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花城木棉紅

文/李亮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我所住家院內就有六株木棉,約50以上年輪,木棉樹幹古拙挺拔,高可達數丈,樹姿巍峨,直插雲霄。木棉花大而美,每年早春,正值開花時節,推窗望去,古褐色的枝幹上,一樹樹鮮豔的花朵,在金色的陽光下,宛似騰飛的火鳳凰,十分壯觀。木棉花的花期一般在早春正二、三月,花期達一月左右,花開六瓣,有紅黃兩色,一種是大紅、猩花;一種是黃裏透紅,豔麗奪目。因花瓣厚實,花朵下落時在空中不斷旋轉,出現了「東風亂剪猩紅絨,半天飛落人爭接」的場面,煞是好看。春日有暇,我和家人常在樹下欣賞木棉落花,真是浮生一大樂事。

牛年的迎春花市臨近,偶有機緣,參與《千年花事》(暫定名)一書的編撰,對木棉這一花城的古樹名花又有了更深,更詳盡的瞭解。

翻閱木棉的歷史,就像翻閱這座城市的歷史,悠久而厚重。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有關花的記載淵源太深,故事太多。廣州冠以花城之美名,名符其實,且理由甚多:一是有著風調雨順、四季如春的地利天時。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按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築。」,「城池雖然狹小,但山川形勝、肥沃富饒,最適宜於百花的繁殖與滋生。」廣州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能和雨量充足,土壤濕潤,長夏暖冬,四季草水常綠、花卉常開;二是千百年來廣州人種花、愛花、賞花和贈花的習慣漸漸自然成俗,世代相傳。五代南漢時,建都於廣州,花事興盛,尤其是素馨花的故事動人淒美。西漢時期,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就發現嶺南人愛種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後,廳堂房內也都擺滿了花,便讚譽這裏都是「彩縷穿花」的人。漢時南粵,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興起,海外各種花卉不斷引入,名花品種愈來愈豐,花卉愈種愈美,唐代廣州的花卉已聞名全國。著名詩人孟郊曾描繪廣州冬季仍然處處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蠻草延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經過近二千年來的建樹,幾百代羊城育花人傾注大量心血和智慧,廣州已是名花傾城,芳香四溢,那麼這花城的美名就自然而然的冠予在這溫潤而美麗的南國之上了。

花城的古樹名花,木棉應是群芳之主。按文獻記載,廣州栽種木棉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宋代鄭熊《番禺雜記》有記載:「木樹高二三丈,切類桐木,二三月花既謝,芯為綿。彼人織之為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木語.木棉〉篇中描述最為詳盡:「木棉,其種自海外來,高數十尺,喜溫惡寒,莫能過嶺北。……望之如億萬華燈,燒空盡赤。……子大如檳榔,五六月熟,角裂,中有綿飛空如雪。然脆不堅韌,可絮而不可織,絮如褥以蔽膝,佳於江淮蘆花。或以為布,曰絏,亦曰毛布,可以禦雨,北人多尚之。……綿中有子如梧子,隨綿漂泊,著地又複成樹。樹易生,倒插亦活,枝長每至偃地,人可手攀,故曰攀枝。……南海祠前,有十餘株最古,歲二月,祝融生朝,是花盛發。觀者至數千人,光氣熊熊,映顏面如赭。花時無葉,葉在花落之後,葉必七,如單葉茶。未葉時,真如十丈珊瑚,尉佗所謂烽火樹也。予詩: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
天南樹樹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憐。
南海祠前十餘樹,祝融旌節花中駐。
燭龍銜出似金盤,火鳳巢來成絳羽。
收香一一立華須,吐綬紛紛飲花乳。
參天古幹爭盤如,花時無葉何粉葩。
白綴枝枝蝴蝶繭,紅燒朵朵芙蓉砂。
受命炎洲麗無匹,太陽烈氣成嘉實。
扶桑久已摧為薪,獨有此花擎日出。」

居老先生對木棉的闡述,從花的形狀到花的用途,還有對花的吟歎真可謂詳盡之極。居先生認為木棉稱為烽火樹是出自南越王趙佗。依據便是漢代《西京雜記》中的記載:「上林苑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為烽火樹,至夜,光景常欲然」但是,就從這一段文字來考證,存有置疑。其一,木棉是一種亞熱帶生長的喬木,對地域、氣候非常挑剔,屈先生也說「喜溫惡寒,莫能過嶺北」。要移栽漢宮(長安)因冬季寒凍,幾乎難以存活;其二木棉在南粵是極普通的樹木,並不珍奇,當以奇木進貢朝廷,好似不大可能;其三,在《西京雜記》中記述的這段文字,說是珊瑚樹放置在積草池中(木棉不可能放置水池裏),形狀描述「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明明講的是珊瑚的外形,紅色珊瑚樹的確酷似烽火狀。晉人苗昌言對珊瑚有過記載。他在《三輔皇圖》中記錄:「(漢)積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云是越王趙佗所獻,號烽火樹。」他同樣也是引用漢《西京雜記》,但他指明:南海諸島的珊瑚在古代是貴重的觀賞品,珊瑚樹,才是漢朝南越王趙佗獻貢的「烽火樹」。而現在有學者總是喜用屈大均的說法,以為木棉是貢品「烽火樹」,一直以訛傳訛的沿襲下來。不管是學者崇拜也好,或不加思索人云亦云也罷,而木棉的氣勢之美是不容置疑的,我在這裏不過是過於認真,同古人較較勁而已。

據說木棉有許多別稱,除了人們熟悉的烽火樹、英雄樹、攀枝花、紅棉外,還有海邊花、蒼梧、吉貝、莫連、紅茉莉、斑芒樹等多達十幾種名稱。

古之木棉俗稱海邊花,最早見於著述,乃《本草綱目》。唐代詩人許渾〈冬日登越王台懷舊〉詩有云:「河畔雪飛楊子宅,海邊花盛越王台。」清末學者梁樹勳撰《訪越王台故址記》云:「昔日海邊花發,王氣曾鍾;今朝宮畔草埋,台基已沒。」據說木棉原屬舶來品,主產地為美洲。最早是由商賈攜帶而來,因適合南方尤其是廣東、海南一帶暖熱氣候,於是落地生根,世代繁衍。因為傍海臨江,花發如火,越人便稱之海邊花。

木棉花還有一個古稱——蒼梧。清人張渠在《粵東聞見錄》中有記述:「木棉……古謂之蒼梧。」據考證,木棉被稱為蒼梧,是以古代南越地名命之。歷史上,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在此設郡,名為蒼梧。……木棉其他別稱這裏不再贅述。

木棉在廣州四處可見,平日並不為人所看重。今揣摩著屈老先生的木棉名句,我再去尋訪木棉的古蹟芳蹤,才有了一番新的感歎。

據說位於黃埔廟頭村的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海神廟(曾稱波羅廟)種有一株木棉已有一千多年樹齡,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也有記載:「南海祠前,有十餘株最古,歲二月,祝融生朝,是花盛發。」至今這棵木棉樹依然富有生機,被人們稱之為「木棉元老」。在廣州中山紀念堂的後東門,從建堂初期所種的一棵「木棉王」,現已身高二十餘米,胸徑近丈,樹冠覆蓋面積達到七百五十多平方米,這株三百多歲的「壽星」木棉樹,怒放時,七八層樓高的樹上全是杯狀的紅花,近看如萬盞燈火齊放,遠觀若片片紅雲下凡,氣勢襲人。還有廣源公路中間那株五百餘年的古木棉,英風猶存,雄姿依舊。還有,現在珠江兩岸,越秀山上,鎮海樓下,番禺學宮以至羊城各大公園、廣場等每年春天都可看到那紅燦燦的木棉花,故廣州在歷史上曾有過「棉城」之稱。

關於木棉花事,廣州還有「番山雲氣」和「十丈紅棉道」的遠古盛景。

據乾隆《廣州府志》和《羊城古鈔》引《明志》及清宣統庚戌(1910年)《南海縣續志》載,明八景為:粵秀松濤、穗石洞天、番山雲氣、藥洲春曉、琪林蘇井、珠江晴瀾、象山樵歌、荔灣漁唱。而其中「番山雲氣」就是番山中木棉與雲氣相映發而得名。

明代時的番山是「長松前列,眾木交蔭」,而且「中多木棉,二三月盛開,望之如紅棉。」(《白雲越秀二山合志》及《番禺縣誌》)。番山並非一座孤立的土丘,它的東側有古文溪流經,水氣上蒸,林木蔭濃,潮濕天氣便生雲霧,致成「雲氣」。當時遊人在番山看雲煙繚繞,也看紅棉霞映,可謂一時美景。

「十丈紅棉道」在海珠區瑤頭村,清代時是一勝景,今遺址尚存。清代時,河南(今海珠區)瑤溪(今海珠湧一帶)是廣州有名的風景名勝地,有「瑤溪二十四景」之勝。其中十丈紅棉道的紅棉以其雄偉,風景絕佳,吸引過不少名人雅士留下絢麗多彩的詩篇,名畫家居巢逝世後長眠於此,也引得友好文人寫下悼念他的詩篇。如楊其光有詩道:「如君風雅幾人存,碧嶂紅棉妙語言。索句最宜明月夜,欲來花底吊吟魂。」楊文杓有詩云:「百尺珊瑚樹未非,鷓鴣聲裏獨行遲。漫空飛絮江天暮,想見先生袖手時。」楊永衍有詩云:「西州重過憶前盟,籌隱花田願未成。料得涼雲微月夜,木棉花下有吟聲。」

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對木棉花都深為賞識。唐詩已歌詠木棉花。《全唐詩》卷八百九十一皇甫松〈竹枝〉詞:「木棉花盡荔枝垂,千花萬花待郎歸。」此指木棉絮所製棉衣。唐詩已歌詠木棉裘衣或棉衣。《全唐詩》卷三百八十五張籍〈昆侖兒行〉:「行時半脫木綿裘。」《全唐詩》卷四百十二元稹《送嶺南崔侍御》:「火布垢塵須火浣,木綿溫軟當綿衣。」

唐代詩人李商隱作〈李衛公〉詩曰:

絳紗子弟音塵絕,鸞鏡佳人會面稀。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鷓鴣飛。

大文豪蘇東坡謫居儋州時作詩文:

老鴉銜肉紙飛灰,萬里家山安在哉。
蒼耳林中太白過,鹿門山下德公回。
管寧投老終歸去,王式當年本不來。
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

宋代劉克莊留下了「春深絕不見妍華,極目黃茅際白沙。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潮惠道中)的詩句,到了南宋詩人楊萬里在《三月一十雨寒》吟出了「姚黃魏紫向誰賒,郁李櫻桃也沒些。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棉花」。生動描繪了南國紅棉鬧春的絢麗景色。

順德的李文田和南海的張蔭桓都是清末廣東的兩大重臣,晚年各不相能,張自號「紅棉居士」,時官戶部左侍郎,戶部左侍郎有「少司農」之稱,李文田曾作〈紅棉〉詩一首以刺之:

嘗聞槐棘譽三公,幾見紅棉位少農。
百粵英雄標獨色,一條光棍起平空。
繁華畢竟歸零落,衣被何曾及困窮。
莫謂欲彈彈不得,二槌終日砍長弓。

在嶺南,榕樹也是常見的樹木,攀援滋生,往往可達數畝,人稱霸王樹。廣東人喜歡在榕樹中植棵木棉。木棉樹生長快速,不需三五年,即可參天,很容易從綠葉婆娑的榕樹裏脫穎而出,形成「英雄壓倒霸王」的局面,所以木棉又叫英雄樹。三百年前著名文人陳恭尹也稱頌它為英雄樹,作〈木棉花歌〉誦之:

粵江二月三月天,千樹萬樹朱花開。
有如堯射十日出滄海,更似魏官萬炬環高臺。
覆之如鈴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
後出棠榴枉有名,同時桃杏慚輕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無乃群芳主?
巢鳥須生丹鳳雛,落花擬化珊瑚樹。
歲歲年年五嶺間,北人無路望朱顏。
願為飛絮衣天下,不道邊風朔雪寒。

往往文人擬寫木棉為英雄時,讓這些豔麗動人的花朵浸染血腥,散發殺戮之氣,我覺得這是騷客們自已一廂情願強加的。廣州這座城市早在1931年,就曾一度選木棉為市花,1982年,再次將木棉花確定為市花,不是因為這片熱土掩埋的屍骨太多,而是因為花城的人們珍愛和讚美木棉花具有熱烈寬容、無私高潔的偉大風骨。我想,講究吉祥美好「意頭」的花城人會極力贊同我的講法。

木棉是一種讓人無法定義的樹;
在民間,它是樹,是花,是棉,是藥;
在墨客筆中,便是花信,是英雄,是陽剛,是壯美;
在佛祖慧眼裏,是整整一個世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國敦煌壁畫中有許多飛天的造型,正如大詩人李白所讚美:「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古代的畫匠能把姿態柔美的飛天畫的如此栩栩如生,其服飾絢麗多彩,而且出現在如此眾多的洞窟中,實在令人稱奇不已。現代畫家也有一些熱衷表現敦煌壁畫中飛天的精典之作,畫中的飛天一個個身姿純美,衣裙飄逸,彩帶飛舞,讓人目睹後如臨仙境,心地頓覺清澈澄明。
  • 中國漢服文化是一幅凝聚歷代華夏子孫智慧的巨宏畫卷,是一部記載中國各朝各代歷史變遷的神奇史詩。漢服神韻有如長空舞彩練般的炫彩和靈動,碧海蕩清流般的明淨與恢宏,千百年來,漢服一路霓彩飛舞,譜寫華章。
  • 在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當中,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至高的藝術造詣而居魁首。在《紅樓夢》這座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裡,人物外形幾乎都趨於完美,一個個活脫脫的似天子仙女下凡,演繹著幾世輪迴業報的淒美故事。其中人物服飾取歷代漢服之精華,各式各色,熠熠生輝,無不令人驚嘆。我們透過那多姿多采的服飾,看到了這部不朽巨著傳神體現了當時社會王公貴族生活的真實風貌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命運,讓人瞭解當時根植民心的「佛」、「道」思想以及生命的淵源、恩、緣、歸宿等神傳文化。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 我要寫篇短文紀念我剛過世的朋友,林建興。林大哥生前寫道:「人一走,茶就涼,屬自然規律;人還在,茶就涼,為世態炎涼。」我喜歡喝茶,雖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涼了,餘韻裊裊,還是會讓人回味無窮。
  • 什麼是四聯體格式(tetractys)呢?「四聯體格式」是現代英國詩人雷‧斯特賓(Ray Stebbing)發明的一種詩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個音節組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