会片,在当今世风日下的西方社会里,讴歌了前人为了信念而顽强奋斗的精神,无怪乎那些并不懂体育的观众看后也为之动容。

再者,在艺术处理上,影片采取了传统的叙事方法,不以闪回、时空转移等现代手法取胜,不玩弄技巧,但影片拍得很美,几场训练和比赛安排得很巧妙。音乐很有特色,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调节了节奏。在色情、暴力、恐怖、神怪影片充斥银幕的情况下,影片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些恐怕就是影片获奖的主要原因。

《火的战车》除了获最佳影片奖外,还获得了最佳原始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始音乐等三项奖。

从历史上看,学院虽有明文规定,凡英语国家拍摄的影片,都有资格被提名和获奖,然而非好莱坞影片获奖的实在难得。《火的战车》是奥斯卡奖诞生以来英国片的第三次获奖影片,上两部是《王子复仇记》(1948)和《奥利弗》(1968)。

《火的战车》Chariots of Fire

出品年份 1981
出 品 地 英国
出品公司 Allied Stars
导 演 休.赫德森 / Hugh Hudson
主要演员 尼古拉斯.法雷尔 / Nicholas Farrell
奈杰尔.哈弗斯 / Nigel Havers
伊恩.查里森 / Ian Charleson
本.克罗斯 / Ben CrossDaniel Gerroll
伊恩.霍尔姆 / Ian Holm

该片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始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始音乐奖。

【明心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市场法则和军事力量作用有限的时代,一个国家影响力升降的主因在于其财政运作的可靠性”—这是华府在一九九○年代反复向世界其他地区宣扬的信念,亦即当一个国家的市场繁荣发展,其他国家也将因而向美国看齐。
  • 台湾总统陈水扁在“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庆大会上,呼吁台湾内部团结,不要被外界的威胁所吓倒,“对的信念绝不放弃,对的路要继续走”。 (图﹕“对的路要继续走,不能停止”)
  • 】 陈水扁总统今天在台湾团结联盟党庆大会致词说,就任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以来,不断面对“中国”武力威胁和国际打压,深刻体认台湾内部一定要团结,国人不但不能心存幻想而自我矮化、自我设限、更不可自乱脚步,陷入恶斗与内耗,“对的信念绝不放弃,对的路,要继续走,不能停止”。
  • 台湾总统陈水扁在“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庆大会上,呼吁台湾内部团结,不要被外界的威胁所吓倒,“对的信念绝不放弃,对的路要继续走”。
  • 民国八十年九月二日,民进党台北市长参选人李应元当时因涉嫌叛乱,在松江路上的御书园餐厅遭到逮捕,他今天重回现场,娓娓道出逃亡过程,也借此表达个人信念坚定的特质。李应元说,他要做的事,从没失败过,他要与曾协助过他的友人,约定十二月七日台北市政府相会。
  • 三百名美国国会议员今天搭乘专用列车从华盛顿到纽约开会,纪念去年悲壮的九一一恐怖攻击,并当场通过决议案,赞扬勇于救人的各行各业英雄。包括副总统钱尼半个国会的成员在严密护卫下,抵达一七八九年美国国父暨首任总统华盛顿宣示就职的曼哈坦联邦厅,表达全国对死难者的悼念,并对侵犯美国的恐怖份子宣告,恐怖行为“丝毫没有动摇美国人民对这世界最老也最强的民主国家的信念。”
  • 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自己主演的电影新作竟然不让孩子们欣赏。日前他前往法国参加一项美国影展期间接受当地媒体访问时说,他坚持不让自己的孩子看他所拍的新片“非法正义”,因为他对教养子女有非常坚定的信念。由保罗纽曼、汤姆汉克斯及裘德洛老、中、青三代实力派男星联手演出的“非法正义”,剧情描述三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替黑道工作的一名父亲遭受丧妻丧子的打击之痛,被迫带着唯一幸存的儿子踏上复仇之路。
  •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邀请丘吉尔前来演讲。
  • 指导人们行为的,有两种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另一种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以某种先验的信念检验行为的合理性,只要动机是纯正、神圣的,不管结果如何,这样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工具理性”不一样,它看重的不是动机,而是效果;它关心的是:为了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最有效率的?
  • 政治大学副校长司徒达贤指出,马来西亚目前正面临二、三十年前台湾状况,外资大量转移到大陆,而使当地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但是这也无疑带来突破现状的发展良机。他说,当年外资撤离时,台湾中小企业却凭着本身的信念、人才技术和社会环境生存下来。接着提高生产力与素质,又把产品成本降低,反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