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9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粥俗稱稀飯,古時稱包糜、酏,是東方家庭餐桌上的主食之一。根據《周書》記載,黃帝時期即開始「烹穀為粥」,可見中國人吃粥的歷史久遠。粥也被古人譽為「神仙飲食」,粥不只能果腹,還有養生作用,加上中藥材熬煮便是一碗藥粥,對人體健康大有助益。
粥飲是最補的食療
粥是許多傳統家庭的早餐,隨著飲食西化,現代人多以三明治、漢堡、冷飲等作為早餐。其實,清晨起床後腸胃功能尚未恢復正常,就吃難消化及寒涼食物,會削弱脾胃的運化功能。早上吃粥能暖胃熱身,迅速供給身體能量。陸游寫過一篇《粥記》,勸人每日食粥,「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
《隨患居飲食譜》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飲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現代研究指出,以米煮粥,澱粉可以轉化為糊精,大米在緩慢的熬煮中會分解成易消化的小分子成分。粥內含有多種酶,可以幫助消化,喝粥還可以補充水分,避免血液黏稠。
尤其,老年人脾胃功能漸弱,消化能力下降,加上牙口欠佳,口腔唾液澱粉酶分泌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粥容易消化,又具有健脾養胃、生津潤燥的效果,是老年人最好的養生飲食。
明代醫書《本草綱目》中記載了62種藥粥。清朝《粥譜》裡也記載了200多種藥粥,其治療作用之大,可見一斑。煮粥的配科可以任加變換,如失眠者可喝「百合蓮子粥」;要提神醒脾、化瘀散瘀就喝「桂花粳米粥」;「金銀花粳米粥」可用於風熱感冒……喝粥在中國也形成了「粥文化」。
古人吃粥文化有哪些?
中國人吃粥的歷史已有三千年,魏晉時代的中原人士便極其講究食粥。古人會以季節變換,或以養生目的變換粥物內容,達到不同養生功效。
按季節喝粥:
天地之間五行為萬物之所依,木、火、金、水代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依四時五行之喜忌變化養生,春天應喝「菊花粥」,可養肝解毒;夏天喝「綠豆粥」,能清熱祛暑;秋天喝「銀耳粥」,滋陰潤燥;冬天喝「八寶粥」,可溫胃健脾。
以養生健身目的喝粥:
各種食材都有不同的營養成效,如失眠者可喝「百合蓮子粥」,可安神補心;腰膝酸軟者喝「枸杞桑葚粥」,能補腎壯骨;水腫者可以喝「紅豆荷葉粥」,清熱利濕;大便溏瀉者喝「大棗糯米粥」,健脾益氣;便秘者可以喝「山藥蕃薯粥」,益氣通便;小便不利者喝「苡仁玉米粥」,利水滲濕。
《本草綱目》記載:「薏苡仁粥,除濕熱,利腸胃。」(Fotolia)
用鮮花做原料煮粥:
鮮花有清純怡神作用,不同鮮花煮粥有不同的功效,如「百合花粳米粥」可以清心安神、止咳潤肺;「桂花粳米粥」可以提神醒脾、化瘀散瘀;風熱感冒、咽喉紅腫,可喝「金銀花粳米粥」;「凌霄花苡仁粥」可活血化瘀、養肝健脾。@*◇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