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拋磚引玉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8日訊】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音gu)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机會,千万不能錯過。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會補全的。”于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趙嘏后來真的來到了靈岩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后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U◎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樑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 《謝安傳》裡記載著:“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其中的“始末不渝”,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始終不渝”。
  •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音gu)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 “四體不勤 五谷不分”這句話出自《論語﹒微子篇》。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路上十分的辛苦。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穿過叢林時掉隊了。
  •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叫顏黜的人。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黜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黜,過來吧!”顏黜聽到後,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 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 戰國中期有個國君叫粱惠王。為了擴大疆域,聚斂財富,他想出了許多主意,還把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