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你不了解的孫權 固本圖遠命世之英

作者:劉曉

孫權像。(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509
【字號】    

唐代詩人王勃曾寫過一篇散文《三國論》,其中相當簡練地概括了孫權身為帝王「舉賢任能」的特質和其一生中取得的重要功績:他繼承父兄的事業,委周瑜、魯肅以重任。因為周泰的傷勢而哭泣,為呂蒙的病情祈禱上天,愛惜朱桓的才能而不加罪於他,聽取張昭的諫言而屢屢拜訪。(正因為他如此愛惜人才,)所以吳國的邊境能南到交趾(今越南北部),趕走了五嶺的士兵;東到海隅,擁有了百越的百姓。地方擴大到五千里,士兵擁有數十萬。孫權不愧是神武雄才、命世之英。

固本圖遠 開發江南

孫權即位後,除了通過軍事行動開疆拓土、穩固政權外,還通過聯姻、招撫等形式與江東世族建立聯繫,以獲得他們的支持。與此同時,孫權還注重對長江以南地區的開發。

東漢以來,長江以南一帶雖有所開發,但很多地區還是荒蕪之地。東漢末年北方戰亂,使不少老百姓南遷,他們帶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生產技術。孫權遂召集這些移民從事農業生產,並推行屯田。屯田分軍屯和民屯,專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需種田,免除民役。為了鼓勵將士屯田,孫權還將為自己駕車的八頭牛改作耕牛。

當時江南許多地方,使用火耕水耨等落後的耕作方式,在孫權的提倡下,開始推行兩牛一犛的耦耕法。此後大量的荒地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也逐年增加。孫權還十分注意興修水利,他下令修築東興提,防止巢湖水害,並開鑿了東渠和幾條運河,使水路交通得以發展,同時也便利了農業的灌溉。

在商業方面,孫權曾組織一些士兵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和商業活動,還設立了相應的商業管理和經營機構,如在都城建業設立官方紡織作坊「織絡」生產高級絲織品等。建業還有兩個大市場,用於商品交換。

在良臣的輔佐下,二十多年間,孫權將東吳治理得井井有條,並且通過開發江南,將江南的廣大地區由蠻荒之地變成了富庶之鄉,江南空前繁榮。東吳的造船業、手工業及商業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據三國康泰撰寫的《吳時外國傳》記載,東吳的海船最多達七帆,這種海船從南海加那調州乘風航行至大秦,也就是古羅馬帝國,只需要一個月。這種多帆多桅船的好處是,斜移的帆面各自迎風,後帆就不會擋住前帆的受風,所以可以快速行駛。這種技術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有如此先進技術的東吳,造船業自然也相當發達。東吳在建安郡即今福州設有典船校尉,掌管刑徒造船;此外,還在沿海永寧(今浙江溫州市)、橫陽(今浙江平陽縣)、溫麻(今福建連江縣)等處設置「船屯」,用以發展造船業。史載,在東吳被滅時,光官方就擁有舟船五千多艘。而東吳造的戰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三千名士兵。孫權乘坐的「飛雲」、「蓋海」等大船更是雄偉壯觀。即使在海上的普通大船也要長二十丈,高水平面二三丈,可載六七百人。

開拓海疆 遠交南洋

有著先進造船技藝和航海技術的東吳,自然不會忽視對廣闊的海域的探索。史載,孫權時期,東吳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海上遠行。

● 駐軍台灣

台灣在古代曾被稱為「夷洲」、「琉求」。據三國東吳人氏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夷洲在臨海郡(即今浙江寧海往南一帶)東南兩千里,由此可以確知「夷洲」即今日台灣。其書中描述與今台灣北部相似,書中所載夷洲土人的風俗習慣等也可從今台灣高山族中找到,這說明夷洲即台灣。另《元史‧琉求傳》(二百十卷)中也寫道:「琉求,在南海之東。」

公元230年,孫權打算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餘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古代日本)」。亶洲在海中,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東吳也有人航海被大風吹到亶洲的。孫權的想法遭到了重臣陸遜和全綜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不過,孫權沒有聽從。

《臨海水土志》中記載,衛溫、諸葛直率兵出海後,到達了夷洲。他們先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後橫渡台灣海峽,在今台南市和嘉義一帶登陸。在台灣駐紮了一年時間後,也沒找到亶洲,後因軍士水土不服返回大陸,隨船返回的還有台灣土著居民數千人。這是台灣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政權統治及駐軍記錄。此後,台灣與大陸有了更多的交往和交流。

● 日本古書有「吳國」

雖然衛溫、諸葛直前往亶洲之旅沒有成功,但這並不表明東吳和日本沒有交往。近代至1984年在日本先後發掘出三百七十多枚吳地所產銅鏡,證明兩國間商業貿易的存在。在日本古書《日本書記》和《古事記》中稱呼後東晉南朝為「吳國」,稱其人民為「吳人」,來自南朝的絲織品、服裝、床具都被冠以「吳民」,這說明東吳對日本影響至深。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後人摹本)中的吳主孫權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 高句麗稱臣進貢

孫權時期,其船隊還曾遠達遼東。當時的遼東雖然是魏國的勢力範圍,但實際是由公孫一族在那兒當土皇帝,此外,還有高句麗等在該地建國。早在建安年間,孫曾就派遣使者渡海去遼東與公孫康聯合,但使者被殺,兩家自此結仇。

公元228年,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成為遼東的新統治者。他一邊接受魏國的封爵,一邊又主動派遣使者和孫權示好。東吳的艦隊又出現在遼東和江南之間的海面上,從事民間商品交換。曹魏對此鞭長莫及,而駐當地的官吏也是無可奈何。232年三月,孫權組建了規模「浮舟百艘」的艦隊,派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為統帥,前往遼東。消息很快被魏國知道,汝南太守田豫設下伏兵,在東吳船隻九月回程之際,率軍突然殺出,周賀被斬,上岸士兵均被俘虜,船隻「多所沒失」,裴潛倖免於難。孫權對此後悔不已。

可一個月後,公孫淵派使進獻貂皮馬匹等,孫權十分高興,開始籌備又一次遼東之行。233年三月,孫權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為使者,將軍賀達、虞咨、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等人率領大軍萬人護送公孫淵的使者回遼東,同時攜帶金寶珍貨,九錫齊備賞賜公孫淵,並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等大臣認為給公孫淵的待遇過高,擔心出現意外,但孫權沒有聽從。

果不其然,當公孫淵看到萬泰等人另外攜帶用來購買戰馬的大量錢財貨物後, 心生歹念,趁東吳使臣、將士毫無防備,將其一網打盡。金銀財寶被公孫淵全部吞沒,公孫淵還將張彌、許晏等首級交給曹魏表功。孫權得知後怒火中燒:「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不自載鼠子頭以擲於海,無顏復臨萬國。就令顛沛,不以為恨。」他當即要親自率領艦隊討伐公孫淵,但在陸遜等人的勸諫下,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孫權還主動向張昭道歉。

令人意外的是,出使遼東的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疆四人逃脫,竟然到達了高句麗(今朝鮮半島北部),見到了國王位宮。他們隨即稱吳王給高句麗王及其主簿頒下詔書,還有賜品,但都被遼東劫掠。因高句麗和遼東公孫是世仇,國王位宮等非常高興,不僅接受詔令,還派使護送四人回國,並上表稱臣,進貢貂皮千枚、鶡雞皮十具。孫權收穫了意外之喜。於是,一年後,孫權派使臣拜見位宮,但使臣半路聽說位宮已接到魏國幽州刺史的命令,要他殺吳國使者以自保。使臣遂尋機回國。

孫權的遼東之行開闢了由東海至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航線,自秦漢以來未能形成的大東北與大東南的直達航路得以貫通。後世晉朝南渡,就是通過這條航線,而六朝時期亦是由此航路頻繁與朝鮮半島諸國貿易。

● 遠交南洋

226年,交阯(今越南)太守士燮卒,其子士徽作亂,為吳廣州刺史呂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滅,從此交州之地徹底為吳所據。

從224年至252年,朱應與康泰受孫權之命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進行外交活動。他們遠至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寨)諸國,經歷的國家有一百餘個,並與若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回國後,朱應寫了《扶南異物誌》,康泰寫了《吳時外國傳》,這兩本書是研究東吳與外國交往的重要資料,可惜二書均已失傳,僅在《水經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選注》等書中殘存一些片斷引文。

正是二人的成功出使,海外一些國家也遣使來到東吳。如243年,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此外,林邑、天竺(今印度)和波斯(今伊朗)等國也派使節攜帶禮物到東吳,孫權以禮相待,回贈中國精美的絲綢等物品。自孫權時代起,中國和南海各國的交往日趨頻繁。各國商船往返兩地,可以說是東吳航海獲利最大之處。

在吳韋昭的《吳鼓吹曲‧章洪德》中,對當時東吳和南海諸國的來往有如下描述:章洪德,邁威神。感殊風,懷遠鄰。平南裔,齊海濱。越裳貢,扶南臣。珍貨充庭,所見日新。

此外,242年,孫權還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航行至珠崖(今雷州半島)、儋耳(今海南島),在那裡恢復了漢朝時建立的郡縣制度。

● 前往大秦

據萬震《南州異物誌》上記載,234至237年間,有一個來自大秦國(古羅馬帝國)的名叫秦論的商人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派人送到孫權處。孫權向他詢問了其所在國的風土人情等,秦論一一說明。孫權為他在中國經商提供了種種方便。過了七八年,秦論準備回國,孫權派人送他回國,還送給他男女各十個僕人。而《吳時外國傳》也說「從加那調州,乘大海船,張七帆,時風一月餘,乃入秦,大秦國也」。

孫權既然能派人送秦論回國,進一步證明了東吳航海技術的先進和海上力量的強大。可惜因為史料的有限,對於孫權與海外更多的交往和東吳的強大,我們尚無法知曉。

命世之英

251年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孫權急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委託後事。252年夏四月,孫權病逝,終年71歲,在帝位24年。死後謚號「大皇帝」。廟號為太祖。

縱觀孫權一生,亦可稱得上是雄略之主,其「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其鼎盛時期所擁有的領土堪與曹魏匹敵,更兼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孫權真真是命世之大英雄也!@#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天外客/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圖)
    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也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而民國史學家柳詒徵的評價是:「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 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僅確定了「皇帝」稱號,做了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等諸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還留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並成為後世各代王朝的範本。
  • 德國柏林有一座現存的巴洛克式的雄偉的宮殿,它是十八世紀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託建築師Arnold Nering設計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後,為了紀念她,腓特烈一世將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宮」。此後幾經擴建。
  • 《易.繫辭》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今時回溯大約一萬年,正是中華文明萌生的上古時代。那時鴻蒙初開,天與地,神與人,初次在這中原舞臺綻放風采。那時的故事,流轉萬年光陰,歷經一代代世人口耳相傳,翰墨相續,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朧的傳說。儘管如此,那些散落在歷史縫隙的片段,始終為後人吟詠懷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煙海,追尋最初的記憶。
  • 越國,齊海,陶地;謀士,相國,富賈。三種角色,三重人生,卻在春秋時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現出神奇的統一。「重農抑商」歷來是古代中國的治國傳統,故而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有之,輔國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揚天下的卻屈指可數。范蠡以布衣之身,不僅官至將相,位極人臣,更能果斷轉型,投身商海,確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豐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學與經歷已教人驚嘆,他所奠定的「中華商道」更為後世傳頌。
  • 秦末漢初叱吒風雲、並開兩漢之基的大將軍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漢書補注》引唐朝大將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穰苴》和《孫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書,《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孫武兵法》又稱《孫子兵法》,是同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所著,該書計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典」。
  •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有著數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關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中出現過。其《海內北經》記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稱謂。既然有「倭」的記載,必定有來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這說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時就已經存在。據考證,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鮮半島,從半島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從日本到達半島,再從陸路去往中國的遼東。
  • 漢朝滅亡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往來依舊持續,中華文明繼續照耀著扶桑之國。在此期間,更多的漢文典籍輸入日本,日本人也開始大量使用漢字記事;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在此時東傳到了日本。
  • 提起張三丰,閃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然而,其中的描寫不少是杜撰,歷史上真正的張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並最終修成神仙,他在世間留下的神言、神跡,引無數人從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聲名和事蹟在明清兩朝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兩個朝代。一句「乾坤壺裡坐,這個老先師」正是張三丰對自我最為真切的概括。
  • 張三丰畫像
    「道人久已泯耳目,瀟灑自如脫拘束。朝從扶桑日頭起,暮去崑崙雲腳宿。」業已得道成仙、瀟灑自如遊走在人間的張三丰,除了濟世救人,化解危難外,還一再勸世人回頭是岸,莫誤在名利之中,總道是「古今名利總塵埃」。此外,他亦引導有緣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