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3月26日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逝世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1827年3月26日 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及向浪漫主義樂派過渡時期的傑出代表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恩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從4歲開始音樂教育,很早就學會了演奏鋼琴、管風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長笛,13歲就當上了宮廷劇場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師、助理管風琴師。

14歲以前,貝多芬受過普通學校教育,19歲時獲准進波恩大學聽課,在那裏攻讀了康得的哲學論著和古希臘文學,也接觸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啓蒙思想,對他以後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邊求學邊工作,1783年擔任歌劇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擔任宮廷副管風琴師,從1788年起又兼任宮廷樂隊的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4月,貝多芬赴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觀光,在那裏拜見了莫札特。他的即興演奏贏得了莫札特的讚賞。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革命影響到德國,正在波恩大學作旁聽生的貝多芬也沈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信仰共和制,熱愛“自由、平等、博愛”,推崇人民、鬥爭、勝利,他把這種信念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標,至死不變。

1792年,貝多芬第2次到達維也納,跟海頓學作曲。後來又向阿爾佈雷希茨貝格爾學習對位法,向義大利歌劇作家薩列裏學歌曲寫作。1795年,25歲的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號作品──3首爲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後5年他陸續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鋼琴奏鳴曲》(即《悲愴》奏鳴曲,1799年出版)是他這段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聲譽日漸遍及歐洲。

但痛苦一直伴隨著貝多芬。從27歲起,他的耳朵漸漸地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沈重的打擊!同時,他還遭受著失戀的折磨,心愛的姑娘一個個離他而去。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貝多芬表現出極其旺盛的創作力,寫出了許多傑出的作品,如《月光奏鳴曲》、《第二交響曲》、《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曲》、《曙光奏鳴曲》、《熱情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被公認爲貝多芬奏鳴曲創作的頂峰。另外還有《第四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作品中最完整的典範之一。

貝多芬還創作了《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成就的頂峰。曲目第一次演出時盛況空前,曾受到觀衆五次鼓掌歡迎,而當時歡迎皇族也不過用三次鼓掌禮,因此引得警察都出面干涉。貝多芬在自己的作品裏謳歌歡樂。他覺得所有的管弦樂器還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打破常規,在最後樂章中引入了人聲的合唱,歌詞是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第九交響曲》成了交響樂作品中的不朽之作,而貝多芬也被譽爲“交響樂之王”。

綜觀貝多芬一生的創作,他在作曲技術上有許多新發展,例如他擴充了奏鳴曲式結構,加強了它的表現力。他的主題、過渡、副主題都連接得很緊湊,若一氣呵成。轉調也更自由,打破了過去各樂章之間以及主題與副主題之間的調性關係的陳規,使調性色彩更豐富,適於表
現更絢麗壯觀的內容。

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並開闢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東京首演近滿座 (3/1/2002)    
  • 不懂計算的貝多芬和愛因斯坦 (11/8/2001)    
  • 古典的最後光芒–布拉姆斯 (9/23/2001)    
  • 貝多芬的小孩--台灣聽障兒童夏令營成果發表 (8/13/2001)    
  • 音樂大師貝多芬 (11/21/2000)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