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家、音樂家蔡元定

作者:仰岳
font print 人氣: 175
【字號】    
   標籤: tags: , ,

蔡元定字季通,建甯府建陽縣(今福建建陽)人,學者稱西山先生,為南宋著名之理學家、音樂家、堪輿學家,有「朱門領袖」、「閩學干城」之稱。

蔡元定少時十分聰穎,八歲能作詩,十歲即能日記千百言,成年後繼承父親志向,刻苦讀書,對天文、地理、理學、術數無所不通,尤其對禮樂之學有深刻研究。

二十五歲時蔡元定決定拜朱熹為師,但他的博學讓朱熹十分驚訝地說:「你的學問已經很好了,你不應該是我的學生,我們應該是朋友才對!」於是他便和朱熹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之後二人彼此教學相長,一同著書講學。蔡元定一生不求功名利祿,朝中大臣舉薦他至朝任官,甚至皇帝下詔聘任,他都稱病堅辭,但對於先聖先賢的禮樂教化極為重視。

當時為宋室南渡禮樂盡失,蔡元定與朱熹一同蒐集上古時期的禮樂著作並修訂成冊,並由朱熹上奏朝廷。之後朱熹修訂了鍾律、詩樂、樂制、樂舞等篇,蔡元定則深入的研究聲律,考訂五聲五行的相互關係,復興上古的樂舞,同時在書院中教育後進,以傳承先王之聖樂、聖舞。蔡元定著有《律呂新書》、《燕樂原辨》二書,在書中首次提出了十八律,解決古代十二律的音程關係與黃鐘宮調不盡相同的問題,此二本著作對南宋以後樂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據《宋史樂志》記載:朱熹深悼先王製作之湮泯,與其友武夷蔡元定相與講明,反覆參訂,以究其歸極。熹在慶元經筵,嘗草奏曰:「自秦滅學,禮樂先壞,而樂之為教,絕無師授。律尺短長,聲音清濁,學士大夫莫知其說,而不知其為闕也。望明詔許臣招致學徒,聚禮樂諸書,編輯別為一書,以補六藝之闕。」後修禮書,定為鍾律、樂制等篇,垂憲言以貽後人。

朱熹像(臺北故宮)
朱熹像(臺北故宮藏)

有造就的大音樂家內心往往是清淨安寧的,好的音樂素養也代表著崇高的個人修為。在蔡元定專心於音樂著述時,朝廷發生著政爭,朱熹的學說遭誣衊為「偽學」,蔡元定也受到牽連,獲罪被貶到湖南道州。出發前數百學子送行,為他的遭遇感嘆!蔡元定卻神色自若,僅做了一首詩表示其志:

執手笑相別,毋為兒女悲,輕醇壯行色,扶搖動征衣,斷不負所學,此心天可知。

接著蔡元定拄著拐杖步行近三千里,在途中歷盡艱辛,飽受折磨。道州地處偏僻,氣候惡烈,蔡元定因水土不服時時患病,但仍抱病講課授徒,他時時告誡學生們慎獨的重要:「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意思是,無論行走坐臥都要行為端正。獨自行走對得起跟隨自己的影子,獨自臥眠對得起溫暖自己的棉被;不能因我是有罪之人,而鬆懈放縱自己。

一天,蔡元定對兒子說「請辭謝客人的來訪,我想安靜一下,將我身體還給造物主。」三天後,蔡元定辭世,時為慶元四年(西元1198年)據說他在彌留之際,仍再三矚咐將棺木劈小,喪事從簡,之後蔡元定在政爭結束後恢復名譽,被朝廷追贈為迪功郎,並被賜諡號「文節」。@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有沒有聲樂大師?對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會猶疑。在很多現代人的印象中,講究科學發聲,利用共鳴效果的美聲唱法來源於西方,中國古代中似乎沒有什麼聲樂理論,因而人們的一般印象中,只有西方纔有聲樂大師。其實不然,中國古代有不少傑出的聲樂大師。
  • 中國人都知道形容音樂感染力的一個成語「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這個成語出自《列子‧湯問》,說的是戰國時期民間歌唱家韓娥的故事:韓娥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飢餓,斷糧已好幾日了,於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韓娥唱完後一連三天之內,人們還聽到她歌聲的餘音在房樑間繚繞,以為她還沒走呢。
  • 中國黃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臘月初八這一天,原來是一個傳統節日,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的。因為臘祭在十二月舉行,朝朝代代這樣沿襲下來,就把這個冬末春初、新舊交替的月份稱「臘月」。到南北朝時期,黃曆十二月初八被正式定為「臘八節」。
  • 姜夔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是流傳至今的唯一一部帶有曲譜的宋代歌集,保存了宋詞的音調及唱法,被視作「音樂史上的稀世珍寶」在這本書收錄了十七首姜夔的譜,其中的《暗香》、《疏影》為其代表作。
  • 姜夔與歌姬小紅,他們一個專精於樂器,一個專精於歌唱,他們之間的關係或許不是單純的男歡女愛,而是彼此成長的夥伴。或許這才是男女的相處之道。
  • 岳飛見滾滾長江,不禁潸然淚下!他淡淡的說:「我怕無法信守跟宗澤的誓約!」「當年東京留守宗澤原本手握百萬兵馬,然朝廷苟安無法北伐收復河山,臨終時猶喊『過河!過河!過河!』我當年誓言要繼承遺志,如今…...」
  • 北宋時期,在大唐盛世之後歷經五代十國的紛亂局勢,唐代的樂舞已幾乎失傳,所以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立即恢復太常、鼓吹兩署音樂專職機構,並置教坊修正五代的靡亂之音,文舞為《文德》之舞,武舞為《武功》之舞,以十二安為官方樂章,以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意,象徵著宋朝崇儒尚文之風。
  • 宋高宗於名堂祭祀天地開始用樂,此時南宋已定都臨安府。臨安府海外貿易興盛,遍及五十餘國,為當時世界第一大貿易城市,城內各國遊客來往不絕,酒肆茶樓、藝場、教坊、夜市興盛空前,比起北宋時期的汴京城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時音樂形式主要已流傳於民間,說唱藝人張五牛創「唱賺」 形式的歌曲風靡了整個大江南北。
  • 笛是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它歷史悠久,在黃帝時期的樂官伶倫曾以竹子作笛吹奏,是目前在文獻上發現最早的紀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