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晝現女主昌 寇準再剛也無奈呀!(1)

作者:沉靜
古書上講,太白金星大白天出現,預示著女主興旺。(Shutterstock/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11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垂象,見吉凶」。而真正讀懂並順應天意的有多少呢?各種解讀籌劃、糾結衝突,往往在塵埃落定之後,才恍然明白那冥冥中的定數。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中,逆向自轉的金星最明亮醒目,清晨的啟明星和黃昏的長庚星都是它!古稱太白,又叫太白金星。在很多人心目中,太白金星的化身就是《西遊記》中睿智慈祥的白髮老神,或者詩仙李白那樣太白星下凡的奇異天才。

在黃曆月末月初的日出日落之時,天幕上常會出現金星伴月牙的美景。(Shutterstock)

金星在占星術中代表著財富、快樂、藝術、愛情、魅力等等,但在某些特殊時段,威武的兵戈之象是其主要特徵,傳說太白金星在人間對應的是白虎星轉世的猛將來主導戰爭。《史記正義》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將軍之像也。」道教中掌管金星的太白星君,漢晉之時為手執七星劍的白衣少年,明清之際變成手拿拂塵、鬚髮皆白的長者,由唐入宋至元的七百餘年,太白星君竟然是一位頭戴雞冠、懷抱琵琶的女神。琵琶既能訴說相思離愁,又能烘托歡快喜慶,更能表現金戈鐵馬的肅殺凜冽和烽火驚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邊塞軍營的琵琶音是散落在唐詩中的珠翠。無獨有偶,金星的西文芳名源自羅馬女神維納斯(Venus),即古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這位愛與美的女神因獲得金蘋果而引發的嫉妒、情慾糾紛,導致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

敦煌唐代絹畫《熾盛光佛並五星圖》中的太白星君,是頭戴雞冠、懷抱琵琶的女神。(公有領域)

古人認為天象的變化與王朝的興衰相關。《漢書‧天文志》云:「(太白)晝見,與日爭明,強國弱,小國強,女主昌……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大白天還能見到金星,國家之間的強弱發生逆轉,女子主政比較興旺。太陽升到中天的午位時,還能看見金星,就叫經天。星占君王懦弱,外夷入侵、江山易主等大事將臨,天下變革之兆。天文星占在古代政治軍事中也是個頗具影響力的因素呢!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長安上空太白屢晝見。太史占卜曰:「女主昌」。關於武則天掌權稱帝的預測在《推背圖》第三象裡就有。相傳唐太宗命天文學家李淳風、相士袁天罡推算大唐國運,沒想到竟一直推演到兩千年後,還大多應驗成真了!這本預言奇書最初的名字為「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就是以金星為坐標、以會運為紀年、配有卦象圖的讖語。

宋真宗 VS 蕭太后

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契丹統和二十二年,也是個甲辰龍年,居然是古中國史上記載大規模地震最多(九次)的年份。大正月裡,京師開封(汴梁)就震了三次,接著河北、四川、山西等多地此起彼伏地頻繁震開了。更讓宋真宗趙恆驚心動魄的是宋遼邊境的戰火延燒,這一年的閏九月初八(10月24日),蕭太后和兒子遼聖宗率20萬精兵鐵騎氣勢洶洶地大舉伐宋,以統軍使蕭撻凜、奚六部大王蕭觀音奴為先鋒,分兵襲擊劫掠,迅速南下……

告急的文書紛至沓來,宋廷愁雲密布,王欽若等大臣建議南渡避難。「棄太廟社稷而去,人心崩潰,敵趁虛深入,天下還能再保嗎?」新上任的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堅決主戰,並勸皇上御駕親征,激勵士氣。

宋真宗趙恆(968—1022年)半身畫像。(公有領域)

真宗非常猶豫,為收復中原王朝的天險屏障——燕雲十六州,大宋兩次北上伐遼皆以慘敗告終,其父宋太宗腿中兩箭,乘驢車倉惶逃離,箭瘡久治不愈,最終因併發症而駕崩。被遼封為夏國王的李繼遷1002年攻占了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又陸續攻打涼州等河西走廊的駿馬產地。1003年真宗親信王繼忠的部隊在河北望都的宋遼鏖戰中全軍覆沒。虎狼環伺的噩夢揮之不去,真宗壓力山大呀!

已向天下頒布親征詔書了,安保準備就緒。十一月初一(1004年12月15日)上午,天空突然出現異象:「太白晝見,流星出上台,北貫斗魁。」大白天看見太白金星,流星也上貫斗魁(斗魁:北斗七星之第一至第四星,即樞、璇、璣、權)。司天監占卜的結果是「女主昌」或「宰相亡」。真宗嚇懵了,南巡的呼聲再起。

女主昌,這不是遼太宗947年占領開封、入主中原的歷史將由蕭太后重演了嘛?!契丹人擁據了燕雲十六州,還從晉末帝手中獲得「秦傳國璽」,就認為「天子符瑞」盡歸於遼。他們學習中原文化和治國經驗,建立了孔廟、佛寺和道觀。對長城以北的草原和長城以南農耕區域採取行之有效的因俗而治,使得遼國南面仍沿襲唐和五代的官制,漢服上承大唐遺韻。契丹人不僅宣稱是炎黃子孫,更以「受命於天」的華夏正統自居。

蕭太后蕭綽(953—1009年)可是個威震東亞、厲害能幹的女主,與評書戲曲中妖魔化的反派丑角不同,她是史上非常有才略、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帶領國家走向強盛的她被尊為「承天皇太后」。蕭綽,小字燕燕,是遼北府宰相蕭思溫的千金,父親從她打掃房間的乾淨利索勁兒中,斷定此女必成大事。她16歲當皇后,除了生兒育女,就是幫遼景宗處理軍政大事,文韜武略無一不通。景宗駕崩,12歲的兒子聖宗繼位,30歲的蕭綽在內憂外患的之際臨朝攝政。她「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皆謁其志」。她選賢任能,尤其「善馭左右」,獲得漢族韓德讓和契丹族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她整頓吏治,平反冤案,開科取士,訓練軍隊,減免賦稅,獎勵農桑,賑濟災民,恩威並施,內政穩固。當年33歲的她帶著小皇帝親臨前線督戰,頂盔貫甲,馳騁疆場,打敗了「雍熙北伐」的宋軍,徹底泯滅了宋太宗的燕雲夢。如今52歲的她又親御戎車,指麾三軍,直奔汴京……蕭太后剽悍慧黠的熠熠風采,給趙光義、趙恆父子投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司天監的解釋更讓真宗泄氣。

蕭太后長什麼樣兒呢?

蕭太后在晚清的戲曲形象為老旦。(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左上圖的她衣袂飄飄,風姿綽約,此為纖秀柔婉的年輕版。其父蕭思溫喜愛唐朝詩人元稹的詩作,遂由「曾經綽立侍丹樨,綻藥宮花拂面枝」中選取「綽」字為小女命名,奔著一代賢后的方向悉心培養她。

右上圖是畫家沈容圃在光緒年間所繪《同光朝名伶十三絕》的局部,是京劇《雁門關》中蕭太后的形象,穿吉服、掛朝珠、戴鈿子是清朝命婦的裝扮,且滿頭簪花,有些誇張搞笑,與叱咤風雲、金戈鐵馬的契丹傳奇女傑相差甚遠。

從親征到議和的心態

天象異變引發恐慌,抱病的宰相畢士安(938—1005年)表示願「以命塞天譴」,用性命來換國運。寇準認為只要上下齊心協力做好,就不會是最差的結果。不打野戰,敵方騎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固城堅守使敵人疲憊,以逸待勞,勝券在我」。

又拖了十幾天,真宗突然收到潛邸舊臣王繼忠的密信,才知他在望都之戰中重傷未亡,被蕭太后賞識並收服。信中說,契丹母老,有厭兵之意。雖大舉深入,亦納繼忠勸和。畢士安沉吟道,這說明聲勢浩大的敵軍戰事並不順利。在河北遭遇楊延昭、魏能、田敏等名將的阻擊,他們繞道不顧一切往前衝,但防守嚴密的堅城難攻。真宗心裡有些底了,「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遺之財貨,斯可也。」只要不亡國失地,談和最好不過,損失點錢財也行呵!他「手詔繼忠,許其請和」。由舊伴故友來穿針引線,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吧!

果然,以索要關南之地為名出征的遼軍在瀛州城耗上了,晝夜圍攻,喧囂勢盛,城牆被箭射成了刺蝟。瀛州(河北河間)是在周世宗伐遼時收復的,知州李延渥帶領城內軍民拚死抵抗,不斷拋下滾木礌石……蕭太后親擂戰鼓,遼軍前赴後繼,打了半個月,也沒攻克且死傷慘重,只得偃旗息鼓。捷報傳來,真宗甚感寬慰,立即派人去賞賜將士們。從瀛州撤退的遼軍繼續向西南方乘虛襲擾,蕭撻凜的兵馬占領了祁州,又攻陷德清軍,正向澶州(又稱澶淵,河南濮陽縣)逼近……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京師(開封)汴梁城門的場景。(公有領域)

真宗撂下「不勝就立太子」的話啟程北上,畢士安叮囑隨行離京的寇準「唯君勉之!」,多給皇上加油。

朔風凜冽,天寒地凍。真宗下令把黃河的冰面鑿開,以防敵騎踏冰飛來。刺骨寒氣讓穿得很厚實的真宗都不禁打冷顫,他想起986年宋遼在君子館的激戰,漫天風雪中,凍僵了的宋軍無法拉開強弓勁弩,數萬人被遼騎衝撞碾踏……「皇上吉兆!」司天監跑來稟告,真宗看到太陽周圍有個碩大的光圈,「日暈抱珥,黃氣充塞」,司天監加上自己的解讀說,「宜不戰而卻。」真宗仰望那光環,橙黃晶亮,美極了!

遼軍已將澶州三面合圍,劍指隔河相望的宋都——東京汴梁。而身為邊界三路行營主帥的王超接到詔令一月了,十萬精銳還是屯駐定州按兵不動,遲遲未到澶州一線布陣保駕。王繼忠在信中為一年前望都之戰的慘敗向舊主謝罪的同時,也提到「策援不至,為北朝所擒,非唯王超等輕敵寡謀」。避免與遼騎硬剛,觀望拖延是王超的作風。對這位宋太宗的潛邸親隨,真宗還是忍了!形勢危急,複雜多變,任何激化矛盾造成的分裂和倒戈都是他承受不起的。

有人在皇上耳邊吹風——南渡避鋒銳,真宗又開始停緩搖擺,寇準堅定明確地說:「只能進尺,不能退寸,前線將士們日夜盼著您哪!進則士氣倍增,退則萬眾瓦解。」寇準找來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勸諫,「隨駕軍士的父母妻兒都在京師,必不肯把家扔了往南跑。」年逾七旬的宿將高瓊表示,「願陛下亟幸澶州,臣等效死,敵不難破。」

到了澶州南城,真宗不想到北城陣前去了,一旁大臣也以穩妥為宜附和著。在抗遼救國的關鍵時刻,在生死存亡的決戰關頭,寇準堅持把皇上一步步推「到位」,天子御駕親征即便是象徵性的,也意義非凡,不可代替,不能打折扣。寇準固請真宗親臨北城,「機不可失,請陛下立刻動身!」高瓊喝斥並驅趕侍衛輦夫:「快走!還遲疑什麼?」於是真宗的龍輦過了黃河上的浮橋。

當皇帝的御蓋在澶州北城樓出現,黃龍大旗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之時,數十萬大宋軍民「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遼兵們面面相覷,被這突如其來的海嘯般的聲勢嚇傻了,亂了陣腳。這歷史性的一天是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005年1月9日)。

兩天前,在城下巡視的蕭撻凜被400米外宋軍的兩米巨箭——床子弩射殺,這位伐高麗、擒楊業(楊延昭之父,楊老絕食殉國)的鐵桿鷹派暴斃,遼軍士氣大落,蕭太后慟哭輟朝……出師未捷帥先死,孤軍深入,人困馬乏,糧草不繼,進退兩難,面臨被包抄夾擊的危險。

真宗也被歡呼雀躍、鬥志昂揚的盛況所感染,親征效果正如寇準所預期,上下齊心,氣勢如虹,冥冥中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大宋這一邊。領教了宋軍的防守功夫和床子弩等新武器的厲害,蔫頭耷腦的遼軍也消停了很多,駐留北城的寇準號令明肅,指揮若定,他還悠閒地跟老友喝酒下棋呢!「寇準如此,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回南城行宮休息的真宗也放輕鬆了。

次日,真宗又駕幸「勁弩控扼要害」的守城名將李繼隆營中,召隨從群臣宴飲。同一天,真宗親征前派出的使臣——曹利用已從戰亂中滯留的大名府來到契丹營帳。蕭太后和丞相韓德讓坐在駝車上接見了他,遼聖宗與臣僚分坐兩側,「禮容甚簡」。趕上用餐時間,蕭太后讓曹利用一塊兒吃飯。這位傳說中令人聞風喪膽的「母夜叉」,看起來也沒那麼凶,如嘮家常般開始切入正題,彼此議和的條件差距很大,蕭太后便遣左飛龍使韓杞與曹利用一起回澶州城中。

寇準不同意這麼快就議和,他向真宗苦諫,這是收復燕雲失地的大好時機。寇準倚重的邊防大將楊延昭也上書建議:「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真宗覺得打下去也不一定能贏,還未到的王超十萬大軍是不容忽視的不確定變數,絕地反擊的契丹人獷悍莽野大爆發,一旦陷入戰爭泥潭,周邊國家趁火打劫,文弱的他難以駕馭這樣的亂局,而太能幹出色的功臣武將會遮蔽他的光芒……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趙恆《勵學篇》的名句,如果不是兩個哥哥一死一瘋,天上掉餡餅砸到他頭上,他還是過著紅袖添香、低吟淺唱的悠哉小日子。驍勇善戰、出奇制勝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風格,他的太祖長拳和盤龍棍是宋軍必練的武藝。而在「燭影斧聲」的迷霧中繼位的宋太宗軍事才能難以匹配雄心壯志,與遼、交趾(越南)、党項(西夏)的征戰先後失利,轉而「守內虛外」,放棄開疆拓土,呈現被動防禦的態勢。最讓真宗刻骨銘心的是兩次伐遼慘敗對父親的重創,他恪守遺訓,揚長避短,「興文教、抑武事」,幸運的是輔佐他的宰相呂端、李沆、畢士安、寇準等都能很好地彌補他的不足。只是寇準比較另類,他不厭其煩地勸說,讓真宗頭疼。大臣們紛紛支持皇上,甚至還有人進讒言詆毀寇準,這「擁兵自重、圖謀不軌」的大帽子扣下來可是死罪呀!寇準不得已,只好放棄自己的主張。

真宗在行宮接見了遼使,韓杞跪呈國書,提出割還關南之地的要求。真宗表示:「朕守祖宗之基,不敢失墜……若固求,朕當決於一戰!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或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接近正午時,金星再次閃亮。澶州上空驟然黯沉,天狗吞噬了大半個太陽!這一天是十二月初一(即1005年1月13日),距上次的太白晝現正好一個月。更驚悚的是陰侵陽的日食,預示著國家和君王的危機。真宗趙恒生於乾德六年十二月初二(968年12月23日),也就是36歲本命年生日的前一天日食,心理衝擊有多大?!從年頭到年尾,從地震到鏖戰,他的本命年就是在忐忑不安、戰戰兢兢中度過的,好不容易有了轉機,軍事上占了優勢,竟然是讓他更加焦慮惶恐的天象。

「日者,太陽之精,人君之象。」日食是古代公認的不祥之兆,預示著國家和君王的危機。(Shutterstock)

《乙巳占》云:「蝕者,月來掩之也,臣下蔽君之象」,又言:「日午時以後蝕者,有兵,兵罷不起。」天意難測,世事無常。他趙恆能保底守成就不錯了!臘鼓頻催年關近,趕快了結此事,儘早從神經緊繃得快要崩潰的千鈞重壓下解脫出來。

真宗當時不知道,其實天地上下更具凶險之象是遼方。《遼史》載十二月初一為日全食,查看NASA(美國國家宇航局)的古今日食表和地圖,1005年1月13日日食帶橫掃過燕雲大部分地區和遼國兩京(燕京和大同),是變天易主的徵兆。上奏沒得到回覆、不願坐失良機的楊延昭已「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而主戰場澶州只是日偏食而已,蕭太后遼聖宗母子因為遇到他而躲過一劫。

十二月初四,真宗對前去議和的曹利用說:「只要不割地,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曹利用剛出門,寇準就橫眉怒目地警告他:「超過三十萬,提你的人頭來見我!」

談判雙方唇槍舌劍,曹利用堅守底線,幾番交涉,金帛初定。遼方派王繼忠與曹利用會面,「南北通和,實為美事。」王繼忠說,「國主年少,願兄事南朝。」還提到宋在邊境開移河道,廣浚壕塹,希望日後不要有什麼軍事舉動,「請立誓,並乞遣近上使臣持誓書至彼。」他讓曹利用把「密奏」轉呈真宗。

初九(1005年1月21日),宋派李繼昌去請和,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總共相當於三十萬兩);雙方以白溝河為界,互不侵犯;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於是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同月,蕭太后撤軍北返。

終於結束了長達25年的宋遼征戰,班師迴鑾的真宗倍感清爽愉悅,寫下「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驤」的詩句,表達了安樂小康的治國理想,他的咸平之治也為仁宗盛世鋪墊了基礎。宋遼化干戈為玉帛,迎來百餘年的睦鄰友好,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貿繁榮和文化交流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待續)

參考資料:

《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遼史》、《契丹國志》

古金《逆天而為痛悔遲》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