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友散記

作者:友朋
候鳥,紅胸鶲
台灣冬候鳥紅胸鶲。(友朋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朋友C是位鳥友,剛從職場退休,算是菜鳥鳥友。在職場熬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才攀上退休列車,真是愜意極了。剛退下來,發現時間都是自己的,自己也是自己的,那簡直就覺得人生至此,夫復何求了。所以那邊一結束,這邊就急急地投入了幾項和大自然有關的義工行列,於是逐夢的夢就開始進行了。

人們出遊時大都喜歡拍照,留個影做個紀念嘛。拍下來之後,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緬懷、陶醉一番,如果運氣好,拍到了特殊的、難得的物事,那就更彌足珍貴了。像朋友C這種有目的的攝影者,追求的就不僅僅是紀念而已,「逐夢」是她們的特色。

我們現在就來分享這位鳥友拍的照片,她還做了簡單的解說。

台灣藍鵲是台灣特有種,一身鮮麗貴氣的寶藍華服,卻有鴉科的聒噪聲。(友朋提供)

台灣藍鵲

台灣藍鵲是台灣特有種,台語稱為長尾山娘。牠一身鮮麗貴氣的寶藍華服,非常醒目。黑亮的頭上嵌著白眼球黑眼珠,嘴和腳鮮紅欲滴,加上帶著比身軀還長的寶藍長尾巴,把牠烘托得像個極其出色的藝人,往台上一亮,艷照十方!

牠們性喜群居,但十分聒噪。群聚時,人們只感到牠們整天吵嚷不息。比較特別的是,牠們的群體是由家庭成員組成的,也許牠們也有輩分之分,如果我們也聽得懂鳥語,應該也可以分辨出哪位是爺爺,哪位是奶奶吧。

來台拍鳥的退休機師鳥友

曾在野外碰到一位紐西蘭籍鳥友,退休的紐西蘭航空機師,他說他對會飛的東西都感興趣。在機師生涯退休後,他選擇每年在他認為最漂亮的島嶼──台灣,停留半年,目的就是拍鳥。

有一天,他騎摩托車上陽明山,半路上捕獲一條蛇,裝進袋裡,到了定點,拿出蛇來,以之吸引台灣藍鵲來捕食。藉此,他拍到了許多台灣藍鵲的美照。(那個精采可以想見,可惜沒跟他要下來) 

這種鳥雖然野外常見,但它有鴉科的聒噪聲,不見得討喜。可是看在外籍人士眼裡,那可是只有台灣才看得到的珍寶呢!

候鳥,紅胸鶲
台灣冬候鳥紅胸鶲。(友朋提供)

紅胸鶲

胸前有著如紅圍巾般羽毛的紅胸鶲,這位稀客在台灣屬於稀有的冬候鳥,屬於超級迷你鳥這一等級,去年底來到石門水庫,馬上吸引上百支大砲(長鏡頭之暱稱),我也不免俗的去「朝聖」了兩次。

石門水庫的初春。(友朋提供)
石門水庫的初春。(友朋提供)

這隻鳥兒全身渾圓飽滿,站在枯枝上,那付憨純的模樣,真是可愛到極點。相較於台灣藍鵲群聚喧嘩的畫面,這隻穿梭在梅樹間捕食昆蟲的紅胸鶲顯得形單影孤,著實讓人心疼。

其實,群聚也好,單獨出現也罷,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的。許多鳥友喜歡為拍照而餵食、放鳥音,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真不該這麼做,美麗照片的背後,如果夾帶著破壞鳥類生態的情事,這樣拍來的照片還稱得上「美」嗎?

我們喜歡大自然,但這個大自然並不以人類為主,蟲魚鳥獸都應該擁有牠們本來的樣貌,維持牠們原生的狀態,這才是令人陶醉的大自然!@*#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7月初酷暑的周末下午,我獨自騎著十幾年的老野狼機車,慢速地朝著一個不很確定的目的地前進,目標便是找尋新聞報導中在嘉義縣竹崎鄉築巢育雛的台灣特有種藍鵲的蹤跡。
  • 對於學習,我們都希望孩子學得的不僅是知識、技藝,更是一種態度,充滿熱忱和獨立自主的精神。在孩子成長的時候,這個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謎樣的吸引力,探索自然、認識文化、在生活中發現無數新的火花。如果他們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能被接納包容,甚至學會在生活中自己找答案,相信所有能幫助孩子獲得體驗的都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 海洋動物的生存環境,正面臨著殘酷的考驗,因為人類為了省錢將汙水、廢水、垃圾等未經過處理,就排入河流再慢慢流向大海,
  • 西伯利亞白鶴與親鳥失散,沒有找到母親,重回新北市金山農田棲地,不少人今天帶著媽媽去看小鶴,直說,感覺牠累了。小鶴在農地的奇幻旅程,母親節並不孤獨,但食安堪慮。
  • 農委會農糧署北區分署19日將於三芝國小帶領學童體驗收割水稻活動。北區分署副分署長蘇德明說,今年食米養成教育推廣計畫共14所小學參與,學童下田彎腰,體驗何謂粒粒皆辛苦。
  • 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瀕危鳥類的黑面琵鷺,目前全世界僅3,000多隻。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7月21日公布,今年滯留台灣未北返的黑面琵鷺共有21隻,是12年來的最多紀錄;其中有7隻留在台南,4隻幾乎都在七股頂山棲息處停留,吸引不少鳥友前往觀看。
  • 在回來的小徑上,伯樂伊突然停頓下來,指著路旁一個小丘問:「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螞蟻窩!」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嗯,在森林裡,如果大家見到螞蟻窩,千萬不要破壞它,有螞蟻窩,才證明森林是健康的。」伯樂伊鄭重地說:「因為螞蟻會吃掉各種對樹木有害的蟲子或寄生蟲。」
  • 中研院地球所所長鍾孫霖院士,在 1997 年展開「東亞地體構造演化整合型研究計畫 (CREATE) 」,二十年間到西藏、高加索、伊朗、東南亞等地做地質調查。利用火成岩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重新詮釋東亞地體構造的歷史,揭開山脈形成的奧秘,也有助於人們了解臺灣周圍的板塊活動。
  • 為了讓學童對家鄉的環境、土地有更深的認同感,高雄師範大學與屏東勝利國小攜手合作,透過生態、文化與生活的新型態在地戶外教學體驗課程,培育孩子成為守護地球環境的小尖兵。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