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姓氏由來   金(jin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姓氏由來   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曹(cao2)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姓氏由來   孔(kong3)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
姓氏由來   張(zhang1)姓有四種來源:
姓氏由來   施(shi1)姓有三種來源:   1、 以封國為姓。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姓氏由來   何(he2)姓有五種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姓氏由來   呂(lu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姓氏由來   尤(you2)姓原來本為沉姓,五代時為避諱而改的。據《梁溪漫錄》載:五代時有王審知者,在福建閩國,稱閩王。下詔避諱審字及與其同音的字。閩地沉與審同音,屬諱字,沉姓遂奉詔去三點不旁,演化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沉姓」之說。查王審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朝末年,他跟從哥哥王潮起兵,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全部佔據了今福建一帶。公元909年,他被封為閩王。當時,福建地方姓沉的人們都因避「審」音,現而改沉氏為尤氏。
姓氏由來   秦(qin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併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姓氏由來   朱(zh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姓氏由來   楊(yang2)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姓氏由來   韓(han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之後裔。唐叔虞,姬姓,字子干,周武王姬發的幼子。因初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稱「唐叔虞」。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君主,其第八世孫就是晉穆侯。晉穆侯的曾孫姬萬於周懿王二年(約公元前900年)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至韓厥7世孫虔,三家分晉,定都陽翟(今河南新鄭縣),建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姓氏由來   沈(shen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姓氏由來   蔣(jiang3)姓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姓氏由來衛(wei4)姓出於姬姓,來源於周國封地--衛。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併,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
姓氏由來褚(chu3)姓有兩種來源:   一、以地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褚姓出自子姓,本為殷商王族後裔。殷後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於褚(今河南洛陽市),因「其德可師」,當時稱之為褚師。其後代子孫遂以為姓,成褚師氏,後去師字為褚姓。據《後漢書‧郡國誌》所載,洛陽有褚氏聚。《姓氏尋源》雲 :「古有褚地,居者以為氏。」
姓氏由來   陳(chen2)姓有五種來源:   1、 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讚賞。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為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侯,在太昊之墟奉守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姓氏由來   馮(feng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畢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被周武王封在畢,所以姓畢。到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在晉國為大夫,晉滅魏國以後,畢萬被封在魏。畢萬的後代中有一個叫長卿的,被封在馮,長卿的後代用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就姓馮,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姓氏由來   王(wang2)姓有六種來源:   1、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後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散居於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世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三是魏國信陵君無忌,魏被滅後,其孫逃至山東泰山,後來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召信陵君的後代入朝作宮,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以他出身王族,謂之王家,延以為姓。
姓氏由來   吳(wu2)姓有四種來源:   1、 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姓氏由來   周(zhou1)姓有三種來源:   1、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姓氏由來   李(li3)姓有六種來源: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姓氏由來   孫(sun1)姓是一個源遠流長、歷史久遠、支脈紛繁的大姓。孫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支:
姓氏由來   「錢」(qian2)姓源於彭姓,是以官職命名的姓氏。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頊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因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錢姓形成於陝西。
姓氏由來   趙(zhao4)姓有兩種來源:   1、 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伯益是夏朝東夷族首領,被舜賜姓嬴後成為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其建都晉陽,後遷都邯鄲,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姓氏由來   楚(chu3)氏有兩種來源:   1、 以人名為姓。春秋時,魯國有個人叫林楚,他的子孫後代以其名命姓,稱楚姓。
姓氏由來   許(xu3)氏有兩種來源: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西周初年,周武王把炎帝裔孫伯夷的後代姜文叔封在許由曾居住過的許(今河南許昌東)建立許國,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成為楚國的附庸,並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33年遷都葉,公元前524年遷都白羽 (今河南西峽縣 ),公元前524年遷容城 (今河南魯山縣 )。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姓氏由來   汪(wang1)氏最早源自商代汪芒氏。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由夏朝諸侯之一的防風氏所改。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遲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汪芒氏的後代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芒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防風氏,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是貴冑之後。
姓氏由來   鄭(zheng4)姓源出於姬姓。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於鄭(今陝西華縣以東)為三等諸侯國的國君,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國號「鄭」,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
    共有約 77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