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參賽作品

【徵文】五月:千年古城不一樣的文革往事

在強權甚至邪惡統治的年代,我們或許沒有反抗的勇氣,但我們有不合作的權利,有不助紂為虐的選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05月31日訊】

家鄉是千年古城,史書上首次露面是在大洪水時期,是大禹詔令諸侯商討治水方案的地方,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曾經一度輝煌。及至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在家鄉設了縣。縣志曰:「自秦立縣,從無廢置。」

家鄉人自此綿綿延延到了今天。

兩千多年來歷經各類戰禍天災,朝代更迭,家鄉於默默無聞中始終屹立不倒,千年傳承的除了古老方言中處處可見的佛家思想烙印(比如說,「撒謊」在我們方言裡是「造業」二字,表示同情則用「罪過」),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眾多民間故事中蘊含的「忠義」二字,便是家鄉人深入血脈的善良。

外公年輕時是國民黨政府官員,文革期間自然受到衝擊,被進駐的工作組關起來要求寫對當今政府的意見書。外公自是不敢。不寫就關著,關了三天三夜。外公熬不過,終於寫了點工作組滿意的「意見」被放了出來。

誰想第二天這意見書便成了罪證,外公被打成了「現行反革命」。從此,外公成了各種運動的常客,全家人連帶母親也備受牽連。

只是依家鄉人心中古老的道德標準,那些像我外公這樣被政府要求批鬥的人,多半無辜。與人為善即與己為善的古訓在家鄉人心中根深蒂固。欺怠無辜壞了名聲不說,以後還會遭報應的。所以運動中臺上臺下多半都只是做做戲,應付一下,沒有誰真會對誰怎樣。

畢竟在外婆家這個沒有陌生面孔的小鎮,誰家都沾點親帶點故,年輕人誰要是真敢聽從號召下狠手,回家就得被長輩們整治,出了門也少不得被街坊指指點點,被德高望重的太公、太婆們語重心長,所以做不出太出格的事。

這樣外公十年文革中雖然被運動過不少,但都是走走過場,從沒挨過打。不得已要來抄家,也總會有人偷偷泄露消息給我們家,讓提前做好準備。

那時母親在小鎮唯一的飯店做售票員兼出納,飯店所有進出款項均由母親經手。店長並沒有因為外公的關係而對母親心生嫌隙,每天現金進進出出還是放心交由母親掌管。母親也知恩圖報,把錢管的清楚明了,從不敢有半分貪圖。飯店同事們對我們家也多有關照。

外公按規定每天得去一位監督者家中報到。後廚好脾氣的偉昌成分好,做了這監督者,但從沒為難過外公,一直客客氣氣,以禮相待。服務員老宣跟母親一樣成分也不好。那日搞運動安排母親批鬥老宣。

臺下一起候場的時候,已身經百戰的老宣點撥母親如何批鬥他,說到時記得一定要用手指戳著他說話。母親不敢。老宣便苦口婆心勸母親,說是以母親的出身,須得表現凶狠些才能表明自己是可以「被教育好的」,這樣以後日子才能好過。兩人在推推讓讓中被催上了臺。

那天表演如何,其實沒多少人在意,過後也不會有人記得。臺下看客都是街坊中被拉來的壯丁。但老宣那份不顧及自己一心為後輩著想的心,母親一直感念,多年以後與我提及,依然唏噓。

外公從前在國民黨政府管的是軍需。在戰亂時期物資緊缺的年代守住了本心不曾貪腐。後來又婉拒共產黨邀約去替新政府做事,滿腹才學卻甘願在小鎮醬菜店度餘生。

老天垂憐,善有善報,外婆常說,外公上半輩子嚴守操守積了德,下半輩子得善報,所以我們家文革中雖有此一劫,卻在家鄉人善心呵護下得以平安度過。後來外婆就信了佛。

記得那年離家遠行,臨別前遇見德高望重的二太公。二太公跟我說了一番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的話:

「 我年輕的時候來了日本人,後來走了,又來了國民黨,也走了,現在是共產黨,遲早也會走。但我們是在這兒的,我們一直是在這兒的。」

是的,二太公看得很明白。

不管統治者是誰,家鄉的主人始終是我們和我們固守的傳統。我們或許彎過腰,低過頭,但我們從未退卻。

就像城外石山上那尊天然大佛世代守護著我們,家鄉人也幾近頑固地在守護著這片土地不為邪魔所侵擾,以兩千年時光錘鍊出來的定力,以心中那份近乎本能的善良和千年文化的底蘊,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堅守著,哪怕外面已是濁浪滔天。

在強權甚至邪惡統治的年代,我們或許沒有反抗的勇氣,但我們有不合作的權利,有不助紂為虐的選擇。聽說在像家鄉這樣民風傳統的古老城鎮,文革的衝擊遠比大城市來的小,打死人的案例鮮有發生。所以我們家的故事不會是鳳毛麟角。

最近中國又開始風雨飄搖,政府監控嚴格,民間告密盛行,弄到百姓人心惶惶,彷彿文革又將重來。四十年間滄海桑田,往事塵封,故人已去,但這世間的理不會變。

無論歷史如何演變,或許邪惡又將猖獗,但像我外公和家鄉人一樣守得住本心的人終將得到善報。

望家鄉平安。待紅潮退卻,我自葉落歸根。彼時我鄉音無改,不知家鄉可否容顏依舊?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責任編輯:古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精神,將為民族開創新的希望。()
    在這危急關頭,我們呼喚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精神。在那一片土地上,這種源自上天和久遠的精神,創造過奇蹟,抵禦過風雨,演繹春秋大義、忠烈悲歌,綻放華彩。今天,許多真誠、善良、正直的中國人,正在以勇氣和行動,堅守與實踐著民族的精神。
  • 冬天快要過去,新年又要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又要到了。這簡單的回憶就作為對你們最初的紀念(季年)吧。你們沒有活到二十一世紀,你們自願在它的門前停住。讓新生命朝前走吧,你們把一切託付給他,用那稚嫩的小腿在大地上重新行走,哪怕坎坷依舊,顛沛依舊......
  • 在廣袤的東方大地,居住著一群神的傳人,黃皮膚、黃眼睛,襯以華麗的黑髮。隨著歷史的演繹,這片大地被稱為「中國」,這群人被譽為「中華民族」。他們善良、聰慧、勤勞、勇敢,敬天尤物、繁衍生息、斗換星移、年復一年,逐漸成為地球上一個偉大的民族。黃河流域乃中華民族最早發源地,從原始時代的石器,到夏商時期的青銅器,再到春秋時期的鐵器(約公元前五世紀,中國春秋末年,大部分地區已使用鐵器)。鐵器的廣泛運用,使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生活水準也慢慢提升,衣食足而思禮儀,中華民族一步一步走向文明。
  • 奶奶不識字,不讀書,哪來的那麼多故事呢?記得工作後到北京十渡去遊玩,在山上的道觀裡買了一本介紹當地山水的書,其中有一個故事,就是小時候奶奶講的「十渡的由來」。那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紮下了根:善惡、因果、報應、敬天知命……
  • 從德向善,忠厚待人,誠實做事是父親一輩子為人處事的信條。想不到就憑這讓他和我們一家在歷經戰火,兵荒馬亂乃至階級鬥爭,文化革命中,歷經打擊,然後能劫後餘生。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 我要寫篇短文紀念我剛過世的朋友,林建興。林大哥生前寫道:「人一走,茶就涼,屬自然規律;人還在,茶就涼,為世態炎涼。」我喜歡喝茶,雖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涼了,餘韻裊裊,還是會讓人回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