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龐貝城 “三星堆”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18日訊】
古蜀“龐貝城”

世界上的許多人,是從一九八六年夏天那次轟動海內外的考古發現中才知道“三星堆”這個地名的。

當時,這個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境內的中國最普通的小村莊附近,發現兩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包括大量玉石器,精美無比的青銅立人像、頭像、面具和神樹、以及金手杖、純金面罩等八百多件稀世文物。

三年後的今天,中國的考古工作者聲稱:他們剛剛完成的一項發掘進一步證實,三千多年前這裏曾是蜀國的古都。專家們相信,如同義大利龐貝古城消失在火山噴發的災難中,三星堆古城很可能是毀於洪水泛濫。

歷史留下“密碼”

在中國,秦以前的古蜀是一段模糊不清的歷史。其興衰演變在正史資料中幾乎不見影蹤,後世人的撰寫的地方志和讀書筆記雖略有記載,卻因為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又被認為為可信。古蜀幾乎成為史學界的“千古之謎”。

因此,自從六十年前當地農民在挖水溝時偶然發現一坑玉石以後,中國的考古工作者一直把三星堆作為尋找古蜀歷史的一塊考古聖地,到八十年代初,這裏已先後出土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玉、石、骨、陶、漆器等文物,發現數十座商代房址,還有陶窯、灰坑等。

專家們注意到,三星堆遺址不但文化層綿延兩千多年,內容豐富,而且分佈密集,以至許多人認為這裏不是一般的遺址。一九六三年春天,已故的四川博物館館長、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站在遺址內月亮灣臺地上,指著隔馬牧河相望的三星堆說:這一帶委可能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七十年代末,四川大學教授童恩正經過對三星堆棧出土的玉石器的潛心研究,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直到一九八五年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提出了三星堆可能是蜀國古都的推斷。

祭祀坑作證

令人震驚的是,這種迷人的猜測提出僅一年多,人們就找到了新的實證。

一九八六年夏天,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內,三星堆相繼出土了兩個相距一百多年的商代土坑。坑口都朝向西北,坑內堆放著大量動物骨渣,象牙和有火燎痕跡,並被有意打斷的美的寶石禮器、青銅人像、純金面罩、手杖等文物,雜而有序。

這次重大發現儘管事隔三年,當時主持發掘的四川省考古隊副隊長陳德安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激動地說:毫無疑問,這是三千年前古蜀人對天地山神盛大祭祀活動的活記錄。據他透露,把祭品火燒後埋入地下的祭祀方法,古代文獻早有記載,在煙霧騰騰中, 人們載歌載舞把禮器及牧畜供品當場焚燒,依次投入土坑,然後丟下代表奉獻財富的象牙。埋入是祭祀活動的最後一道程式。

在祭祀坑中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金手杖、青銅立人像、頭像和青銅神樹。出土於一號坑的金手杖被普遍認為是王權的象徵,而手杖上雕有水鳥和人頭圖案,使人聯想起傳說中以水鳥為姓氏的古書王漁鳧。

六十多個青銅人像中,只有一尊是與真人一般大小的立人全像,其餘或是大小不等的人像,或是雖與真人-般大小卻沒有軀幹的頭像。立人像身高一米七二,軀幹苗條,頭戴高冠,雙腳帶鐲,雙手屈於胸前作握物狀,衣著華貴,後擺似燕尾,姿容典雅,整個造型如鶴立雞群,飄飄然欲升天而去。其餘人頭像雖表情各異,裝束不一,但面部表情似乎都比較苦澀。至於高達一米四的青銅神樹,枝盛葉茂,好似一部登天梯。聯繫到漁鳧之後的古蜀王杜宇“升西山隱”(神化升天)的傳說,專家們估計二號坑應與杜宇有關。

一種更浪漫的看法則認為,三千年前三星堆的這兩次相距一百多年的祭祀,實際上分別是為古蜀王漁鳧、杜宇“升天仙去”的送葬活動。

土埂中掩埋的“古城墻”

如果說四年前專家提出“蜀國古都”的說法還只是一種推測,那么祭祀坑的出土已把這種推測同古蜀王漁鳧、杜宇聯繫了起來。然而,要最終證實還必須找到古都的城墻,於是從去年十月起,人們把發掘的目光投向了“土埂’。

“土埂’,是殘存在遺址中心區週邊的一些高出地面,長短不-的土堆。當地農民常從這裏取土燒磚,也在上面種莊稼。

四年前,專家們正是以土埂有人工壘築的痕跡為根據提高“蜀國古都”推測的。

到今年四月,陳德安和他的同事已經在“土埂”中找到了主城墻、護城坡和護城河壕溝。主城墻上部發現土坯痕跡,護城坡出土的倒人字形夯層上條狀物拍列印記清晰可見,壕溝為黃沙淤積。

由於千百年河水沖刷和人為破壞,這些基礎寬四十至五十米、平均高出地面三至五米的城墻呈不連續狀態,總長約二千六百餘米,主要分佈在遺址中心區的東、西兩邊和南邊馬牧河流經過時形成的彎道內。但如果把城墻與北邊由西向東流的鴨子河和南邊由西北向東南穿越而過的馬牧河相連,正好構成一道由土墻與水道相間的防禦工程,城區面積約三、四平方公里,與著名的鄭州二里崗商城相當。

一些跡象還表明,城墻外的護河還可能是溝通鴨子河與馬牧河的古運河,既能防洪防澇,又能溝通沱江上游兩條支流間的交通。

陳德安認為這種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兼顧防禦、防洪、交通的需要,以土墻與水道相間構築都城屏障的方法,顯示了古蜀人的傑出智慧,同時也另一個側面證明三星堆古城在古蜀國地位重要,當屬蜀王所在的都城無疑。

撩開神話的“面紗”

如今,站在三星堆古城墻上放眼眺望,四周全是一派秀麗的田園風光。人們不禁要問,歷史上喧囂一時的屬國古都何以今天蕩然無存呢?

據記載,相傳蜀王杜宇統治時,古蜀國發生嚴重的水災。他委派宰相開明氏過玉壘山興修水利。期間,杜宇與開明氏妻子私通,自覺有愧,便把政權禪讓給開明氏,後來,開明氏遷都他處。杜宇不忍離開故土,升西山隱(死),化為一隻杜鵑鳥,每逢二月,聲聲悲鳴,直至泣血。因此蜀人一聽到杜鵲悲鳴,就想起蜀王杜宇,悲痛不已。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撩開這個故事的面紗,可以見到三千多年前因水災而導致政變留下的“蛛絲馬跡”。四川大學林向教授曾指出,如果杜宇是心甘情願讓位於開明氏,也就不會如此悲悲戚戚,花鳥啼血。

有趣的是,導致三星堆古城被廢棄的這場洪災,甚至在地層下也能得到證實。早些時候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發掘中清理遺址文化層時,發現連續近二千年的文化層中,曾出現約二十五至五十釐米厚淤泥層。其中幾乎沒有包含物。經四川省水利研究所工程師們分析認為,這個淤泥層正是古代洪水泛濫的泥沙沉積。

歷史是無情的,也是慷慨的。當他把舊時的繁榮的災難抹去的同時,總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曾在三星堆主持六次發掘,現兼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隊遺址工作站站長的陳德安說,為了尋找蜀國古都,中國的老一輩考古工作者奮鬥了半個多世紀,他自己也耗費了近十年的精力。然而,要徹底揭開這座中國古蜀“龐貝城”之謎,也許得搭上一輩子,但這也是值得的。

文源:新華四川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