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輝﹕定靜齋報話(四十七)

官員作秀--假作真時真亦假
殷明輝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8日訊】据2003年12月11日《成都日報》頭版以“辦證窗口前書記市長客串辦事人”為標題報道:“‘同志,請問辦理企業注銷需要哪些手續?’昨日上午10時許,位于市工商局4樓辦證大廳的‘网上并聯審批’窗口前來了兩位中年人。‘首先要看你的資料是否齊全。’當班的工作人員立即站起來接受咨詢。‘填表需多少時間?’‘很快,你可以現場填寫也可以上网填。’‘這個申請可不可以在這里一次辦好?’其中一位中年人不露聲色地繼續‘咨詢’,并遞上一張企業注銷申請表。接過申請表,工作人員一邊上网查詢一邊繼續介紹辦證的程序,‘通過查詢,這個申請已經具備所有條件,可以馬上辦好。’兩位中年人這才滿意地點點頭。這是昨日我市試點推行前置審批告知承諾制的第一天,出現在市工商局辦證大廳里的一幕。這兩位中年人即是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春城和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

詩曰:“謾道官員似演員,朝飾尊長暮扮仙。等閑識得個中趣,吹拍混撈是真詮”。各位看官,此詩乃吾為大陸官場錄像之舊作,附此聊博諸君一燦耳。大陸媒體悉為官方嚴密掌控,乃標准之“一言堂”也。“報喜不報懮”、“自吹自擂自我拔高”為該堂“堂規”及基本特色,雖堂主屢更,而蕭規曹隨,累世不易。而他皆泛泛,獨“炒星”及“炒官”的鏡頭异常搶眼,斯現象遂為特色中之特色焉。大陸魁首最喜“作秀”,其矯揉造作,弄巧成拙,貽笑万邦之傳聞甚多,為省筆墨,姑略而不論……“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于是乎東施效顰、优孟衣冠輩紛紛粉墨登場,一時間經過著意包裝的油頭粉面、衣冠楚楚的“肉食者”流的形象便充斥于電視鏡頭及各報版面,讓人感覺到似乎官員也就是明星了。于是便形成了政壇明星与體壇及演藝圈明星鼎足而立長盛不衰的局面,真個是“落霞与孤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了。

定靜齋主曰:新時期之大陸官員比之“改革開放”前之前朝故吏來說,其觀念及作派業已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已經從高喊革命口號的 “土包子”及“三八式”打頭飛躍到大講与國際接軌,言必稱“代表先進生產力”及“先進文化”的充滿資產階級情調的新潮前衛分子了。故現階段的大陸官員除了首須精通“官場鑽營術”外,更須兼擅“卡拉OK”、“美容服飾”、“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健身御女術”、之類的場外功夫……弗然,則謂之不合時宜,不能“与時俱進”,亦不利于“干青云而直上”也。

定靜齋主曰:世間任何場面,不論表面多么熱鬧,然局外人只要客觀冷眼觀之則自然能洞察其假,瞧它個膽明白白的。觀本則報道并無什么特別之處,乃常見的官員作秀,真戲假做之路數耳。何況“客串”一詞本即戲場術語,試想党天下嚴控下之党媒體(即所謂輿論工具)之党官員之出鏡率之高几近家喻戶曉,至于炙手可熱的州官、知府、提督、總督之類的大人先生更不在話下。大陸老百姓吃夠了党國官僚主義的苦頭,將到衙門辦事總結為“三難”(門難進、臉難看、話難听),此种陋習,早已引起民怨沸騰,故罵娘之聲不絕于耳。新官上任三把火,裝模做樣地做出一點親民姿態倒也不失為一种緩沖手段。無奈場面過于矯情失真,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何況觀眾的神經早已被這類場面刺激麻木了,要想討几個巴巴掌,委實不容易。書記市長“客串”辦事人,這件事情本身就假到骨子里去了,如何讓人置信?試想書記市長一干人等前呼后擁,駕臨工商局辦證窗口誑稱辦證,辦證人員仰脖一望,豈能不識眼前二位“上帝”便是傳媒上朝不見晚見的知府大人么?“心有靈犀一點通”,辦證人員此時此境還需那個點撥,于是乎他也就心領神會,配合默契地把這出戲給演活了。如是而已,豈有他哉?更況大陸社會盛行“官高一級,猶如泰山壓頂”之說,在官本位至高無上的中國大陸社會,處于知府大人治下的衙門小吏,即使吃了獅心豹膽,安敢刁難知府大人乎?更況當值工商辦事人員事先曾否接到上峰的“招呼”,尚待存疑。故本則報道所示不過一并不精彩的折子戲而已,斷不合當今人情事故。蘇老泉先生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吾未見其智且明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2003年10月27日《文摘週報》15版社會萬象版轉載的10月22日《工人日報》載伏特先生撰寫的以"結婚收紅包用上點鈔機,新人想出此招耐人尋味"為題的報道說:"國慶期間,上海的丁先生參加朋友的婚宴,向新人致喜。送上紅包之後,他發現簽到台的旁邊放著一台點鈔機。事後,他向新郎一打聽才知道,有時結婚禮金中難免會收到幾張假鈔,甚至還有個別賓客故意把自己收到的假鈔拿到婚禮上去"開銷"。為了防止自己吃暗虧,這對新人便和婚慶公司商量,想出了由工作人員現場點鈔的妙招。結婚是人生一大盛事,,婚禮之時,婚慶公司的職員當著賀喜賓客的面,動作嫻熟地打開紅包,把錢從機器裡過一遍,然後按姓名、數額登記造冊--這情景的確讓我等珍重情誼的人有幾分吃不消。但是,又一想,婚禮上的點鈔機並非一無是處,它不失為一塊很好的"試金石",不僅可以"試"出鈔票的真假,還能"試"出當下的世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複雜感情。"
  • 据《成都晚報》2003年10月28日第12版中國· 社會新聞版以"縣政協主席嫖娼被查處"為標題報道:"据新華社電 安徽省全椒縣原政協主席夏某到滁州市某休閑服務中心,將賣淫女徐某帶至房間,并与其發生性關系。事后,夏某給了徐50元,徐不愿意,繼續糾纏夏某要錢,并撥打"110"報警。滁州市公安局琅琊分局對夏某予以行政警告,罰款5000元的治安處罰。滁州紀檢委、監察局給予夏某開除党籍、撤銷正處級待遇處分。此外,定遠縣縣委原組織部長王某和全椒縣副縣長經某,因違反組織人事紀律,突擊提拔干部等問題被查處。"
  • 据《成都商報》2003年10月29日第13版文娛版以"余秋雨:打官司很快樂"為題目的報道說:"自去年開始就開打一系列官司的余秋雨,前日專程到重慶舉行簽名贈書和'居住文化'專題演講活動時,談起自己的官司卻非常輕松,直言自己頻頻打官司實際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他說:'我覺得打官司非常愉快,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官司為中國文人們樹立一些案例,讓他們知道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但他強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跟他打官司,他選擇打官司的被告都是把其看成可以來討論的人。"
  • 據2003年9月8日第17版國內國際娛樂新聞版載"海南八局長買官賣官被判刑"報道內容共分三段,其一曰:"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葉東雄任萬寧市工商局局長不到3年,就接收安排了近200人,他的親屬達20多人,當地群眾稱其為'葉家軍'。葉東雄的親兄弟、堂兄弟、兒媳婦、女婿等人,在其任職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通過各種造假手段安插進了工商系統。葉東雄的兒子葉強1998年7月從海南省財稅學校自費中專畢業。當時,海南省工商系統已嚴禁進人,但葉東雄卻欺上瞞下,將葉強以國家幹部身份安排進東山工商所。2001年6月,葉東雄又將葉強提拔為興隆工商所副所長。葉東雄的親家母、親家公都50多歲了,調進工商局不到兩年就辦理了退休手續;葉東雄的親屬葉關清、葉關忠還分別被提拔為兩個工商所所長;葉東雄的表侄女、表侄兒林某和林某某,一個14歲,一個15歲,還在讀中學時就偽造檔案,調進工商部門吃上了'皇糧'。"
  • 據2003年11月3日《文摘周報》第8版社會與法轉載了《做人與處事》2003年第11期 凡夫唐葉阿炳先生以"爲孫志剛討公道的女律師"爲標題的文章。因原文較長,故齋主僅摭拾其中精要部份並參以己意,以饗讀報諸君。
  • 透過現象看本質"。李大老爺之捐軀高爾夫球場也,對於普通老百姓多少還是有一些啓貼迪作用的。即一貫"耗子爬稱杆--自稱""人民公僕"的縉紳先生們平時究竟在幹一些什麽樣的事情?他們心裏究竟又懷著什麽樣的鬼胎?觀乎李公僕振萼事件,可以概之矣。
  • 据2003年10月28日《成都晚報》第12版中國· 時政新聞版以“總理為農民工追討工錢”為題目的報道說:“10月24日下午5時許,三峽庫區腹地蜿蜒起伏的山間公路上,几輛面包車正從万州區向云陽縣城方向疾馳。此刻,坐在汽車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望著車窗外一一閃過的田野,若有所思。上午11時許,他和隨行的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飛抵重慶万州后,就開始走訪移民。万州是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區,搬遷人口25万。”溫總理一行順道訪問了云陽縣人和鎮龍泉村10組農家婦女熊德明一家。熊德明對溫總理說:“現在農民的收入主要靠打工,村里大多數勞動力都在云陽新縣城搞建筑,一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左右,但是在修建新縣城中心廣場階梯的過程中,包工頭拖欠農民的工錢一直不給付。她愛人李建明有2000多元錢的工錢拖欠了一年,影響娃儿們交學費……听著熊德明的敘述,溫家寶神情頓時嚴峻起來。“听說政府把修廣場的錢撥下去了,但是包工頭們扣著民工的錢不發。”曾祥万接過話頭說道。溫家寶雙眉緊鎖,沉吟片刻后說:“一會儿我到縣里去,這事我一定要給縣長說,欠農民的錢一定要還!”人群中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据云:“當天夜里11時多,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務工工資。”
  • 据《華西都市報》2003年11月5日第9版國內新聞版以"部分在押人員站著睡覺"為標題的報道說:"廣東存在超容關押問題的看守所將近三成,竟然有看守所關押爆滿,出現1/3在押人員晚上站著睡覺的奇怪現象。2日,廣東省公安廳向省人大常委會匯報執法情況時反映了看守所硬件設施存在的一些問題。
  • 据2003年11月8日《成都晚報》第12版中國· 時政新聞版以“中國‘首富警察’栽了”為題的報道說:該警察“擁有千万資產強行高息放貸走私、重婚五毒俱全”其人“雖然只是個處級干部,可當地老板几乎沒有不怕他的;雖然只是個警察,可他卻擁有几千万元的資產——他,就是遼宁省鞍山市公安局稅偵分局局長林福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