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選讀劉伯溫的七言律詩《二月二日登樓作》,創作於1352年杭州。劉伯溫曾經辭官在杭州居住過四年(1348年2月—1352年4月)。
創作背景:黃曆的二月二日,在中國古代是民間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被稱為「迎富」日,也有稱為「挑菜」日(節)。據唐‧韓鄂《歲華紀麗》記載[1],上古時期教人類構木為巢居住的有巢氏,曾經在二月二日這一天從外地貧苦人家抱養了一個孩子回來,其家因此善事而開始富足。後來人們就在這一天到野外去採蓬蒿等可食用的野菜,回來後在門前清供財神,因此稱為「迎富」。
文人韻土也利用這一天到郊外踏青並觀看百姓挑菜的熱鬧場面。唐‧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唐‧李商隱《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宋‧賀鑄《二月二日席上賦》:「二日舊傳挑菜節,一樽聊解負薪憂。」唐代之後這一類的詩詞非常多,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二月二日這一天對劉伯溫來說也未能免俗,到郊外朋友的山莊登樓看熱鬧。但劉伯溫的心情並不是太好。因為就在去年九月,「紅巾軍」的首領徐壽輝在蘄水(湖北浠水縣)登基當了「皇帝」。徐壽輝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先禍亂了湖廣,又迅速攻陷了安徽、江西等地,朝浙江打來。劉伯溫從觀察天象變化上能夠預先知道天下大勢的走向,也知道杭州將會被攻陷。但更具體的情況也看不到,因為他也是局中之人,有屬於他的將星[2]在位。那一段時間劉伯溫寫的詩都帶著擔憂。因為他有很多親朋好友在杭州等地,有可能會遭劫,而他卻不能隨便泄漏天機。
比如,公元1352年三月初,劉伯溫在五言律詩《殺氣》詩中寫道:「殺氣乾坤黑,陰氛日月黃。已成心曲亂,不復鬢毛蒼。夜哭城笳裡,朝煙野戍傍。扶傾無郭李,何地尚耕桑。」大意:殺伐的氣氛籠罩了杭州城,彷彿天地都在黑暗之中;陰霾使日月無光。(由於擔憂親朋的安危)已經亂了的心緒,是不可能讓些許發白的鬢毛變黑的。淒涼的胡笳聲、嬰孩啼哭聲從城中傳來,遠處,城外駐紮的元軍兵營在朝日煙霞旁。大廈將傾,如果沒有郭子儀、李光弼那樣的良將在,普通百姓哪還有心事務農呢?
劉伯溫之所以這麼擔憂,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杭州城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原因,沒有完整的防務城牆。劉伯溫畢竟是從元朝官場退下來的,又是進士及第,從身分上講,當時還算是朝廷這方的人。所以在杭州城被攻陷後,劉伯溫寫了一首《築城詞》的詩,勸南方一帶的官員築防務城牆:「君不見杭州無城賊直入,台州有城賊不入。」只是沒有人聽他的建議。
其實劉伯溫也知道,那個徐壽輝並非「真命天子」。自古以來,靠「劫富濟貧」起家的所謂「義軍」,那些頭目的結局都不會好,普遍得到了現世的報應。就如這個徐壽輝,後來也被其部將陳友諒劫持利用,利用完了,陳友諒派人用鐵杖擊碎徐壽輝腦袋致死[3]。
正常的社會就是有窮人與富人。窮人有可能是因為懶惰而變窮,而且不想改變;富人更多的是勤勞而致富。那些幹著「劫富濟貧」壞事的土匪,當他們因為搶劫而致富的時候,是不是也要被劫一把?俗話說:「天理昭昭,報應不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公元1352年四月劉伯溫離開杭州回青田縣家鄉。而杭州在同年的七月被徐壽輝的「紅巾軍」攻陷。
下面筆者就詳細地解讀這首七言律詩:
二月二日登樓作 元末‧劉基
薄寒疏雨集春愁,愁極難禁獨上樓。
何處山中堪採藥,幾時湖上好乘舟?
銜泥客燕聊相傍,泛水浮萍可自由?
見說蘭亭依舊在,於今王謝少風流。
薄寒疏雨集春愁,愁極難禁獨上樓。「疏雨」零星小雨。「難禁」不由自主地。「禁」這個字格律上的要求必須讀平聲「金」。
首聯兩句大意:輕寒與小雨,彷彿在收集著春天的愁緒;愁緒交加讓人不由自主地登上樓台。
何處山中堪採藥,幾時湖上好乘舟?「採藥」借指隱居。頷聯大意:(在這個亂世之中)哪個山中適合隱居呢?幾時有好心情在湖上泛舟?(言外之意:天下大亂,紅塵已無清淨之地。)
銜泥客燕聊相傍,泛水浮萍可自由?大意:正在銜泥做窩,客居此處的燕子,剛好跟我作個伴。那些隨波逐流的浮萍真的自由了嗎?
見說蘭亭依舊在,於今王謝少風流。「見說」聽說。「蘭亭」景點在浙江紹興市蘭渚山。「王謝」本詩借指元末朝廷中高階層的官員。
尾聯兩句大意:聽說蘭渚山下的蘭亭遺址還在,可是現今的朝廷已經少了如王羲之、謝安那樣的風流人物了。(言外之意:朝中無能人,誰都拿現在的局勢沒辦法,元朝註定要滅亡。)
詩評:詩人本來是想看二月二挑菜節的熱鬧,因為愁緒難消才獨自登樓。頷聯與頸聯通過兩個反問句,道出了天下局勢,個人狀況,並寫出了一句警世名言:「泛水浮萍可自由?」(在濁世中隨波逐流,算是得到自由了嗎?)尾聯表達了對元末朝廷中那些碌碌之輩的失望。
格律及用韻:
仄平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 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韻)。
《平水韻》押尤韻。格律嚴謹,頷聯、頸聯對仗工整。加底線的意思是此處可平可仄。
入聲字辨析:近現代學術界有一種說法:「元朝沒有入聲」,不止是說元朝的官方語言中沒有入聲發音,寫近體詩也不講究入聲。其實這是毫無根據的一種猜測。從元朝初期制訂科舉考試制度的著名大臣、詩人耶律楚材到元末進士及第的劉伯溫,元朝的詩人在寫近體詩的用韻上都嚴格依照《平水韻》的分類。而科舉考試中試帖詩就是考近體詩。
據《元史‧志第三十一》記載:「鄉試、會試,許將《禮部韻略》外,餘並不許懷挾文字。」元朝的科舉考試允許帶韻書(字典)入場,其中《禮部韻略》全稱為《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南宋毛晃編著(南宋官方韻書簡裝本)。而元朝的官方韻書為《古今韻會舉要》,也同樣有入聲字分部,其中入聲字的分類與《平水韻》相同。
今天我們選讀的這首詩,第一句中的「集」字、和第二句中的「極」都是入聲字,在元曲參考韻書《中原音韻》中,它們都是入聲當平聲用,而實際上這兩個位置都不能用平聲字。現代的一些「專家」,研究學問不是引經據典,而是憑藉自己名氣。其實在現今社會中,有名氣不一定是明白人,而明白人卻不一定有名氣。
這是選讀劉伯溫的近體詩順帶辨析的一件事情。
附註:
[1]唐‧韓鄂《歲華紀麗‧二月》:「『巢人乞子以得富』註:『昔巢氏時,二月二乞得人子歸養之,家便大富。後以此日出野曰采蓬茲,向門前以祭之,云迎富。』」
[2]將星:儒家星象學認為帝王將相與天上星宿相應,將星即對應大將的星宿。唐‧張說《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將星移北洛,神雨避東京(大意:王晙對應的將星移向洛水的北面,洛陽連綿不斷的春雨也停下來了)。」唐‧高適《李雲南征蠻詩》:「將星獨照耀,邊色何溟濛(大意:邊地的局勢是那樣的昏暗不明,有賴於將星的照耀才得以明朗)。」唐‧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將星,漢上柳條青(大意:天象觀察,將星在移動;長安城外柳色青青)。」
[3]《明史‧列傳第十一‧陳友諒》:「江州,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遂挾壽輝東下,攻太平。」「進駐采石磯,遣部將陽白事壽輝前,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