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626)

第五部第三卷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

六 地 陷

  冉阿讓面前是一塊陷落的地。

  當時這類塌陷在愛麗捨廣場下面是經常發生的,這裡的地下層對水利工程很不利,因為它的流動性極大,所以地下的建築不夠堅實。這種流動性的土壤較之聖喬治區的流沙還更不牢靠,流沙只在石塊加混凝土築成地基後才能加以克服;而流動性的土壤也不比殉教者區惡臭的有沼氣的粘土層牢靠,這粘土稀薄到使殉教者區地下長廊的溝道只能用一條鑄鐵管來溝通。一八三六年,當局拆除並重建聖奧諾雷郊區下面舊的石砌溝渠,這正是冉阿讓此刻所在之處,那時從愛麗捨廣場直至塞納河地下都是流沙,這一障礙使工程延長將近六個月,以致引起沿岸住戶的強烈抗議,尤其是住大公館和有馬車的住戶。工程不但艱巨,而且還非常危險,那時確是降了四個半月的雨,塞納河的水位也三次升高。

  冉阿讓遇到的地陷是頭天晚上的暴雨造成的。舖路石的下面是沙子,沒有堅實的支撐,所以舖路石彎曲,形成了雨水的積聚。雨水既將舖路石浸透,於是坍塌相繼而來,溝槽開裂後就陷入了泥沼。塌陷的地方究竟有多長?這無法說清。黑暗在這兒比任何地方都深厚,這是夜之洞穴中的一個泥坑。

  冉阿讓感到溝道在腳下陷落了,他踏進了泥漿。這裡上面是水,下面是淤泥。但他還是得走過去。再轉身走回頭路已不可能了。現在馬呂斯已瀕危,冉阿讓也已力竭。還有什麼路可走呢?所以冉阿讓仍繼續前進。再說開始在窪地裡走了幾步,並不感到深,但越向前走,他的腳就越陷越深。不久淤泥深到腿的一半,而水則過了膝頭。他一面走,一面用兩臂把馬呂斯盡量高舉,超出水面。現在淤泥已到膝下,而水則到了腰際。他已無法再後退了,越陷越深。這淤泥的稠度可以承受一個人的重量,顯然不能承受兩個人的。如果馬呂斯和冉阿讓是單個走過去,則還有可能脫險。冉阿讓仍繼續往前走,舉著這個垂死的人,這也可能是具屍體了。

  水到了腋下,他感到自己在沉下去,他在這泥濘深處幾乎無法活動。密度既支撐重量,但同時也是障礙。冉阿讓一直舉著馬呂斯,因而就消耗大量體力向前走著,他在陷下去。現在他只剩下頭部露出水面了,但兩手仍高舉著馬呂斯。在有些洪水成災的古代油畫中,一個母親就是這樣舉著她的孩子的。

  他還在下沉,他仰起臉避水來保持呼吸。如果有人在這種黑暗裡看見他,還以為這是個面具在暗中漂蕩呢;他模糊地看見在他上面馬呂斯倒垂的頭和青灰色的面容;他拚命使了一下勁,把腳伸向前;他的腳觸著了一個不知是什麼的硬東西。

  這是個支點。好險!再晚一點就不行了。

  他豎起身來又彎下去,拚命在這個支點上站穩。他覺得自己好像踏上了生命階梯上的第一級。

  在污泥中危急萬分時碰到的這一支點原來是溝道另一邊的斜坡的開始,它彎而未斷,在水下拱著,好像一整條地板,用石塊砌得很好的建築成一拱形而相當堅固。這一段溝槽,部分已陷入水中,但仍很結實,確是一個斜坡。一踏上這斜坡,人就得救了。冉阿讓走上這平坦的斜坡,就走到了泥沼的另一邊。

  他走出水時,碰到一塊石頭就跪著跌倒了。他認為確應如此,他就這樣待了一會兒,靈魂沉浸在向上帝祈禱的不知怎樣的一種言語中。

  他又站起來,顫抖著,感到僵冷,惡臭熏人,他彎腰去背這垂死的人,泥漿直淌,心裡充滿了奇異的光彩。(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視察進行了。這是一次可怕的戰役,在漆黑的夜間向瘟疫和窒息性瓦斯進軍。同時也是一次有所發現的旅行。
  • 這不僅是進步,這是蛻變,在古老的陰渠和今日的陰渠之間,曾有過一次革命。誰進行了這次革命呢?是被眾人遺忘而我們提到的勃呂納梭。
  • 挖掘巴黎的下水道並非是輕而易舉的工程。過去十個世紀都在為它勞動而未能結束,如同未能完成巴黎的建築一樣。陰渠確實也受到巴黎擴展的影響。
  • 冉阿讓就處於巴黎的下水道中。這是巴黎和大海的又一相似之處。就像在大澤裡一樣,潛水員也能在下水道裡失蹤。
  • 冉阿讓一開始就搞錯了,他以為他在聖德尼街下面,然而很不幸他並不在那兒。在聖德尼街下面有一條路易十三時期的石砌老溝,它直通被稱作大渠的總渠
  • 他們擔心戰敗者以此作為避難所,警署署長吉斯凱負責搜查巴黎的隱蔽處,同時由畢若將軍肅清巴黎公開的暴民
  • 我們應當公正地承認,即使在局勢最嚴重的時刻,當時的警察仍鎮靜地盡到他們的道路管理和監視的責任。
  • 冉阿讓又繼續走下去,不再停留。走路已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圓拱頂的高度有變化,一般的高度是五尺六寸,這是按照一個人的高度設計的。
  • 他走的路顯然不對,於是他停下來另找方向。突然間他朝腳上一看,腳已看不見了。原來沙已把腳埋上。他把腳從沙裡拔出,想往回走,他向後轉,但陷得更深。
  • 地陷的深度、長度和密度隨著地下層的土質的好壞而變化不一,有時塌下三四尺,有時八尺或十尺;有時深不見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